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63

第63章

旅游业快速兴起

石嘴山市旅游业在2000年以前,除沙湖旅游景区外,其他景区基本处于自发零散的萌芽状态。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整合,市委、市政府在多次对全市旅游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在石嘴山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大决策,并将其列为全市优势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发展。

据《石嘴山市志》《当代石嘴山简史》《古今石嘴山》等史志书籍记载,早在4万~1.5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在石嘴山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悠久的文化。古老的历史造就了石嘴山古老的文明、古老的文化。石嘴山不仅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而且还是一座令人瞩目的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旅游探险王国。

市境内长城逶迤,烽燧众多,名胜古迹随处可见,为今人积淀下了厚重的文化热土。贺兰山险峻、奇崛,雄姿英发;黄河水舒展、平缓,富有灵性地遵从于“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古训,昼夜不息,浇灌出良田万顷。草原碧野,牛肥马壮,“风吹草低见牛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壮阔的戈壁大漠,满载着往昔的苍凉悲壮,见证着今日的建设辉煌。北武当古庙静谧深邃,300年来香火不断,朝者不息,身临其境,令人洞穿世俗,心灵为之一静。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被国家首批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的沙湖,绿水绕芦,金沙筑岛,荡舟其间,别有洞天。星海湖碧波荡漾,群鸟竞翔。昔日金戈铁马的兵沟大峡谷,今日正以它的原始苍凉而成为蜚声中外的影视外景基地。在这里,贺兰山岩画文化灿若群星,长城、黄河文化交相辉映,古化石资源绚丽多姿,西夏文化积淀深厚,佛道儒教文化品位极高,大漠和草原文化交汇呈现沧桑秀色,历史名人佚事广为流传,回族风情特色浓郁。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汇,气象万千,成为前人和大自然赐予石嘴山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迄今为止,全市现有的近百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遗址中,有国家级保护的文化遗址1处,自治区级保护的文物遗址14处,市级保护的文物遗址20处,县区级保护的文物遗址65处。这些文物遗址分布在市属各县区。其中平罗县45处,惠农区24处,大武口区16处。这些文物遗址按照不同年代考究,有史前遗址4处,古生代遗址3处,新石器遗址5处,汉代遗址6处,秦代遗址1处,宋代遗址1处,明代遗址24处,清代遗址13处,近代遗址5处。这里的长城、烽燧、古堡、关隘……每一件文物古迹,都镌刻着沧桑的历史,纪录着神秘的故事。

2001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石嘴山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由时任市委副书记杨春光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县区也相继设立了旅游机构。这一年,全市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石嘴山市文物联展,展出文物上千件,有贺兰山岩画,西河桥古生物化石,古代的犁、陶罐、铜镜、铜盘、铜碗、铜豆、镏金佛像,中国共产党在市境早期开展地下活动的文物史料以及太西煤雕、岩画陶艺、刀刻画等新开发的旅游纪念品。当年10月1日,恰逢石嘴山北武当庙(寿佛寺)重建300周年纪念日和森林公园观景广场举行落成仪式,遂举办了为期5天的“石嘴山市文化旅游节”。来自区内和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游人络绎不绝,高峰日达数万人。

旅游机构成立后,市委、市政府几次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市旅游工作。在1年多的时间里,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西线山、中线湖、东线河的旅游发展格局,以大武口城区为中心,以发展巩固沙湖游客为重点,着力打造西线山、中线湖、东线河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环状旅游发展格局,形成沟通市内外的三条旅游热线,形成集游、购、娱、吃、住、行为一体的旅游体系,使旅游业向效益型和特色化方向发展。西线侧重抓好贺兰山北武当地质公园建设,加快完善北武当庙生态旅游区旅游设施建设,以及大水沟、罗家园的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步伐,充分挖掘宗教文化、西夏文化,形成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中线以突出湖光水景,打好沙湖品牌,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星海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深度开发玉皇阁景区。东线以突出黄河文化、大漠文化为特色做大沙漠主题公园。在此格局的基础上,又先后完成了《北武当庙—寿佛寺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北武当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平罗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陶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惠农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罗家园山野风光旅游区详细规划》《大水沟旅游区规划》《红柳园景区发展规划》《星海湖湿地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石嘴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惠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惠农区石嘴子景观设计》《贺兰山北武当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贺兰山北武当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等14个规划和考察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为石嘴山市今后旅游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障。200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安排举办了众多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市旅游部门精心组织了“石嘴山人游石嘴山”一日游、二日游八条线路,各县区组织了游园、登山、生态观光、农业观光、吃农家饭、看农家戏活动。旅游业已成为石嘴山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2年至2006年,石嘴山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全市A级景区一家,星级宾馆一家,到2006年年底A级景区发展至3个,星级宾馆增至4家。200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08.46万人,旅游收入4882.47万元,占GDP的0.84%。2003年石嘴山市共接待游客126.08万人,同比增长16.25%,旅游收入6214.71万元,同比增长27.29%,占全市GDP的0.9%。200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85.73万,同比减少16.25%,主要是因为2004年年初陶乐县被划给了银川市,其中陶乐县的重要景区马兰花大草原和兵沟汉墓旅游区也一并划给了银川市给石嘴山市旅游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005年接待游客8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047亿元,同比增长60.4%,占GDP的1.1%(全市86亿元)。游客在石嘴山的平均花费增加了,人均花费达117元,同比增加68元。2006年接待游客102.9万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收入3.1亿元。

