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88

第88章

2003年,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全市干部职工为抗击“非典”及星海湖湿地工程建设捐款捐物,全年共计捐款30多万元,粮1万多公斤,油800公斤接收社会为抗“非典”捐款5.73万元及部分抗“非典”药品。2003年5月,全市有12个单位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为全区社会捐助先进集体;2名个人被表彰为爱心捐助之星;4名个人被表彰为社会捐助先进个人。2004年,全市共帮扶困难群众1727户、6045人捐款30.4万元,粮6.23万公斤,油6240公斤。

2005年12月19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扶贫济困送温暖社会捐助活动,20日下午在市委大院进行现场集中捐助,市上四套班子领导现场进行捐助,同时有40多个部门进行了捐助掀起了全市送温暖活动的高潮。各县、区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捐助活动。所收到的捐款全部用于购买困难群众急需的生活用品,用于慰问困难群众。12月24日,市四套班子领导对缺煤、缺衣的1200户困难户进行慰问,送去煤30吨(每吨400元)棉被1200条(每条100元)送去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温暖。积极筹措资金40万元,为困难群众买煤和生活用品,全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2006年7月13日至15日,石嘴山市境内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暴雨灾害。全市干部职工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重建出一份力量,全市共捐款18.5万元及时将每次捐款接受和使用情况在报纸上进行了公示,接受群众监督。11月12日又举行了全市“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的启动仪式,现场捐款5400元,各部门及县区踊跃捐款,全市共接收捐款23万元。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慈善机构的指导帮助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筹备,于2006年8月16日成立了石嘴山市慈善会并举行了救助项目启动仪式,发展团体会员54个,个人会员71名。各部门、各单位也大力支持,如石嘴山市城市信用社、宁夏发展工贸有限公司、市通达煤炭有限公司、平罗翔龙有限公司等,积极响应慈善会的号召,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纷纷解囊捐助,为慈善会募集资金。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慈善会成立之际,共募集善款421万元。并在慈善会成立暨救助项目启动仪式上,确定了第一批救助项目:孤残儿童养护救助中心300万元;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资金30万元(平罗县、大武口区、惠农区三个中心敬老院的建设各10万元)。

——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为了有力保障农村最困难群体和灾民的基本生活,保证农村的社会稳定,从1999年开始石嘴山市全面建立了农村灾民最低生活救助制度,实现了由过去传统临时救济向制度救助的转变。

2000年,共下拨271.7万元救灾救助资金,救助特困群众1286户、2559人。2001年,共投入救灾救助资金301.2万元,救助农村灾民1310户、2756人。2002年,投入救灾救助资金293万元,救助特困群众2830人。2003年,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建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大武口区率先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对困难村民全部发放了《救助证》,并于7月底前兑现了上半年救助金,全年发放农村救助金72.5万元。2004年,全市共确定低保和救助对象3812户、7995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67%。其中,大武口区按850元的标准实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有322户、469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人均补差15元/月;平罗县、惠农县、陶乐县分别按660元、700元、660元的标准实行社会救助,救助对象分别为2373户、4640人,646户、1536人,472户、1350人,分别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28%、2.56%、4.82%。人均月补差分别为15元、13元、12元。全年投入救助资金144万元。2005年,全年共救助3779户、8076人,发放救助金173.4万元。根据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制定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结合石嘴山市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实际,在大武口区、惠农区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以保障农村村民基本生活、推进全市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加强指导,强化协调,积极建立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搭建农村社会保障平台,为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根据自治区的规定,全区农村村民最低生活水平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困难群众,可享受农村低保,人均补差不低于35元/月。经各区民政、乡(镇)、办事处的入户调查摸底,两个城市区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农户共有3054户、8341人,其中大武口区1381户、3813人,惠农区1399户、4510人。

2006年,认真做好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工作,两个城市区共保障农村低保户2244户、6739人,共发放保障金247.2万元。平罗县1月~9月份实行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救助农村特困群众2449户、4254人,平均每人每月救助20元,共发放定期救助金74.68万元,并确定于10月1日起开始启动农村低保试点工作。在实施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救助的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管理运行机制,实行三级审批、三榜公示制度,坚持动态管理,实行政策公开、补助资金公开、救助对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在重点完善城乡生活救助的同时,积极探索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救助工作路子,积极筹集资金,拓宽救助渠道,建立救助制度。2005年,城乡大病医疗救助162人,发放救助金30万余元;大中专学生教育救助700人,发放救助金177.7万元。进一步加大城乡特困群众法律救助工作的实施力度,接待法律咨询8482人次,办理法律援助诉讼582件,其中办理民事案件、法律诉讼案件364件,刑事辩护93件,非诉讼代理案件109件,公证16件,代写法律文书295件。加快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力度,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全市安排为350户灾民建房875间,根据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规定,灾民建房补助金由自治区民政厅从救灾款中安排一部分,划拨到各县、区,与县、区配套资金统一安排使用,每户补助2000元,预计补助资金70万元,其中平罗县200户500间,补助资金40万元;大武口区70户、175间,补助资金14万元;惠农县80户、200间,补助资金16万元。

