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伦理文化导论
10751000000040

第40章 回族宗教伦理文化(3)

回族穆斯林坚持履行伊斯兰教的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为“五功”,其内容包括:念作证词;坚持礼拜;斋戒;交纳天课;朝觐。这五项功课,回族穆斯林习惯上将它概括为五个字:念、礼、斋、课、朝。这五项内容,既是穆斯林的功修和制度,又是穆斯林法定的宗教义务,同时还是广大回族穆斯林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被视为体现穆斯林虔诚信仰的基石。由于这些基本规定都源于《古兰经》,故一般乡老亦称之为“五桩天命”。

如果说,“六信”是宗教伦理文化的内核,那么,“五功”就是回族宗教伦理文化的外壳。因为“六信”属宗教信仰范畴,而宗教信仰确立之后尚需巩固和强化,巩固和强化的途径是宗教实践,“五功”正是回族穆斯林宗教实践的主要内容。从宗教伦理的角度看,“五功”是回族穆斯林巩固宗教道德信念、培养宗教道德情感、锻炼宗教道德意志的重要宗教伦理实践。

“五功”包括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是每个穆斯林必须遵守的宗教义务,是体现信仰、坚定信仰、完善信仰、磨炼意志的基本功修,是每个穆斯林在思想意识、信仰之外必须履行的表现在行为方面的功课。《古兰经》和“圣训”中多处提到“五功”的重要性,说它们对伊斯兰教犹如梁柱支撑大厦,伊斯兰教的“大厦”正是建立在这五大“基础”之上的,“五功”是穆斯林不可或缺的宗教生活实践内容。

清代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在其《天方典礼》中释云:“五功者,修道之方,尽人合天之法程也。一曰念真功;二曰礼真功;三曰斋戒功;四曰捐课功;五曰朝觐功。五者皆主命,而圣人作则,以示众人者也。”认为这是从身、心、性、命、财等五个方面“尽其礼以达乎天”,即“身有礼功,心有念功,性有斋功,命有朝功,财有课功”。

(二)“念功”之伦

穆斯林“五功”中之首功是“念功”。“念功”主要是指念诵“作证词”及一切赞颂真主的经文。其中念“清真言”是最基本的念功。清真言,也称清净言,刘智称为“谛言”,其内容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是包括回族在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对信仰的高度概括和精深表白。对此,刘智有很深的见解,认为:“‘清真言’者,去其作证之迹,唯存一主宰也。”

根据《古兰经》的昭示和“圣训”,伊斯兰教教法学家将以念“清真言”为主的念功列为穆斯林必须完成的“五功”之首。“清真言”是穆斯林一生中听得最多、念得最多的一段话,也是伴随一个穆斯林一生的一段话。它是一个穆斯林必先坚持的信仰准则,是纲领性的宣言,是穆斯林经常念诵、家喻户晓的公开表白。根据伊斯兰教的要求,每个穆斯林从孩提时就须学会念“清真言”。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念诵“清真言”;在礼拜等宗教礼仪中,要听到诵读“清真言”;在遇到艰难险阻或不幸之事时也诵念“清真言”;穆斯林在临睡前、吃饭时,临行出门时或在旅途中,或在其他事情的过程中都应念“清真言”。阿訇宣讲教义之际,为初生婴儿命名(俗称“起经名”)之际,替喜结良缘的夫妇证婚之际,在拜功祈祷中,在庆贺或凭吊的场所,常能听到诵读“清真言”。甚至在病患者垂危临终之际,虔诚的弥留者在昏迷中还在低声诵读它,或有亲属靠近其耳旁频频作提示,足以想见“清真言”在穆斯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念诵“清真言”是穆斯林坚定信仰既简单又可行的办法。