——主要风景名胜

沙湖位于平罗县西南前进农场,包兰铁路、109国道傍湖而过,石中高速公路直达游区,南距自治区首府银川46公里。1989年8月14日,自治区主席白立忱在前进农场调研时,发现农场渔湖集湖泊、芦苇、沙漠于一体,风光独特,决定将其开发为“沙湖旅游区”。次年农场成立沙湖旅游区管理处,后改为沙湖旅游公司,与农场脱钩,单独核算。1991年6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到沙湖视察,题写了“沙湖”二字。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朱基、李瑞环、胡锦涛、钱其琛、李铁映、邹家华、姜春云等先后到沙湖视察。

1992年在国家旅游局首次举办的“92友好观光年”大型旅游活动中,沙湖被列为全国249处国家级旅游线之一;1993年在“中国山水风光年活动中,被列入以桂林为汇合点,与湖南武陵风景区、海南天涯海角风景区、华山风景区等5处全国风景区一起推向海外旅游市场;1994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35处王牌旅游景点之一;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评定为4A级景区。2001年7月10日~20日,沙湖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宁夏(沙湖)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吸引了包括香港游人在内的国内外众多游客。沙湖旅游区总面积80.10平方公里,湖水面积22.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米,沙漠面积12.7平方公里,湿地沼泽44.8平方公里。旅游区湖泊、沙丘、远山、芦苇、飞鸟、游鱼六大要素有机结合,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万顷湖泊,碧波衬誉沙观浑尽北沙簇簇翠绿,万亩荷花碧绿衬红;鱼翔浅底,鹤冲九霄,湖中小岛百鸟集会,胜似江南;3万亩浩瀚大漠依水而生,金灿耀眼,尽现北国大漠雄浑、壮观、苍劲之风情。被游人誉为“沙漠绿洲”、“塞上明珠”,被国外誉为中国乃至世界奇中有特、特中有奇、美不胜收的王牌景观。

星海湖距大武口区市中心2公里,距名胜古刹北武当庙5公里。截至2006年年底已完成湖泊疏浚23平方公里,形成湿地面积43平方公里。据《明实录》《嘉靖宁夏新志》《石嘴山市志》《古今石嘴山》《当代石嘴山简史》《平罗县志》等史志书籍相关记载,早在明代嘉靖年间,此处就有一个古沙湖。2002年年底以来,市委、市政府进行大武口东湖湿地恢复整治工程,形成了今天的星海湖。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为其书写了湖名。湖内人工砌筑的声琴岛、鹤翔岛、鸟岛群和10余个大小、形状各异的自然沙岛巧然天成,错落有致地分布于苇蒲茂盛、荡漾碧水的湖中。沙鸥翔集,野鸭成群,鸟类繁多,芦苇苍翠,蒲草纤莲,清波幽静。

森林公园位于大武口区贺兰山下的洪积扇上,占地面积186.33公顷,规划建设面积667公顷,为游憩、娱乐、生产、野趣、体育、文化、宗教等活动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被游人誉为“戈壁绿洲”、“世外桃源”。园内先后建成了防风林、中日友好林、名人纪念林、青年志愿林、少年世纪林、军民共建林、警民共建林、沙生植物园等林区。有树木40余万株,草坪面积35万平方米。相继向游人开放了荷花池、主大门、主大门广场、亚热带植物园、文博馆、回归村等景点。其中,亚热带植物园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亚热带植物馆,栽植有西北地区罕见的金琥、假槟榔、铁树、榕树、酒瓶兰、棕竹、龙舌兰、龟背竹、伞树等118种、2000余株亚热带植物花卉;文博馆收藏历朝各代文物逾千件,值得一去。

