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19

第19章 隋唐:巨镇陪都(4)

2.李光弼守晋阳

由于唐军防守松懈,不堪一击,安史叛军进展迅速,很快便席卷河北,当年十二月就攻克东京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大燕政权后,准备西进攻克潼关,然后占领长安。

在唐军与安禄山反复争夺的过程中,山西地区(时称河东道)在整个中原战局中发挥着战略屏障的重要作用。为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守,唐玄宗于叛乱爆发当月即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次年正月,又任命郭子仪部将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三月兼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郭、李所部一路东进,连败叛军,迅速包围云中(今山西大同),攻克马邑(今山西朔州),南下太原,准备东出井陉,截断叛军归路。与此同时,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颜真卿等十七郡官吏起兵昌义,结盟自保,联合兵力达二十余万,“欲连兵断(安)禄山归路”,给安史叛军造成很大威胁。安禄山为稳固后方,派史思明引军回击常山。在准备不足,强敌已至的情况下,颜杲卿“告急于(王)承业”,以求支援,但王承业为窃颜氏之功,“遂拥兵不救”,致使常山陷落,杲卿被杀,河北许多城郡得而复失[56]。为应对恶化的形势,李光弼奉命由太原出井陉,在河北大败史思明部。河北许多郡响应,纷纷归唐,安史叛军的归路再次被截断。然而,非常有利的形势却又一次因统治者的昏聩而被葬送。唐玄宗受奸相杨国忠调唆,猜忌潼关守将哥舒翰,逼他放弃据守潼关的正确战法,主动出击。结果,六月,哥舒翰兵败被俘,潼关陷落,长安门户顿开。

潼关失陷后,唐玄宗逃往四川成都。太子李亨在宦官李辅国等人的拥戴下逃到灵武(今甘肃灵武),即皇帝位,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此时,长安已被叛军所有。面对京师沦陷,河北重落叛军之手的严峻形势,唐肃宗一方面诏令郭子仪率军由河东道至灵武护驾,另一方面又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平章事,节度如故,驻守晋阳,以阻安史叛军。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史思明自博陵(今河北定县),蔡希德自太行(天井关,山西晋城南),高秀岩自大同,牛廷介自范阳,引兵共十万”,合围太原。战前,史思明“以为太原指掌可取”,迅速占领后,就可长驱北上,攻“取朔方、河、陇”等地。而这时李光弼麾下的精兵全被调赴朔方,剩下的团练不满万人,并且战斗力远不及叛军。因此,太原诸将都主张抢修城墙,以拒敌兵。但李光弼却认为:“太原城周四十里,贼垂至而兴役,是未见敌先自困也。”[57]他命令士卒和晋阳居民在城外凿挖壕沟,增强防御能力,又制土墼(未烧制的砖坯)数十万,做好迎敌准备。

敌军开始攻城后,李光弼下令将土墼增垒在城墙上。当墙体某一部分被破坏时,即用其迅速修补好。史思明专门派人回河北取攻城器具,并用三千胡兵护送。不料行至广阳,李光弼别将慕容溢、张奉璋将其全部消灭。晋阳城高池深,叛军围攻一月有余也未能攻破。于是,史思明挑选骁锐将士为游兵,下达命令说:“我攻其北则汝潜趣其南,攻东则趣西,有隙则乘之。”[58]但李光弼军令严整,防范严密,成功地挫败了叛军声东击西的阴谋。

在太原保卫战中,李光弼不仅安排了严密的防守措施,而且还采取了一些非常巧妙的战法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大大迟滞了其进攻锋芒。他招募到一些安边军中善于穿凿地道的铸钱工。当叛军到城下仰面骂阵时,“光弼遣人从地道中曳其足而入,临城斩之”。此后,敌兵再来到城下,都非常警惕地看着地面,以防备来自地道的袭击。史思明又用“梯冲、土山以攻城”,李光弼则命人通过地道将城墙周围挖空,梯冲、土山靠近城墙时马上便塌陷下去。多次攻城未能得手使得叛军进攻时更加疯狂。为此,李光弼制作出名叫“大砲”的守城器械。这种威力巨大的装备能“飞巨石,一发辄毙二十余人,贼死者什二三”,迫使其“退营于数十步外,围守益固”。随着史思明改强攻为围困,李光弼又派人出城向史思明诈降,令其麻痹大意,不做防备,暗中却命士兵通过地道把敌营下面挖空,再支上柱子。到了约定的投降日期,李光弼立于城上,遣裨将将数千人出城,假装投降,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就在史思明得意之时,李光弼令人撤去木柱,“俄而营中地陷,死者千余人”。唐军借“贼众惊乱”之机,“鼓噪乘之,俘斩万计”[59],再次取得重大胜利。

