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51

第51章

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房,加强对房地产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逐步规范房地产二级市场,推进存量房流转。把住宅建设与美化城市环境、采煤沉陷区治理、旧房改造结合起来,提高住房建设和物业服务管理水平。整合房产开发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的方式,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和企业集团。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鼓励多渠道投资,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业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功能。大力发展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区卫生、文化体育、家政保安、救助服务、养老托幼等,努力为居民提供全面、便捷、优质的社区服务。研究出台社区公用设施建设规范和标准,与房地产开发和大型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实际,规划建设一批老年公寓,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

培育教育文化体育事业

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完成各类学校布局调整任务,整合优化区域内各种教育资源,推进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重点调整和改建22所小学、8所初中,完成理工学院、平罗中学迁建任务,建成3~5所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组建石嘴山市职业教育中心,用3年时间将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扩大到1万~1.5万人。进一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市博物馆、图书馆等改扩建项目,完善石嘴山市文化产业集团运行机制,引导文化体育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城市社区、乡镇、学校等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加快现代服务业市场建设

加快建设石嘴山市物流中心,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专业街区,发展大贸易,构建区域性商贸中心;加快惠农陆路口岸建设打造宁蒙边界经贸中心;打响“清真”品牌,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把平罗县建成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和文化名县。

——实现全方位开放城市跨越发展战略

要树立全球视野和海洋意识,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依托沿海发达地区,加快融入全球化和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开放中提升竞争力,在合作交流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主动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

坚持“贴近大银川,结盟阿乌包,立足长三角,拓展珠三角,融入‘9+2’,跻入京津唐,争取新政策,连接渤海湾,辐射海内外,推进大发展”的对外开放战略,增强对国内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努力培植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争取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扩大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出口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扩大资源供给。在积极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积极开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实现体制机制上与发达地区接轨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深化财税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融资水平,让资本的活力在石嘴山充分释放。加快以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和土地流转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和行业界限、所有制界限,促进地方、中央驻石企事业单位互相融合发展,实现互惠共赢。

招商引资向先进水平看齐

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动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投资和产业转移,融入更大区域分工的产业链,促进利用外资的快速增长。创新招商方式,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推行组团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有效方式,拓宽招商领域,提高招商实效。优化招商结构,树立“招商选资”的全新理念,积极引进外资投向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注重引进龙头型项目,争取在引进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上取得突破。优化发展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外来资本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

——实现生产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跨越发展战略

以科学理念规划城市,加快形成现代化城市新格局

要把城市布局纳入宁、蒙、陕、甘经济板块和呼包银兰经济带的大格局中研究,按照自治区政府确定的沿黄城市带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先导,强化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严肃性,注重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促进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按照“一市三城”的规划结构拉开城市的空间布局,突出中心组团发展,辐射镇村,推进大武口、惠农、平罗县城和骨干小城镇建设,构筑“半小时经济圈”。依托贺兰山、黄河、星海湖等独特的自然优势,规划保留完整的山、水、田、林、路景观,突出“显山、露水、透绿、通畅、和谐”的特色,彰显“环湖而建、依水而居,湖在城中、城在湖中”的个性,构建宁夏沿黄城市带上独具特色的城镇集群。

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提升城市新形象

城市是社会公共资产,也是传承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要牢固树立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的理念,把每一项城市重点工程都建成精品工程、文化工程、亮点工程,经得起功能需求的考验,经得起社会发展的考验,为历史多留遗产,少留遗憾。要高起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供排水、燃气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公用事业服务体系。加快老城区改造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保持特有的地域风貌,传承历史文化。要严格实施新区规划,以灵活的造型、别致的风格、深厚的底蕴展示山水园林城市的独特魅力。

以市场化手段管理城市,建立城市建设管理的新机制

创新城市投资与发展模式,将城市可经营性项目、可社会化的资产和可资本化的资源推向市场,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实现城市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进城市设施的改造升级,采用公开拍卖使用权、经营权、所有权等形式,盘活现有经营性、商业性、收费性的市政公用设施,实现滚动发展。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加强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提高执法水平,推进城市管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立足实际,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展自己的优势。每个县(区)要注重培育1~2个优势产品,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着力做大做强。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扩大经济总量。把城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建设,优化城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聚集和重组,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展空间。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立足自身实际,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和产业,选准项目,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千方百计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有效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参与县域经济发展。