青山公园位于大武口区贺兰山北路与游艺西街交叉处,占地8公顷。园内有面积10亩的人工湖。白云桥跨湖而过,将湖面切为东西两半。围绕人工湖布置了水榭和长怡心廊,廊内建有怡心亭、双圆亭等古式凉亭6座,亭亭呼应,古朴壮观。临怡心廊用挖湖土堆起2座玲珑挺秀的假山。山腰植树,山脊分别建有朝阳亭和邀月亭。假山北侧是儿童游乐场,并安放一架驻宁空军某部退役的战斗机,供游人观赏。公园西北角建有面积1200平方米的盆景园。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2002年7月26日,公园围墙被拆除,取消门票制度,游客自由进出,深受市民称赞。

黄河湿地红柳林位于惠农县园艺镇沿黄河到礼和乡银河村一线。远远望去,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的红柳林将黄河紧紧地包裹起来,黄河水、红柳林、绿草地和茂密的沙枣林把旅游区点缀得五彩缤纷,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海阔天空的绝妙享受。5万多亩红柳林被黄河与五排水沟夹在约5公里狭长的“天水一线”之内,形成了天然的“湖心岛”。坐小船渡过约15米宽的五排沟进入红柳林区,绿茵小道向红柳林的腹地和四周延伸而去,身临其境,惬意中感受着新鲜与神秘。一簇簇红柳在太阳的照耀下,红得俊艳,惹人心爱。红柳嫩枝上抽出的一束束绿丝,像银针像绿绒,从红柳根部一直长到枝梢,那一根根嫩绿的枝条上,开满了粉红色、白色的碎小花。残败的花絮又变成了一团团乳白色的绒毛絮,随风向四周飘去。在红柳林中心地带,有两处宽阔的草地,为游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良好空间。红柳林的东面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沿红柳林东线流出林区流入内蒙古境内。这段河道宽阔,河流平缓,水上游乐项目别具风情。红柳林的东北方向是宁蒙两省的石嘴山黄河大桥,东南面,隔河相望,是一望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和陶乐红崖子丘陵河谷。

避暑山庄罗家园位于惠农县燕子墩乡汪家村以东海拔3000多米的贺兰山脚下的王泉沟口,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距石大公路4公里,距惠农县城17公里。罗家园以她潺潺的泉水,平坦的地势,清凉的气候,山水的交汇,独特的绿洲,多姿的沟谷,险峻的山峰,形成了贺兰山又一旅游风景景区。罗家园园内古木参天,溪水潺潺,各类树木20余种。进入园中,犹如进入原始森林,茂密的林木,艳绿的草地,一湾清澈见底的溪水,由上而下通过园子,流向荒漠上新垦的一片片绿洲。

植物中的活化石四合木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石嘴山河滨区麻黄沟以及落石滩一带,生长着1.5万亩高约30~50厘米的强旱生落叶小灌木———四合木。四合木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被誉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极具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植物。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和乌克兰部分地区有零星分布,像石嘴山地区这样连片成丛的,世所罕见。石嘴山市政府已对四合木和四合木生长区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四合木和四合木保护区已成为石嘴山地区颇具潜力的旅游景点和旅游区之一。

石嘴山清真大寺位于石嘴山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最早系石嘴山20余户回民集资兴建。有上殿15间、厢房10间。清同治八年(1869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清真寺遭到破坏。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迁居石嘴山的回民日渐增多的情况下又经回民群众集资于中街重建一座15间的清真寺。1926年续建6间。民国时期冯玉祥、白崇禧等军政要人曾为石嘴山清真大寺题字留念。资料记载,原建筑殿堂不施彩画朴素简洁,高雅明快,装饰以精美的砖、木雕刻见长建筑风格独特。在一些有关中国清真寺建筑的专著中均有记载。

“文化大革命”时期,清真寺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由市人民政府拨款重建,外形为阿拉伯式,山门两侧建有两层“邦克”楼,大殿卷脊,顶部横列3个穹庐,上殿面积800平方米。

红果子瀑布位于惠农县红果子西北方的贺兰山,海拔1800多米。北与贺兰山白虎洞相连,南接崇山峻岭,瀑布落差100多米,由于水势穿凿,风势镌刻,千百年来将山壁淘掠成巨勺形状。瀑布前巨石横空,错落参差,造就三大自然台阶。瀑布凌空飞泻,拍石击水,雨蒙蒙,雾蒙蒙,极其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