2006年,积极探索医疗救助制度,创新机制,解决城乡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按照城乡居民人均2元的标准安排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全市大病医疗救助310人,补助资金59.52万元,门诊救助6003人,补助资金29.73万元。平罗县继续对农村2417户、4451人特困群众实施医疗救助,救助新型合作医疗参合费每人10元,门诊费救助每人由20元提高到40元,救助资金22.3万元;惠农区对农村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分别按每人每年40元、100元、200元的标准给予医疗救助,使773户、1552名特困村民得到了门诊医疗救助,共发放救助资金7.48万元。认真做好教育救助工作,使困难家庭子女得到上学救助。石嘴山市各部门、各县、区积极与各类救助基金会和企业及有善举的个人联系,争取救助贫困大学生的项目,为贫困大学生募集助学捐款,共争取22个救助大学生项目,全市共救助特困家庭子女入学646人,救助资金197.25万元。全市安排为350户灾民建房,各县、区组织人力,成立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和督察组,严把质量关,确保新建房坚固、耐用,每户补助2000元至1万元不等。

建立送温暖献爱心帮扶机制

2004年初,石嘴山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温暖工程”的实施方案》,安排在石嘴山市的中央、自治区属单位及市直共94个部门与两个城市区106个居委会的867户困难户结对帮扶,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和生活,保证他们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人管。这些帮扶部门为帮扶对象共捐款18万元,捐粮4.3万公斤,捐油4025公斤。在2004年的“两节”期间共慰问困难企业10家,慰问驻石部队、社会福利单位、农村敬老院31个,慰问城乡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离退休职工、残疾人、劳模等1640户,共发放慰问金59万元。争取了70万元资金,为71户特困残疾人修建了房屋;争取曹氏集团为残疾人捐赠轮椅370辆,价值31.45万元;对1238名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其中培训盲人按摩师50名);为患者做白内障手术378例。对100名特困学生给予救助,发放救助金19万元。11月下旬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的紧急通知》(石党办[2004]224号)文件下发后,各帮扶部门积极行动,深入帮扶社区和困难群众家中了解情况,重点帮助解决他们在取暖、吃饭、衣被等方面的实际困难。95个帮扶部门共帮扶困难群众510户,共捐助现金8.12万元、粮3240斤、油140斤、煤6吨、衣物933件。

2005年“两节”期间全市共帮扶、慰问困难群众6838户、2.05万人,帮扶和慰问资金共185万元、粮4.8万公斤、油3840公斤。市“温暖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市直机关及驻石单位与市辖两个区的110个社区居委会结对帮扶,共帮扶困难群众1000户、3388人,捐款13.1万元,粮1.48万公斤,油1025公斤。大武口区帮扶389户、1053人,捐款2.97万元、粮7135公斤、油605公斤、衣物36件;惠农区帮扶2480户、8680人,捐款55.1万元。“两节”期间市财政和市有关部门共投入慰问资金86.84万元,慰问困难群众1946户;慰问驻石部队、困难企业和福利机构共39家。将接受“红十字会”捐赠的1000箱物品和50件棉被以及自治区粮食局捐赠的价值4万元的面粉分发到困难群众手中。全年安排为350户灾民建房875间。

市残联结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组织对农村残疾人进行以大棚种植和庭院养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接受培训并掌握1~2门适用技术,扶助200多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以市第二人民医院为重点完成白内障手术329例、完成25名肢体残疾儿童矫形手术的筛查工作,完成13名残疾儿童矫形手术,为4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对10名低视力患者家长进行了培训;依托市特殊教育学校培训聋儿10名,为聋儿配用助听器24个,培训聋儿家长12人,协调减免各种费用14.4万元;以市精神病防治康复中心为主阵地,建立了2个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区,为100名精神病患者免费送药。捐赠轮椅500辆。完成肢残人康复训练10人,训练智残儿童7名,为3个社区配发了康复训练器具,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康复措施,使残疾人增强了正常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欢乐。市总工会共为34名困难职工发放救助金2.05万元,救助165名特困学生,发放救助金28.3万元。多渠道筹措资金33.8万元,慰问困难企业8个,并为26个企事业单位的709户特困职工发放了慰问金。

2006年,为了建立“温暖工程”帮扶的长效机制,市“温暖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总结前几年工作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帮扶部门。在2006年“两节”前将原来的94个部门帮扶111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为118个部门帮扶111个社区居委会的困难群众。并及时召开“温暖工程”结对帮扶动员会,各结对帮扶部门积极行动,对所帮扶的困难户进行摸底调查,针对帮扶对象的需要,制订了帮扶方案,全市有115个市直部门及驻石各单位,按照方案的要求共帮扶慰问了108个社区居委会的1100户困难群众,帮扶慰问资金17.48万元,粮2.1万公斤,油2900公斤,衣物547件,煤1.1吨,羊5只,价值300元的药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市财政拨款55万元,动用社会捐赠款13.5万元,相关部门又自筹了部分资金,慰问驻石部队、社会福利机构、困难企业慰问了共39家,城市低保户、农村特困户、优抚对象、残疾人、卸任老支书、困难老党员、环卫工人1946人,并为1200户特困群众购买棉被1200件,煤3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