“念”,需要对其内涵心领神会,深信不疑,而并非仅仅是把“清真言”照本宣科地诵读一通。所以,有人亦把“念”称为“认”,即需要认识、承认、接受。这个“念”,是纪念、思念、赞念之念,是念念不忘之念。刘智在其所撰《天方典礼》一书中,认为“念”包括“心念”与“口念”,并解释说:“心念者,聚精会神,以致于本原之地,此无形无声之念也。口念者,称扬赞颂,以不忘无始之真,此有形有声之念也。口之所至,必须心至,其念始不落于虚浮。心之所至,必须口至,亦足以迪心而生其诚敬也。礼法在口念,近主在心,故念之一功,为修道之首务也。”因此,在“念”功方面,刘智反复强调,应该“既诵其辞,且知其义”;要“诚信斯理,恒守斯道”;要“问不讳答,求不缓授”,即认真作好宣传。凭理智思维,多动脑筋,在参悟中获得认识。对于“念主”的意义,刘智说:“念主,则心有所归,而不致流荡忘返。盖真主为大化根源,万物所自出。凡欲返本命之初,务以真主为准向,斯得所要归,而身心俱有收束矣。”在《天方典礼》中,刘智还论及主与圣(即真主与先知)的关系说:“盖真主者,先天地掌握万化而无形者也。圣人者,后天地代理万物而有形者也。无形者,无可名,即圣人而名之,斯可以明其不可明之理;有形者,始可法,即圣道而行之,乃可到其不可到之位。盖圣人,人也,即道也,即道之显象也。道原于主,故证圣,即所以证主也。证圣到尽头处,即证主到微妙处也。分言之虽有两事,而其实只一理也。”他把“清真言”的两句话、两个基本信仰的概念讲得很清楚,很贴切。

在“五功”中,“念”功同“礼、斋、课、朝”四功相比较,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信仰,旨在确立与强化这一认识,坚定这一信念;而其他四功,则是付诸行动的功修与实践,是在“念”功基础上具体履行的宗教义务。因此,在“五功”中,相对而言,“念”功虽然较抽象概括,但却是信仰的核心支柱,是基础,是根本,更是切实履行其他四功的原动力。

回族之所以要把念“清真言”伴随自己的一生,是因为“清真言”高度概括了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的根本信仰,确认真主的至高无上,唯一独尊。“念”是穆斯林心口如一、真诚信仰的基础。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的信仰包括三大要素:口舌承认,内心诚信,身体力行。口舌承认即“念功”,是五功中的第一功,念者即念主:除安拉外,别无主宰,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日日夜夜念之,待人处事敬之。“举念而主即在前,驰念而主即别去。”只有每时每刻都念主,口念心念,才能使主由远而近,成为自己敬仰的对象。通过诵念“清真言”表白和坚定各自对伊斯兰教的信仰,这是作为穆斯林的最起码条件。同时,欲归信伊斯兰教者,必须当众念诵“清真言”,才能被视做穆斯林。明代回族学者王岱舆在论及念功之重要时认为:“五功首曰‘念’,念有二:曰‘意念’,曰‘赞念’。意念者,念念不忘于主,忘者丧心也,念者仁心也。念想清真,日与主近;忘记本原,日与主远。善念为万行之根,是事皆由此发,故一念之诚,可以贯古今,包天地;一念之伪,堕入魔道。圣凡邪正实判于此,可不慎或!赞念者,感赞主恩,歌颂圣德也。何者?身命乃主造化,衣禄乃主赐予,造天地,设万物皆以为人,岂非洪恩欤?至圣者,先天地为大命之本然,乃万命之根源;中天地统立人道,为古今之大法;后天地复命归真,莫不赖其拯援,乌得不赞之。”

念清真言是穆斯林必须遵行的“五功”之首,是穆斯林信仰的重要基础。对此,清代余浩洲论述说:“主谕:你们昼夜当念清净之言……真主晓谕圣人:‘若你们赞念真主,主就记念你们,慈悯你们,恕饶你们。’圣人云:‘凡人虔诚念一遍清净之言,的实归回进天堂。’又云:‘凡人在五番拜后虔念一遍清净之言,主从火狱上放赦他;若念二遍,主赐他进天堂;若念三遍,能见天似相之底达勒(见主也)。’凡人诚心念主,真主听之则慈,仙听之则赞,祖宗听之则喜,鬼神听之则惧。能开比善实忒之门;能息‘朵则黑’之火;能消自己之罪;能宽父母之前罪。如此之贵,则当钦此钦尊而念之。圣人云:‘唯念,是百功之首,万善之元。’”

