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33

第33章

集团公司组建以来,本着以制度抓管理、以制度促发展,以制度管人、用人、激励人的企业发展宗旨,创新制度建设。通过2006年制度建设管理年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了全面预算经营管理体系;内部银行资金管理体系;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体系;以城投公司为管理单位的项目建设管理体系;以岗定薪、竞聘上岗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公司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运营提供了保障。

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管理

集团公司成立后,国有资产得到了充分整合,资产利用效率和利用质量大大提高,资产增值明显。2004年年底,集团公司资产总额7.5亿元,到2006年年底,资产总额达到12亿元,净增4.5亿元。集团公司也开始研究并尝试资本运作,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涉足其他领域。其中庆隆商贸公司、佳运天然气加气站、星海湖宾馆贵宾楼、娱乐中心的合作和投资都比较成功,通过少量国有资本的投入,促进集团公司宽领域滚动式发展,这是经营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一个有效途径。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3年来,集团公司先后组织实施了石嘴山市天然气工程、旧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惠农区供热工程、大武口集污管网扩建、黄河水厂续建等19个项目,项目概算总投资16.5亿元,3年累计完成投资3.79亿元,2006年实际完成投资1.48亿元。通过项目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司资本实力和经营实力明显增强,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为公司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融资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集团公司银行信用等级明显提高,农业银行达到AA+级、工商银行达到A级,银行授信额度超过2.5亿元,已成为市政府有效的融资平台。截至2006年年底,实际为政府融资达5.59亿元,其中作为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的承贷主体,为全市落实开发银行贷款4.99亿元,为市政府承贷商业贷款6000万元,按照市政府要求总共对外提供贷款担保1.38亿元。同时,历经3年的日本协力银行贷款争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落实贷款2.58亿元人民币。日方承诺,决心将石嘴山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全国乃至亚洲示范项目。

——重组成立石嘴山市矿业(集团)公司

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产业对接、工业强市战略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为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矿产资源,2004年7月,在原宁夏惠农煤炭公司、原市物资总公司合并的基础上,组建了石嘴山市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设煤炭、运销、硅石和矿山技术服务等4个非独立核算分公司和办公室、财务部、安检部、经营发展部、人力资源部和物资留守办6个职能部室。所辖沙巴台、正义关、王泉沟、炭梁坡4个煤矿和白芨沟惠丰灭火工程、惠农火车站铁路专用线1条。集团公司重组以来主要取得了以下业绩。

加大资源的勘探及整合力度,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申请并获准开采新的煤炭资源。投资600万元完成了对正义关、王泉沟煤矿深部煤炭资源的勘探工作。初步探明正义关矿区+900米以上地质储量5800万吨,可布置年产45万吨矿井2对,年产15万吨矿井3对,建成后可年产原煤135万吨;探明王泉沟煤矿+900米以上地质储量890万吨,建成后年产原煤60万吨;完成了青沟煤矿的勘探工作,探明储量1500万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已委托相关部门进行了编制,已经专家评审通过并完成了该矿井的设计工作;邀请有关专家对石嘴山市境内的马莲滩矿区石炭井沟深部煤炭资源进行了踏勘论证。获准了惠农煤矿灭火工程的延期工程,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二是,积极整合石嘴山市北部煤炭资源,整合了沙巴台矿区各矿井,为提高煤炭回采率提供了契机。三是整合了区域内的硅石资源。硅石是石嘴山市矿产资源中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优势资源,储量达32.6亿吨。集团公司在完成了硅石矿点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委托中国建材地质勘察中心宁夏总队编制完成了《石嘴山市硅石资源开采利用规划纲要(2006~2015)》,为下一步硅石资源有序开采、有效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加快优势矿产资源整合步伐

200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硅石资源整合工作的要求,在市境区域内建立4个硅石矿,12个生产销售点。公司组建以来,从抓班子带队伍、建章立制、规范经营管理入手,确立了“整合矿产资源,搭建招商平台,扩大合作空间,实现销售和利润双盈”的工作思路,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理论基础。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5625万元,实现利税874.5万元。经济工作与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2005年公司荣获大武口区级“文明单位”称号。

