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
10787300000010

第10章 论坛绿皮书(9)

孙振玉2004年发表《论环境置换与族群变迁:以回族为例》指出,孙振玉:《论环境置换与族群变迁:以回族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民族迁移的结果,使某一族群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环境,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这是一种伴随着族群迁移必然发生的普遍现象,它的出现,往往预兆着重大族群变迁的到来,甚至是再造一个民族的开始。回族不是我国原有的民族,亦不是主要由我国原有的民族发展而来,而是在境外穆斯林移民基础上演变而成。通观该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现有的民族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的形成契机以及一些重要的中国化特征的形成,与其先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根本置换有关。(孙振玉,2004)

郝时远2005年发表了《在差异中求和谐、求统一的思考——以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和谐为例》指出,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和而不同”的政治智慧,虽然在当时不可能真正实践,但对于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多样性社会和多样性世界,却是可以借鉴并在现实中加以提炼和升华的一种思想财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和平与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的潮流趋势,它需要新的观念来顺应和推动这一趋势。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的主张,代表了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和共处观。(郝时远,2005)

菅志翔于2006年出版了《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一书菅志翔著:《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作者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用平实的语言,实证研究的态度来刻画、描述、分析保安族民众所具有的族群意识的现状与历史演变过程,是一部较好的运用族群理论阐释和分析中国的少数族群——保安族历史和现状的力作。

参考文献

[1]Naroll,Raoul,1964,OnEthnicUnitClassification,CurrentAnthropology,1964,Vol.5,No.4

[2]Barth,Fredrick,Ed.,1969,EthnicGroupsandBoundaries:TheSocialOrganizationofCultureDifference,ProspectHeights:WavelandPress,Inc.

[3]约翰·雷克斯著,顾骏译:《种族与族类》,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4]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Cohen,Abner,1969,CustomandPoliticsinUrbanAfrica,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

[6]Glazer,NathanandDanielP.Moynihan,eds.,1975,Ethnicity:TheoryandExperience,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7]Goldscheider,Calvin,Ed.,1995,Population,Ethnicity,andNationBuilding,Boulder:WestviewPress.

[8]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英]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0][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睿又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2]吴睿又人:《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1999年;[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睿又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3]Smith,AnthonyD.,1991,NationalIdentity,Reno:UniversityofNevadaPress.

[14][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英]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6]杜赞奇(PrasenjitDuara)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7]马戎:《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1996年;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训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18]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19]马戎:《族群问题的“政治化”和“文化化”》,《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系工作论文》2002年第3期,总第39期。

[20]周旭芳:《“1998年‘民族’概念暨相关理论问题专题讨论会”综述》,《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

[21]王实:《“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2]王东明:《有关“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89~97页。

[23]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辩证》,《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24]纳日碧力戈:《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世界民族》2001年第1期。

[25]纳日碧力戈:《问难“族群”》,《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26]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7]庞中关:《族群、种族和民族》,《欧洲》1996年第6期。

[28]郑凡等:《传统民族与现代民族国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孙建中:《论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决权的一致性与矛盾性》,《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30]翟胜德:《民族译谈》,《世界民族》1999年第2期。

[31]朱伦:《浅议当代资本主义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建设》,《世界民族》1996年第2期。

[32]朱伦:《论“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世界民族》1997年第3期。

[33]朱伦:《“跨界民族”辨析与“现代泛民族主义”问题》,《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

[34]阮西湖:《关于术语“族群”》,《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35]李祥福:《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

[36]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37]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group)释义的辨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38]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的早期涵义与应用》,《民族研究》2002第4期。

[39]郝时远:《美国等西方国家应用ethnicgroup的实证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40]郝时远:《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裂变中的“认同群体”与ethnicgroup》,《世界民族》2002年第4期。

[41]郝时远:《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

[42]郝时远:《答“问难‘族群’”——兼谈“马克思主义族群理论”说》,《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43]郝时远:《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44]蒋立松:《略论“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黑龙江民族从刊》2002年第1期。

[45]雷海:《对“族群”概念的再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46]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47]范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48]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49]乔玉光:《民族与族群:不等位的判断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50]乌小花:《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51]彭兆荣:《民族认同的语境变迁与多极化发展——从一个瑶族个案说起》,《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52]吴燕和:《族群意识·认同·文化》,袁同凯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53]陈志明著,冯光火译:《华裔族群:语言、国籍与认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54]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55]马戎:《论民族意识的产生》,《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56]钟年:《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评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57]纳日碧力戈:《认同的重建——兴蒙乡“族性”与社会变迁的田野调查》,《人文世界: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年刊》第1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8]黄泽:《云南未识别群体研究的族群理论意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

[59]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60]陈志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罗左毅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6期。

[61]马戎:《论“族群”意识》,《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62]万建中:《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以盘瓠传说为考察对象》,《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63]梁茂春:《论族群内部的异质性:以广西大瑶山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