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01

第1章 让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精彩绽放

侯秀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了,这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征途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确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庄严宣告,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国家,即建党一百年和建国一百年“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作为今后的总任务,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总依据、以“五位一体”的格局为总布局,艰巨而光荣,现实而宏伟,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现代化国家的“两个百年”目标,要求经济硬实力高度发达,在现在的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基础上再往前发展,每年保持至少7%以上的发展速度,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还要求文化软实力与之相适应、相匹配,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和平崛起的雄姿。现在我国的文化产业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已经可以说是齐头并进,大有超越之势。没有一个世界大国是经济的巨人,而是文化的侏儒,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才是科学发展之路,也才是历史进步的必由之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她以连续不断的文化艺术长廊,为世界展示了一个精美绝伦的东方文明的殿堂标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其源泉和动力,就是中华文化充满的蓬勃生机。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其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孕育着的无限能量,始终使中华民族富含昂扬斗志和创新激情。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的大发展提到了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到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使文化建设在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布局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号召:“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使“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持续迸发”,这就使党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又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泱泱大中华,理应除经济之外为世界贡献更多更美的文化精品,这才是展现中国气派与中国风度的大国风范。

山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山西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提到了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已经迈开了豪迈的步伐,而且这种发展的势头锐不可当,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具有带动作用的引擎。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所创造的GDP占5%的份额,就是实证。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为全省群众性学术性人民团体,25年来团结和带领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大胆创新,潜心研究,扎实工作,为我省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党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山西省社科联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要以新的姿态、新的成就,展示出新的风貌。为此,山西省社科联决定推出《山西社科研究与普及书系》这样一套系列丛书,旨在挖掘山西历史文化,创造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激发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服务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武器。当然,文化的研究是多角度、多层次、多视野的立体式研究,因此,既要有基础理论方面的精品研究,又要有普及方面的通俗读物,普及与提高同步。既要有历史文化的研究,更要有体现时代特色的创新成果,展现历史与现代的传承。这是一个开放的书系,也是山西省社科联的一项长期工作。有好项目、好成果,我们就及时推出,暂时没有成熟的精品力作,我们就下工夫去组织团队攻关,有组织、有步骤地做好这套书系的编纂工作。

美丽中国,她是历史中国的青春焕发,她是现实中国的靓丽展示。文化是美丽中国的灵魂。作为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在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潮中,我们要用深邃的理论精品、精美的文化拳头产品、脍炙人口的通俗作品,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美景,为美丽中国炫丽盛开的灿烂前景,奉献出我们全部的力量与智慧!

2012年11月22日

前言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太原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100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太原获此殊荣虽然晚于国内其他同等同类城市,但无论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具有的重要军事战略地位,还是其境内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不论是其历史传统产业、重大建设工程对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是历史上长期积淀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国内其他同等同类历史文化名城相比都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太原是一座具有50万年人类史、5000年文明史、2500年城建史的历史悠久之城。据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太原就有人类的活动遗迹。太原地名沿用最长,是国内仅有的从春秋时期开始,直至如今仍然继续沿用的城市名称。“并州”之名最早出现在远古时期的虞舜时代,后来历经演变,成为行政区划名称,因治所设在太原而成为太原别称,以至于今天太原仍简称为“并”。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丰繁,而每次政区的变革,太原都是其先行先试之区。远古时期,尧为唐部落酋长,在太原建立早期国家,后迁都平阳。西周时期分邦建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为唐,太原为早期唐国所在,后叔虞之子改唐为晋。春秋中期,晋国势力在太原盆地建立县的建制,这是我国古代规模型建县的开始。春秋战国之际,赵、魏、韩三家分晋,实行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实行郡县制,太原郡是秦国在统一过程中最早设立的郡之一。其后两汉魏晋之太原国、唐宋时期之太原府的设置,都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