——新建国能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2×8000万块煤矸石制砖项目

200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宁考察结束后,在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政府副主席齐同生的邀请下,带着吴邦国委员长的重托,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考察团于2005年5月4日就粉煤灰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对石嘴山市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并签订了投资合作意向书。5月26日,在认真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市委书记杨春光、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张八五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亲赴北京就双方签订的投资意向书进行了进一步的洽谈。随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先后派出了5批考察团到石嘴山市就风能资源开发利用、车用天然气加气站、煤矸石发电等相关方面进行了考察,同时重点做好煤矸石制砖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11月24日,石嘴山市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签订了合作事宜的“会谈纪要”。根据“会谈纪要”精神,双方就加速推进项目建设相关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11月28日,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委派中节投新型建筑材料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王黎和中节投重庆国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郭晓东、吴国珠等一行8人到石嘴山市进行考察,认为新建2×8000万标块煤矸石制砖项目条件成熟,并成立了石嘴山国能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其中,中节投新型建筑材料投资有限公司占股份的83.33%,石嘴山市国资委占股份的16.67%,公司占地300亩,注册资本3000万元,计划一期完成投资1.026亿元。项目于2006年7月13日开工建设,到12月底,累计完成投资8700万元,建成了钢构件车间、办公楼、综合楼及辅助设施等。11月1日,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后,窑炉顺利点火,两条生产线进行试生产,原料车间一次联动试车成功。该项目的建设创造了又一个石嘴山发展速度,引领示范作用十分显著,是典型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且政治意义十分重大。在短短的110天建设工期内,建成了目前全国自动化水平最高、技术一流、窑炉截面最大的制砖项目。2006年11月25日,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等四部委组织的专家在石嘴山市检查禁黏禁实政策执行情况时指出:“石嘴山市建设的煤矸石制砖项目目前全国仅有3条,其技术水平全国一流,世界领先,其建窑速度和工程质量是目前全国最好和最快的,值得总结和推广。”同时,该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后,每年可消耗利用煤矸石35万吨,节约土地35亩,增加绿化用地13.5亩,同时,满足全市80万平方米的建筑需求,产品煤矸石砖具有保温、节能、环保等功效,是建筑市场不可或缺的主要产品。整个生产过程无污染物排放,符合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是典型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成立石嘴山市建设项目咨询中心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和石嘴山市现有技术专业人才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政府投资的项目建设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投资的各个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政府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决策项目提供依据,根据市长办公会议纪要(2006第74次)精神,成立了石嘴山市建设项目咨询中心。项目咨询中心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由10人组成。建设项目咨询中心工作开展一年多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科学、可靠的原则,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运用各种分析论证方法,切实提高咨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实行专人和中心分级负责制,做到责任到人,确保所承担的项目评估质量,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仅2006年就核减重点建设项目投资9500万元。

资源对接

——整合市境北部煤炭资源

沙巴台矿区是石嘴山市北部主产配焦煤的煤田,南北走向较长。多年来,由于矿区缺乏统一规划,致使矿点分布松散,各矿井规模小,管理粗放,极不利于矿井的安全达标生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矿业公司在调研的基础上,拟将矿区内矿井整合为几组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矿井,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加强安全基础建设,提高煤炭回采率。目前,整合工作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整合市境硅石资源