通过实施以上五大战略,努力使全市能源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形成较强竞争优势,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业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能耗、水耗等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切实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到2010年,三高两低“问题初步得到解决,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特色优势产业更加突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从市情出发,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石嘴山建市40多年来,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兴建了一大批煤炭开采、加工和以煤为主的电力、钢铁、铁合金、碳素等高耗能企业,是典型的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然而,由于多年来工业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形成老污染源尚未得到有效治理,新污染源又在不断增加的恶性循环状态,遂使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恶化,最终为企业的随意排放污染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2003年,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1.37倍,年超标率为72.2%;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14倍,年超标率为72.7%。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1.3倍,年超标率为32.2%;河滨工业园区、太沙工业园区、红果子工业园区以及隆湖经济开发区的空气质量都超过了国家三级标准。工业固体废物全年产生250万吨左右,年均综合利用率仅为26%,多年累积堆贮量达5000万吨,占地总面积600多公顷;工业固体废物平均每年还在以250吨的产生速度递增,造成的二次污染也非常严重。

历史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也制约了石嘴山市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2002年上半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并确保到2005年城市市区按功能区达到相应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当时,市委、市政府经过研究后认为把石嘴山市列入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可以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从而加快石嘴山市环境污染治理步伐,随即向国家环保总局出具了市政府承诺书。国家环保总局经综合审核后,认为石嘴山市经济总量比较小,城市人口总数比较少,不同意将石嘴山市列入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经过业务部门和自治区环保局的积极争取,石嘴山市终于成为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由于石嘴山市污染治理欠账多,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偏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旧不完善,导致石嘴山市在2003年度113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中,在空气污染最重的10个城市中排名第四。在历史欠账面前,2003年末,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要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要着力建设“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山水园林城市。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就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培育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互相协调的产业生态,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形成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产业发展模式;建设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自然生态,促进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和谐的可持续生态系统转型,形成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相伴的山水自然景观;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统一的文化生态,促进城乡居民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向生态文化方向转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生态区域。

——加大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

突出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大环保执法监察力度尽快使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严格控制和防治工业污染,突出治理发电企业、高耗能企业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和化工、造纸等污水排放量大的行业,加大煤矸石、粉煤灰、化工渣等二次污染的治理。对规模小、工艺落后、分布零散、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加快城市环境的系统整治与合理保护,尽快编制并实施城市空气、水和噪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规划,分期分批搬迁大武口城市规划区内及北沙湖周边的各类工业企业,优化城市区域功能布局。加快城市集污排水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优化调整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网络结构,切实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全面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建立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减少化肥进入水体总量和食品农药残留量。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把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强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增值。广泛利用高新技术和新发明、新材料、新能源,对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物质循环稳定技术等组织攻关,特别是在矿热炉余热和可燃窑尾气利用,炼焦炉煤气回收,煤矸石、粉煤灰、金属镁渣、电石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引进和建设综合利用项目,变废为宝,构建生态产业的物质、技术支撑体系。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项目建设,坚决杜绝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加快人居置业环境的综合开发建设

近年来,石嘴山市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为更好地统筹城乡、统筹工农,科学整合利用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要结合新的城市规划,突出“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城市生态功能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功能布局合理的组团式城市框架。要按照山水园林城市的战略构想,突出抓好北沙湖、森林公园和905人防工程等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大武口西山综合整治、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等生态建设步伐,形成绿色进城、绕城,花园进城、绕城的园林风情,充分显示鲜明的城市个性和魅力。规划建设沟通南北沙湖的景观水道,重点实施北沙湖的扩展面和景点布置工程,完善旅游、休闲和娱乐功能,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向生态景观转变。加快大武口周边和新区的建设步伐,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要素聚集,不断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和综合竞争能力,精心打造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置业环境。

——提升绿色经济的综合发展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