太原还是九朝古都所在。太原的前身晋阳城,春秋战国之际是赵国的都城,共计74年。太原在十六国北朝时期曾是前秦末都和北齐“别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太原称北京,是大唐帝国的陪都,为当时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全国第三大都会。唐朝末年,李克用以晋阳为都,建立晋政权达17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建立后唐,先以太原为西京,后改为北京,晋阳为后唐陪都14年。其后,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相继在晋阳称帝,南下中原,建立后晋、后汉。后晋、后汉以太原为陪都共15年。五代末期,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以晋阳为都,建立割据小政权北汉。晋阳为北汉都城28年。

在中国古代史上,从战国、两汉到隋唐、五代,我国北方地区自然形成了一条西南—东北的农牧分界线,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划出这条界限,从黄河岸畔的龙门到渤海之滨的碣石,正从北方重镇太原穿过。这条分界线以北,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草原游牧经济带;分界线以南,则是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原农业耕作区。分界线南北的两种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古代中国旷日持久的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而这种民族冲突和融合,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原王朝的兴衰治乱。太原处于这条分界线的中段,位扼南、北、东交通要冲,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中心。每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农业区域就向北发展,靠近中原的一部分游牧民族,接受先进的农业文化,变牧为耕;同时,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将部分游牧民族迁入汉族农业区。以上两种情况,使大批游牧民族融合进华夏族大家庭中来。古代在太原地区活动和融合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土方、鬼方、戎狄、楼烦、匈奴、乌桓、鲜卑、羯、氐、羌、沙陀、吐谷浑、契丹、女真、契、室兀、蒙古等。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造就了太原历代典型历史人物及其典型社会性格。其中有:雄才大略,勇于变法的大政治家赵鞅;恪尽职守,胸怀大局,勇徇事业,视死如归的杰出政治家和建筑师董安于;忠于知己,矢志不移,不避斧钺,从容就义的义侠豫让;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天骄不敢迫,身处穷荒,孑然一身卧冰雪、啮旃毛,历十九载志不易的杰出外交家常惠。坚持晋阳抗战逾十载的晋并州刺史刘琨;文治武功,创立贞观之治的封建帝王李世民;中国独一无二的女皇武则天;正直无私的一代名相政治家狄仁杰;英勇善战,悲壮殉国,可歌可泣的千古爱国名将杨业;坚持高尚民族气节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的傅山等。他们的业绩,为太原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彩重笔。

太原文物遗存丰富,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32处,市级47处,县级288处;主要有晋源区古城营村为中心的古晋阳城遗址,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晋祠,天龙山石窟,北齐娄睿墓及堪称艺术瑰宝的北齐壁画,郝庄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人物壁画,王郭村发现的隋代虞弘墓,市区东南部的崇善寺和双塔寺等。

太原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需要后人研究传承和开发利用。事实上,从上古时期的《尚书》《左传》到以后的《史记》等二十四史,历代古籍都对太原的历史文化予以记载。特别是历史编年体巨著《资治通鉴》,以水灌晋阳、三家分晋为其开篇。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所著《历代宅京记》将晋阳与长安、洛阳等大古都一起列为专篇,相提并论,充分肯定了太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研究太原历史文化的论文、著作连篇累牍,层出不穷。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太原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后,太原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旅游事业方兴未艾,这为我们编撰《太原历史文化》一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太原历史文化》是在太原大学开设选修课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全书共分十二章,以社会形态发展和王朝顺序排列,依次为:第一章原始社会:人文源头;第二章夏商周:华狄交融;第三章春秋战国:三家分晋;第四章秦汉:战略要地;第五章魏晋北朝:民族融合;第六章隋唐:巨镇陪都;第七章五代十国:北方名都;第八章宋代:中原北门;第九章金元:锦绣名城;第十章明代:九边首府;第十一章清代:三晋省会;第十二章民国:省城风云。每一章的子目按行政沿革、战略地位、城市发展、民族活动、人物事迹、名胜古迹、古文物考古等内容分别叙述,力求体例新颖、脉络清晰、深入浅出,尽可能集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为一体。

《太原历史文化》是时代需求的产物。该书的出版如能为太原市乃至全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将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