石嘴山市是国家确定的四大硅石原料基地之一,硅石是本市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优势资源,储量达32.6亿吨。所产硅石矿产品主要用于硅合金、工业硅、碳化硅及陶瓷、玻璃制造等领域;以硅石为原料的单晶硅、多晶硅在电力电子行业所需的大功率器件、红外探测器件、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元件等领域中有着广泛需求,企业界一直有着“拥硅者为王”的说法。重组成立的石嘴山市矿业(集团)公司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整合硅石资源的决定,狠抓硅石资源整合工作。在完成了硅石矿点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关闭采矿证到期和安全生产不达标的硅石开采矿点111家;委托中国建材地质勘察中心宁夏总队编制完成了《石嘴山市硅石资源开采利用规划纲要(2006~2015)》;积极组织已被确定的临时硅石开采矿点进行硅石生产,满足了硅铁等行业对硅石原料的需求。经过整顿,硅石开采矿点的数量已大幅压缩,乱采滥挖现象得到遏止,稳定了市场秩序,为下一步石嘴山市硅石资源有序开采、有效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结构调整入手,形成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带

自2001年以来,按照发展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充分挖掘自身优势,采取抓规模、抓特色、抓基地、抓订单、抓市场等有力措施,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和清真牛羊肉、蔬菜、水产、枸杞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制定了鼓励引导农业资源整合的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坚持“特色+规模+科技”的发展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提升区域特色经济的集聚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使特色经济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更好地发挥其拉动作用,实现了特色产业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同时,农业经济发展区域特色更加明显,农业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沿黄河一带,形成了以牛、羊综合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带,全市羊只饲养量达到220万只,牛饲养量达到17万头;沿109国道两侧,形成了以脱水蔬菜、设施蔬菜和马铃薯等为主的产业带。截至2006年,全市脱水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马铃薯达到10万亩;沿高速公路两侧,形成了以水产、枸杞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带,全市“四水”(水产养殖、水生植物种植、水禽养殖、水上旅游)产业开发面积达到6.3万亩,枸杞种植发展到1.5万亩;在黄河以东地区形成了以特色农作物制种为主的产业带。截至2006年,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产值为5.2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8%。

市场对接

——宁夏惠冶镁业有限公司实现了收购扩张

宁夏惠冶镁业有限公司是自治区30家重点工业骨干企业和20家重点出口企业之一。2006年,公司共生产镁系产品3.35万吨,生产硅铁3.23万吨,实现工业产值7.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实现利税5368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261万元,出口创汇3801万美元。与国外加铝、美铝、埃肯、海德鲁四大用户和国内的西安海德鲁、西南铝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是宁夏重要的硅铁生产基地,全区最大的镁及镁合金生产基地,全国皮江法炼镁示范基地,国际镁协注册会员单位。

公司技术中心是自治区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先进的生产装备、领先的工艺技术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队伍。10余项硅、镁冶炼技术取得国家专利,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大、中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技术创新与研发工作实现突破。2005年承担的“8小时还原周期镁冶炼新工艺”、“出渣机的研制及应用”、“运用焦炉煤气实施环保型镁冶炼工艺”等技术创新项目获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镁业分会颁发的“工艺水平调整奖”、“装备水平提升奖”和“能源结构调整奖”。

2005年年底,公司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决定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公司做大的目标;认为神府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质优价廉,并且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国家给予适当的免税政策,投资环境较好。加上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在此地办厂达产达效后,每吨镁的生产成本将较宁夏低2000元~3000元。为此,公司首先在府谷收购了顺达镁厂,每年生产能力达到金属镁5000吨、焦炭6万吨、煤焦油8000吨的生产规模,年实现工业产值1.13亿元、销售收入9800万元。

2006年年初,收购了万达镁厂,年生产能力达到金属镁1万吨、兰炭10万吨、煤焦油1.2万吨的生产规模,年实现工业产值2.14亿元,销售收入1.9亿元。2006年6月租赁了金万通镁厂,形成年产金属镁6000吨的生产规模,年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销售收入9000万元。完成收购租赁后,为完善配套设施,公司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填平补齐改造,经过一年多的生产经营,陕西分公司的资源优势逐步凸现。2007年3月,公司董事会又决定在陕西神木县租赁东风金属镁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可达8000吨,年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目前,公司在陕西分公司已达到年产3万吨的生产规模,工业总产值达4.5亿元。

——从市场准入入手,抓好农业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