“念功”具有重要的宗教伦理意义。第一,坚定回族穆斯林的信仰。回族穆斯林相信,《古兰经》昭示,真主独一无二,无所不能,充满着造物主的智慧,赐予人世间一切幸福,惩罚一切犯有深重罪过的人,直到把他们打入火狱。这就要求一切相信真主的人,要坚定各自的信仰,常念“清真言”,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义务,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忘记念“清真言”。“清真言”集中体现了“认主独一论”的根本信仰,确认真主的至高无上,唯一独尊,是信仰的最高原则和总纲,其他一切信条都紧密围绕这一核心体系而派生和规定。“清真言”同时提到先知穆罕默德的身份与地位,是奉真主启示传播伊斯兰教的使者,是凡人而不能像真主那样被崇拜。第二,培养回族穆斯林深信真主独一无二的口里如一品质。回族穆斯林念“清真言”并非仅仅是把“清真言”照本宣科地诵读一遍,而是对其内涵要心领神会,深信不疑,要口里如一,诵其辞释其义,作为自己的神圣义务而常念不断。念,即诵读证词、“清真言”,大意为念诵、作证和承认。这是穆斯林对自身的宗教信仰的公开表白。明末清初代回族学者王岱舆译著的《正教真诠》中说,“念”,含有“意念”和“赞念”两重意思:“意念者,念念不忘于主,忘者丧心也,念者仁心也……赞念者,感赞主恩,歌颂圣德也。”念,亦有人称为“认”,指“承认”,即对所宣读、表白的内容必须出自内心的认可,绝不口是心非。穆斯林通过出声地念诵“清真言”,表白和坚定自己的伊斯兰教信仰,这是作为穆斯林的一个最起码的条件。欲归信伊斯兰教者,必须当众念诵“清真言”;只有当众念诵过“清真言”者,才能被视做穆斯林。回族穆斯林认为,“清真言”是穆斯林信仰的核心,力量的源泉,教门的基石。因而念清真言不但成为区分是否是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标准,而且也是能否进入乐园的前提。因此,念时必须口舌承认,内心诚信,不能流于形式。第三,履行回族穆斯林宗教伦理义务。回族穆斯林一生诵念“清真言”,既是一种神圣的宗教功修与义务,又是一种虔诚恪守的宗教习俗和伦理规范。回族穆斯林把念“清真言”看得极为重要,回族家长从小就教孩子们念“清真言”,并且自觉时时口诵默念,方尽父母之责。回族穆斯林认为念“清真言”默念易于口诵,诚于口诵,口诵有时,默念无时。回族穆斯林一息之间,一瞬之际,也不忘念“清真言”,牢记安拉和先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样做,履行了宗教伦理义务,便能达到“口舌承认,内心诚信”的境地,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遵行主命、圣训,分清是非,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三)“礼功”之伦

“五功”之二是“礼功”。“礼”即是礼拜,中国穆斯林亦称之为“拜功”,它是穆斯林面向麦加克尔白天房诵经、祈祷、跪拜等一整套宗教仪式的总称。礼拜源于古代阿拉伯人的宗教习惯。伊斯兰教初期,并无固定的礼拜制度,只要求人们早晚赞颂安拉。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离开麦加前不久,正式规定了礼拜制度。《古兰经》中强调:“你们当谨守拜功,拜功对于信士确是定时的义务。”(4:103)穆斯林的礼拜曾一度朝向耶路撒冷的圣殿。公元624年才把朝向改为麦加的克尔白天房。从那时起,世界各地穆斯林礼拜时都朝向克尔白。中国位于麦加之东北方,故中国穆斯林均面向西南方礼拜。

