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图生意——岩画研究中一个思维定式的检讨
人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一般是先看现象,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但现象有时与本质吻合,有时不吻合,甚至完全相反。汪精卫长了一副英俊的脸,但他的本质是汉奸。你在街上看到一个文弱的小姑娘带一副眼镜,跪在地上,前面放一块纸板,板上写有父母双亡,没钱上学,请好心人帮忙之类的话。有人可怜她就给了钱,有人说是骗子,不但自己不给钱还劝别人不要上当。这后一个例子似乎让人更难判断。大概只有警察出面才能辨别真假。但是,警察也要有个调查过程,他一时也不能给出确切答案。两个酒瓶口对口竖立成一个整体,有人联想到亲吻,有人联想到对抗。望瓶生意,谁之意合理?我想在座的诸位恐怕难做裁判。篆文“稷”字,原写作禾旁一人跪地祈祷,照理说对这个字的含义应该没有分歧,表现的是人收获谷物。(甲骨文写作一人跪在禾旁祈祷,反映了古人收获时的心情。)后演变为禾、田、人组合。说文云:稷,五谷之长,从禾,畟声。但三个单字拼在一起,会让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联想,也就是说生出不同的“意”来,田人合起来可以视为鬼、神;与禾联系起来可视为谷物神。也可视为种田能手安葬,也可视为农民在收割谷物,也可视为看管谷物,如此等等。究竟哪个对?恐怕要找最初造字的“仓颉”来评判了。
望图生意的思维方式,不是我们的发明,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郦道元《水经注》多处记录了岩画,有些就含有望文生意的影子。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破解福建漳州华安“石铭里”岩画时,就开了“望图生意”的先例。据唐张读《宣室志》卷五记载:
泉州之南有山焉,其山峻起壁立,下有潭,水深不可测,周十余亩。中有蛟鳄,常为人患。人有误近,或马牛就而饮者,辄为吞噬。泉人苦之有年矣。由是近山居者,咸挈引妻子,徙去他郡,以逃其患。元和五年(810年),一夕,闻南山有雷震暴,声闻数百里,若山崩之状,一郡惊惧。里人及牛马鸡犬俱失声扑地,汗流被体,屋瓦交击,木树颠拔。自戌及子,雷电方息。明旦往视之,其山催堕,石壁数百仞殆尽,俱填其潭,潭水溢流,注满四野,蛟鳄之血遍若玄黄,而石壁之上,有凿成文字一十九言,字势甚古,郡中士庶无能知者。自是居人无复患矣。惧者俱息,迁者亦归,结屋架庐,接比其地。郡守因名其地为“石铭里”,盖因字为名,且识其异也。后有客于泉者,能传其字,持至东洛,时故吏部侍郎韩愈,自尚书郎为河南令,见而识之。其文曰:“诏赤黑示之鳄鱼天公卑杀牛人壬癸神书急急。”然则详究其义,似上帝责蛟鳄之词,令戮其害也。其字则蝌蚪书,故泉人无有识者矣。【76】
现在事实证明,韩愈老先生的破解是搞错了,那不是文字而是岩画。
今天考察岩画情况更为复杂,我们与岩画互不认识,全凭猜测。个别的可通过现代化的考古手段判定其年代,对其内容的考证,多采取望图生意的方式(当然,生意之后,要寻找各种文献的、实物的证据)。我自己以前多采取这种方式,在座的专家们大概也有人采取这种方式。面对一幅岩画,比如一只野山羊、一个人面像或其他什么图案,观者会因为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会产生不同感触,也就是说望图生出不同的“意”来。那么究竟谁的意更符合实际呢?我想短时间内难以下结论,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各说各话。因为面对同样一幅画面,望图生意者都有各自的道理。如对江苏连云港将军崖人面像的解释,至目前为止已有数种。鄙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考察连云港岩画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望图生意”之作,我根据那一片人面像(十面个体)与植物连为一体,在查看地方志、了解当地考古情况(附近有旧石器时代遗物、有宋代雕刻等)后,我认为是一幅《稷神崇拜图》,《美术全集·绘画卷》主编认为我说的有道理,就采纳了这种说法。但考古界很少有人同意我的看法。
最早考察这处岩画的俞伟超先生认为是商代杀人祭祀的场面,盖山林先生认为是太阳神崇拜的记录,那些植物状的图形乃是太阳的光芒而已。李仰松先生则认为那是一幅六千多年前的“生殖巫画”。陆思贤先生等认为是太阳神和天象图。近几年发表的文章“天象图”说似乎占了上风。此类文章当以连云港市博物馆发表在《岩画研究》2006年刊上的《将军崖岩画》最具代表性。我们不妨先引述该文的部分文字:
1978年连云港市文物普查中,该岩画首次被发现。1980年7月,北京大学教授俞伟超先生来连考察,当场指出:“这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存,这是一次重要的发现。它不仅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处岩画,而且是一处反映3000年前我国东夷部落生产和生活的画面。”第二天,俞伟超先生更作了一场《连云港将军崖东夷社祀遗迹的推定》的学术报告,将岩画推定为3000年前殷商之际东夷部落的社祀场所。1981年4月初,在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召开了首次将军崖岩画拓片展示和专家鉴定会。4月4日中央广播电台和4月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相继发表报道,指出“将军崖岩画是3000年前的遗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岩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由此,将军崖岩画的研究拉开了序幕,论文相继见诸于刊物。有关将军崖岩画内容和时代的考定也是一大焦点问题。有的提出了是女娲造人,反映原始农业与人类生命的关联。有的提出将军崖岩画是反映古代东方氏族对土地、农业的崇拜和依据。有的认为岩画是原始社会祝祀乐舞的图像。有的是浪漫想象,认为第一组人面刻画得是海洋生物——黉(主管阴晴的神鱼)。有的从民族学与古史传说中探讨岩画产生的历史背景。有的则提出岩画是东夷太阳神的崇拜。有的注意到从天文学角度研究岩画,是描绘了春分时人物对鸟星的祭祀,祈求丰收的景象。有的则确指将军崖岩画是古祭台,其内容是有关十日神话,将军崖是祭日的遗迹。对将军崖岩画从古代天文学去考察的有三篇文章,一是周锦屏的《将军崖即羲仲祭日地之推定》,陆思贤的《将军崖岩画里的太阳神像和天文图》,以及王洪金的《将军崖大石图考》等。他们从新视角对将军崖岩画的内容作了全新审视。??
又一次不经意的发现,将岩画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2002年“立春”刚过不久,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太极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专家王大猷先生来连考察。由于现代工业酸雨的长期侵蚀,将军崖岩画中的某些岩刻已经十分模糊,我们借助于市委宣传部赵鸣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将军崖岩画的照片和岩画比较,在第一组岩画中,我们发现了已经模糊、近似消亡了的“勾芒”人面像的岩刻。这是一个新的发现。确凿的史证,将海州的上古文明史完全可以推到6000年前。将军崖岩画是上古时期勾芒部落观天测象的记录。其中第二组星象图,大石上的圆窝以及子午线、太阳刻画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的天文学的成就。因而,可以推定将军崖岩画有着明确氏族标志、成文连续实录并与图腾徽铭相间的天文观测灵台、敬天法祖的祭坛,是6000年前东夷先民的朝圣中心。将军崖岩画已不再是一部难以破解的“天书”。
很显然,该文作者明白地告诉世人,将军崖岩画这部天书被他们破解了,“是上古时期勾芒部落观天测象的记录”。文章旁征博引,给读者很多启示。然而我们读后,仍感觉其考证方法是“望图生意”,并无多少确凿的证据,如地下考古的地层学、器物学、文献学的根据。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对勾芒的发现是在照片上。该文把将军崖岩画的价值提高到“华夏文明的一个高峰性的建构,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辉映着一颗璀璨的明星”。能否被学界普遍认可,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对贺兰山岩画破解,望图生意更是普遍现象。如对人面形,有的学者认为是匈奴人“剺面”习俗的反映。有的学者认为是面具。有学者认为是“神灵巫祀”的记录。而高嵩、高原二先生的《后稷治国在宁夏——岩画例诂》更从人面像中找出了后稷、姜嫄、西邰周国、西周邰公形象,甚至还从一具人面像左右两面破解出“西周、不周”的文字来。这种“望图生意”就更为大胆。但能否说服人,就要另当别论了。岩画如果这样破解下去,将会使岩画研究变成“猜谜”大战。我无意批评别人使用“望图生意”的研究方法,更无意评说何人的结论对与错。因为岩画研究并没有统一标准,怎么研究是个人的权利。我只是想与大家共勉,防止不着边际的猜测。“文革”前后在画界批“黑画”时,有人从一位画家画的芦苇丛中“破解”出了反动标语,有的从一位画家画的猫头鹰睁一眼闭一眼,“破解”出作者对社会主义的不满来。如此等等。如今我们会觉得这样的“望图生意”毫无价值,甚至可笑。这虽然是性质不同的事件,但在思维方式上却有相似的地方,如果人们的思维走向极端,钻入牛角尖时,会发生同样的偏差。历史是现实的镜子,谁敢说岩画研究没有歧途呢。
近几年我由于忙于教学和带博士生,没有写岩画方面的文章。近来因参加岩画研讨之类的会议,又重新思考岩画问题。我回头看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很不满意,原因是没有多少实质内容,更没有理论深度。陷入“望图生意”的思维定式而不能自拔。当然,望图生意不妨是一种破解岩画的思维方式,问题是如何使用得合理,如何更科学。捕风捉影,起码要有影,如果连影都没有,那就是凭空想象了。岩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无异于数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甚至更加难以理解。数学家陈景润倾其一生精力,只做了一道“猜想”中的小题——1加1不等于2。岩画有多少道类似的小题等到我们去破解呢。
我因为很想参加这次会议,所以不能不写篇东西交差。我的发言可能毫无价值,浪费诸位宝贵时间,抱歉!
