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47

第47章

实施羊、菜产业化发展3年来,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更加明显,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到2005年年末,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22.6万亩,羊只饲养量达189万只,牛饲养量14万头,枸杞发展到4.6万亩,水产面积达到5万亩。产业化加工、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到2005年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808家,固定资产投资2.87亿元,从业人员1.5万多人,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28%,实现加工业产值7.6亿元。夏绿脱水菜集团、金福来羊产业、大杞园生物有限公司等成长为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脱水加工企业达133家,加工能力1.5万吨,辐射农户2.5万户,使石嘴山市成为西部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集散地。全市组建农产品运销、服务协会96个,马铃薯产销协会、蔬菜种子繁育协会等专业协会带动作用明显。今年以来,各县区继续把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积极促进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占地80亩的山东登海种业有限公司平罗加工中心一期投资1500万元的晒场、精选、分装、加工车间开工建设;平罗蔬菜种子博览城项目、城关蔬菜批发市场迁建项目、黄渠桥羊羔肉批发市场、惠农区枸杞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相继启动。平罗县组建“四水”产业协会、蔬菜产销协会、皮毛绒流通协会等5个县级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协助龙头企业解决发展的难题,协调农业银行为金福来羊产业公司贷款200万元,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采取贷款贴息方式,每年帮助马铃薯产销协会贷款400万元,用于购买种薯,支持协会发展。惠农区协助大杞园生物有限公司顺利完成搬迁改造,增加了生产线,扩大了生产规模。蔬菜脱水加工企业呈现出联合组团发展的新趋势,惠农区礼和食品加工厂牵头,组建了蔬菜企业联合体,8家蔬菜脱水企业退出自营销售,专门从事产品加工,使用统一包装和品牌,由礼和食品厂统一对外销售;平罗县中南工贸公司采用订单销售和代理销售方式,购买几家蔬菜脱水企业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使蔬菜脱水加工企业由各自加工、分散营销向组团发展、联产联销迈出了一大步。订单农业和企业自建基地规模扩大。订单农业和企业自建基地的兴起,成为拉动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动力。2005年,金福来羊产业公司,分别在高庄乡东胜村、黄渠桥侯家梁村、陶乐高仁镇乡、渠口乡交济村租赁养殖园区,通过与农户进行股份合作,建立了自己的养殖基地,既使养殖园区圈舍设施得到充分利用,也使清真牛羊肉加工有一定的羊源保证,达到扩大养殖规模与促进企业发展的双赢效果。全市40多家蔬菜脱水加工企业通过租赁农民土地,自建原料基地近万亩,比上年增长近5倍。其中惠农区企业自建基地面积达到7000亩。马铃薯产销协会通过种子赊销、产品预定方式,与农民签订产销订单,带动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9.8万亩。品种改良繁育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各、县区已充分认识到加快牛羊品种改良和良种繁育对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总结多年来养殖改良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思路,创新机制,积极探索良种繁育的新路子。平罗县充分利用外国种公羊和小尾寒羊的多羔性能优势初步选定了杂交改良繁育的技术路线,力求通过几年努力确立优质肉羊恒交固定系,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创新的优质肉羊。惠农区积极创新优质肉羊改良补助机制,将外国种公羊分配到各园区的重点户,给种公羊养殖户一次性补助500元,支持种公羊饲养户进行有偿服务,通过强化公益性,搞活经营性,逐步建立种公羊直接服务小群多户的长效机制,努力扩大肉羊品种改良的覆盖面。平罗宝丰镇支持农民搞创新,开展马铃薯套种玉米、甘蓝、大蒜,复种大葱等新模式,使亩均收入可达到2000元。隆湖开发区因地制宜,借鉴“上农下渔模式,在利用低洼荒碱地发展“下渔”的同时,将上农部分创造性地建造节能温室,发展蔬菜和西、甜瓜等特色种植既能就地利用挖鱼池的土方节省建造温室的费用也创新和丰富了“上农下渔”的发展模式,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四大产业齐头并进,现代农业特色逐步显现

2006年,为加快石嘴山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实现提前5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根据市委关于实施“三大工程”的总体部署和《石嘴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石嘴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市政府制定了《石嘴山市2006年~2010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石嘴山市今后5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产业发展重点、基本任务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是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文件《规划》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深入实施“三大工程”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主导产业基地为基础,以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为手段,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在牛羊、蔬菜、枸杞、水产四大特色产业上建立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围绕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培育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提升龙头企业、扩大品牌效应、完善市场体系,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粮食、牛羊、蔬菜、枸杞、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提出到2010年实现以下目标。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产业化各环节中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机制和因素进一步显现,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以上,年均递增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30元,年均增长6%左右。其中:从牛羊肉、蔬菜、枸杞、水产四大优势特色产业中获得收入达到17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以上。

龙头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粮食、油料加工进一步得到改造提升,清真牛羊肉、脱水蔬菜、枸杞加工取得新突破。培育10个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9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8%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由现在的0.65∶1提高到1.2∶1;农产品综合加工率由现在的26%提高到45%。