礼拜在“五功”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包括回族在内的历代穆斯林非常看重礼拜,中国的伊斯兰教学者也认为礼拜熔五功于一炉,明代回族学者王岱舆认为:“礼者,朝拜真主,祝佑君亲,乃天理自然之节文也。真主清净无形,不落方位,朝拜者,统万形而浑于无形也……故日礼拜者,近主之阶也。真主悯念下民,以此真功净人过愆,指人归宿,增人功德,享后世之全福。……拜之礼亦有二:日礼之理也;礼之形也。礼之理者,乃心持敬畏,如见真主也;礼之形者,立躬跪叩,端庄敬慎也。故无心之拜,不得为礼。”

刘智将礼拜视为“日用功夫之本”,认为:“盖以礼拜,有闲邪存诚之妙;拜跪起止,见幽明化育之理;对越趋跄,寓天人含一之机。礼拜之为功微矣哉。”“礼拜则尘情尽却,生人之本性见。本性见而天运不息之机与一切幽明兼备之理,莫不于拜跪起止间见之矣。礼拜,则物我皆忘,身心之私妄泯矣。私妄泯,而忠孝廉节之事与一切尽己尽物之功莫不于恭敬对越时尽之矣。夫一礼拜,而其义蕴包举之广大如此,其事顾不重哉?故礼拜为吾民日用功夫之本也。”

刘智还将礼视为复归主命的“践所归之路”,认为:“念,知所归也;礼,践所归之路也”,并解释说:“凡人欲行道,必先识路程,而后可长驱以往。不然,则歧途异向,终无到日也……礼拜者,践其原来所历之境,而步渐次以返之地。当日自主命,步步邮递,以至于今生;今日即由此生,步步邮递,以复归主命,此礼拜之至义也。”他还结合自己的感受说,礼拜可以“尘情尽却”,“物我皆忘”,得到超脱,“身心之私妄泯矣”;私心杂念一消除,在世俗社会中,诸如“忠孝廉节之事,与一切尽己尽物之功,莫不于恭敬对越时尽之矣”。

回族穆斯林拜功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每日五次礼拜、主麻日聚礼、节日会礼和殡礼等四种。此外,还有自愿进行的副功拜、礼拜、斋月里的特拉威哈拜(间歇拜)等。

伊斯兰教对拜功有许多规定和条件,如有违反则拜功无效或必须有所补偿。如礼拜前必须用清水做“大净”(净全身)或“小净”(局部净身),这是每次礼拜的前提条件,身体不洁不能做礼拜;礼拜时要身穿洁衣净服;要在洁处礼拜;礼拜前要举意礼何种拜;要认准礼拜的时间;认准礼拜的朝向。水净、衣净、处所净,举意、认时、朝向正,被称做“拜外六件天命”。此外,还有“拜内六件天命”,指的是一整套礼拜动作,包括念赞主词,抬手口诵“太克比尔”(真主至大);端立;诵经(至少念《古兰经》文一长节或三小节);鞠躬;叩头;末坐(又称“跪坐”)。完成一次端立、鞠躬和两次叩头,为一拜。各种礼拜拜数不一,依教法规定各有定制。不同的教派和教法学派,在礼拜的某些细枝末节上往往有所不同,如礼拜时诵经声音的高低,抬手的次数,双手或手掌的位置、姿势等,常有一些不同的作法,但无论何派,都视礼拜为穆斯林的一项重要义务。

目前每日礼五番拜的人,在西北地区和云南等穆斯林较多的聚居区比较普遍;而在散居区,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则人数较少。礼拜多在寺中成班礼。主麻日礼聚礼拜的人数要稍多些。聚礼日的念“呼图白”(讲演词)是用阿拉伯语,对一般穆斯林而言是听不懂的,但大家都能严肃认真地听;此外,教长还要在聚礼前后用当地穆斯林通用的语言讲“卧尔兹”,宣传教义、教律,以弥补大家听不懂“呼图白”的缺陷。回族穆斯林中,参加开斋节、古尔邦节会礼及盖德尔晚夕礼拜的人数最多,平时不到寺里的穆斯林大多也能参加。礼拜时的诵经、祈祷及主麻日的“呼图白”,均用阿拉伯语;举意词则多半是用波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