2008年7月6日下午3点于银川行政中心会议室发言现场
注释:
【1】见该书中译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123页。
【2】《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3】活动详情见《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创刊号。
【4】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第122页。
【5】详见《考古》夏鼐文章《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1977年第4期。
【6】《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附录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30—232页。
【7】《化石》1984年第2期。
【8】详见《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343页。
【9】《水经注·河水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86页。
【10】《水经注·河水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88页。
【11】《水经注·湟水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81页。
【12】《宣室志》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页。
【13】详见拙文《将军崖岩画试探》,载《美术史论》1984年第4期。
【14】《文物》1989年第12期。
【15】《水经注》卷三,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92页。
【16】详见《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第三篇第一章“年代与分期”,1986年广西民族出版社。
【17】详拙文《将军崖岩画试探》,载《美术史论》1984年第4期。
【18】参见张荣生《非洲岩石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版,第51页。
【19】《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341页。
【20】《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页。
【21】《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第95页。
【22】详见《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23】参见丁山《殷商氏族方国志》及李白风《东夷杂考》。
【24】参见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载《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44页。
【25】参见盖山林《从阴山岩画看内蒙古草原游牧人的文明》,载《中亚学刊》创刊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页。
【26】参见[英]罗伯逊《基督教的起源》,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页。
【27】参见[德]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转引《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页。
【28】参见[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3页。
【29】详见拙文《中国岩画中的太阳神崇拜》。
【30】详见王炳华《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者雕刻画》,载《新疆文物》1988年第2期。
【31】《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63页。
【32】《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40页。
【33】《神话与诗》,“姜嫄履大人迹考”,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73页。
【34】《初学记》卷十五《舞》,中华书局1982年版。
【35】详见王炳华《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雕刻画》,载《新疆文物》1988年第2期。
【36】《史前艺术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7页。
【37】《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8】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
【39】《考古》1975年第5期。
【40】《孟子·尽心下》。杨伯峻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下册第334页。
【41】《列子·说符》,载杨伯峻注《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60年版,下册第257页。
【42】参见[法]布留尔《原始思惟》,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5页。
【43】参见[德]马克思《政治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6页。
【44】《嘉靖宁夏新志》卷一,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45】《三国志·鲜卑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三册第836页。
【46】《三国志·魏书·乌桓传》注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三册第832页。
【47】《北史》卷九八《匈奴宇文莫槐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十册第3267页。
【48】《北史》卷九八《蠕蠕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十册第3249页。
【49】《北史》卷九八《高车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十册第3270页。
【50】《北史》卷九八《高车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十册第3271页。
【51】《北史》卷九九《突厥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十册第3288页。
【52】详见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30页。
【53】《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54页。
【54】四个形象见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62页。
【55】见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60页。
【56】《北史》卷九九《突厥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十册第3288页。
【57】《魏书·礼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58】详见拙文《连云港将军崖岩画试探》,载《美术史论》1984年第1期。
【59】《世界史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60】《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一册第460页。按拙文所引《太平寰宇记》的文字,是此次重审时所加,1984年发表时,未能查到此书。
【61】《论语·八佾》,杨伯峻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页。
【62】《左传·昭公十七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四册1420页。
【63】详见《左传·昭公十七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四册第1420页。
【64】《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四册第1178页。
【65】《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四册第1178页。
【66】康熙朝《海州志》卷一。
【67】《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五册第1412页。
【68】《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五册第1412页。
【69】《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五册第1413页。
【70】《全唐诗》卷四三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册第4874页。
【71】《孟子·尽心》,中华书局1981年版。
【72】《艺文类聚》引《淮南子》,中华书局1965年版。
【73】《搜神记》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0页。
【74】《搜神记》卷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7页。
【75】[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恩列斯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2页。
【76】《宣室志》,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