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壮大,农业产销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60%的农户与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产销关系,70%的蔬菜和枸杞实现订单化生产。

市场流通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发建设惠农枸杞批发市场,平罗蔬菜、种子批发市场,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70%,枸杞产品的外销量达到80%,清真牛羊肉、脱水蔬菜加工产品直接出口达到50%。到2006年年末,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粮食总产量达到35.5万吨。羊、牛饲养量分别达到203.2万只和17万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2万亩,马铃薯、脱水蔬菜、蔬菜制种、设施蔬菜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对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枸杞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新增枸杞面积9300多亩,累计种植面积达到6.23万亩。水产业迅猛发展,新增湖泊渔业面积1.17万亩,“上农下渔”和“上禽下渔”4300亩,全市水产基地达6.27万亩,创历史最高水平,已位居全区前列。平罗县的马铃薯、水产,惠农区的枸杞、奶牛,大武口区的设施蔬菜,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亮点。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扶持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机制,引进建设了登海种子加工项目,完成了夏绿脱水菜集团资产重组,组建了5个脱水蔬菜联合经营体,金福来羊产业、大杞园生物有限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平罗县蔬菜种子博览城、蔬菜批发市场、惠农区枸杞批发市场等项目基本建成,新评选了15%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0个市级优势农产品品牌,新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7个,基本形成了各产业都有龙头带动的良好局面。各类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和显现,与农户签订订单面积22.59万亩,企业自建基地面积达到8000多亩。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持续增长。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柴油化肥综合补贴等2753万元,政策性增收效应进一步巩固、提高。劳务产业作已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加强了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全年完成技能培训1.32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5万人次,农民工资性收入保持了较大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达到3857元。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取得新成效。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基本完成全市水系改造规划,组织实施了河套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完成了三二支沟加固工程、110国道两侧山洪沟整治工程、惠农区农业回归水等11项工程,建设农田示范点81个,改造中低产田25.2万亩,完成机深松耕10.75万亩,新建维修各类水利配套建筑物5552座。全面完成了全市村庄布局调整、公益服务设施布局、村庄远期建设初步规划和56%的村庄建设规划,新建和改造“塞上农民新居”示范点42个,新建和改造农宅3552户,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积极争取农业部国债项目,新建户用沼气池2100多座。大力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建设乡村主道路125.8公里,硬化巷道40多公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全市农村完成造林4.24万亩,植树458.33万株,绿化庄点83个。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新农村建设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建立了市级领导抓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机制,成立了15个专项工作组,由市级领导担任各组组长,对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进行调研、协调、组织,为各重点工作的落实理清了思路、奠定了基础。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机制,率先在全区开展了村企合作,动员19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有97家企业与86个村达成合作意向,计划投资2.92亿元,已建成项目38个,在建项目21个,完成投资9188万元。自治区村企合作工作会议对石嘴山市的村企合作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平罗县率先开展了农村土地信用社试点工作,在11个乡镇14个村成立了15个土地信用社,积极探索盘活农村集体闲置土地的方法和途径,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创出了新路子。

——产业化经营机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近年来,石嘴山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创新性地开展工作,逐步探索了适合本地发展实际的良好工作机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实行农村工作和农业产业化领导工作机构设置的简化与统一,形成了推进产业化良性发展的有效管理机制。自2002以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实际情况出发,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与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两个机构实行一套人马管理,将两个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置在市委政策研究室,统一协调管理包括农业产业化在内的农业农村工作,开展日常工作协调服务,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近年来,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多次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区领导及市级龙头企业负责人赴区内外参观考察农业产业化项目,学习借鉴先进典型经验,更新思想观念,拓展工作思路。根据《加快羊、菜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定》,市财政5年来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1100多万元(2002年270万元,2003年230万元,2004~2006年每年210万元)。两个领导小组对这些资金实行了项目管理,研究制定了《农业产业化资金使用办法》,对扶持项目的重点和标准逐年进行调整完善。重点支持了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支持订单农业发展,鼓励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品牌培育。鼓励全市各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订单,或租赁农民土地自建生产基地,进一步密切产销利益关系。在资金的使用方式上采取了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各个项目统一组织验收,提出补助意见后,领导小组召开会议集体审查把关。在资金拨付方式上进行了改进,由原来的财政逐级划拨调整为对项目实施单位的直接拨付,防止了中间层层截留,保证了资金的使用效果。不仅全市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多次得到自治区财政厅的肯定,而且由此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工作上的诸多创新。

从推行订单起步,向企业租赁农民土地自建原料基地跨越,实现了利益连接机制的创新。脱水蔬菜是石嘴山市农业的主导产业。然而,原料供求矛盾一直是影响产销关系的核心问题。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推动企业与农户之间发展订单生产对签订产销订单的企业按面积直接给予资金补助。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租赁农民土地按照企业发展的需要组织生产原料,逐步密切企业和农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