不久,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即帝位后命史思明回防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困太原。李光弼派出一支敢死队发动突袭,大破蔡希德部,斩杀叛军七万余级。蔡希德趁乱逃逸[60]。晋阳保卫战胜利结束。

一代名将李光弼凭借其杰出的胆略与强大的安史叛军搏杀,最终成功地保卫了唐朝的军事重镇——北京晋阳。此后,李光弼又乘胜东征西讨,相继在清夷(今河北怀来)、横野(今河北蔚县)以及大横关(今陕西永寿西南)等地击败叛军,为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姓氏名人

(一)太原士族

门阀士族萌芽于汉朝,发展于三国,东晋和南朝前期达到鼎盛,到南朝中后期开始走下坡路。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加强皇权,停止州郡中正官品评人物之权,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61],打破了士族世代为官的局面。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使一批庶族士人得以参加统治政权,更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权。但是,士族势力此时并未被彻底削弱,直到唐朝中后期才真正走上了衰落的道路。隋唐的统治者及其依靠力量大都为士族出身,为巩固皇权,历代君主必然重用各自的勋旧功臣。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旧士族外,新兴士族相继出现,构成了政权的主体力量。唐太宗重修《氏族志》,唐高宗、武则天修《姓氏录》,中宗到玄宗时又修《姓族系录》,皆因统治者变化,需要提高新兴士族的地位而为。因而,隋唐时期,门阀士族依然有着诸多特权,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太原的士家大族有:[姓氏&;渊源&;代表人物&;王氏&;据说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灵王之孙宗敬,春秋时避乱于晋阳。隋唐时分为三支,一为太原王氏,一为琅琊王氏,一为京兆王氏(出自毕公高之后)。

隋代:王通、王劭

唐代:王缙、王珪、王涯、王播、

王铎(均为宰相)

王维、王勃、王绩、王翰、

王昌龄、王之涣(均为诗人)郭氏相传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周平王时其后裔迁于阳曲(今太原市阳曲县)。华阴郭氏亦出自太原郭氏。

郭子仪、郭元振、郭正一(均为宰相)狄氏相传出自姬姓。唐朝名相狄仁杰武氏相传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之后。武则天、武三思、武承嗣、武元衡(宰相)

乔氏传出自姬姓,本为桥氏,后改为乔。乔琳(宰相)白氏战国时,秦国名将白起之后。白居易、白行简、白敏中(宰相)

(二)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唐朝(武周)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出生于世宦之家,祖上在北魏时期就身居高官。四世祖狄湛为北齐重臣。其墓葬位于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2000年7月由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详情见本书第五章。祖父狄孝绪,贞观年间曾任尚书左丞。其父狄知逊,任夔州长史。

狄仁杰一生历经宦海沉浮,但他无论身居何职都保持高尚的节操,执法如山,关注民生,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匡正君主的过失,为唐朝走向全面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孩童时代,狄仁杰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其门人被害,县吏追查,众人都与之争辩,唯独狄仁杰镇定自若地读书。当县吏责问时,他却说:“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62]其后,通过明经科考试,出任汴州判佐。狄仁杰被人诬告,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时任工部尚书)受理询查,不但平反了冤案,而且对他的人品才干颇为赞赏,谓之“沧海遗珠”,遂推荐其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在并州期间,同僚郑崇质被派往“绝域”执行公务,但其母却年迈多病,需要侍奉。狄仁杰对他说:“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63],随后请求并州长史蔺仁基允许他代替崇质前往。当时,蔺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狄氏高尚的风格使蔺仁基深感羞愧,于是,他主动与李孝廉和好。仁杰之言行不仅为其赢得了“孝友绝人”的美名,而且对净化官场风气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年—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一年内就清理了涉及17000人的大量积压案件,而且无人诉冤。更为可贵的是,狄仁杰敢于直言谏君,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斫昭陵柏树,狄仁杰上奏其罪,应免其职。唐高宗即令处死,仁杰又奏罪不当死。高宗脸色大变,说道:“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64]而他继续进谏说:“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65]唐高宗情绪平静后,采纳其言,权善才得以免死。不久,狄仁杰又被任命为负责监察百官的侍御史。他恪尽职守,先后弹劾投机媚上,恃宠用事的韦弘机、王本立等高官。最终,这些佞臣或免官或治罪,朝廷风气为之肃然。狄仁杰正直耿介的作风也得到了唐高宗“真大丈夫”的赞誉[66]。

在高宗病逝,武则天独掌大权之后,狄仁杰做出了更多的政绩,对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垂拱二年(686年),他被派往民族杂居的宁州担任刺史。狄仁杰采取“抚和戎夏”的施政方针,营造了比较融洽的民族关系,使得“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67]。其后,受御史郭翰举荐,狄仁杰升任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当时吴、楚之地多淫祠。他针对这一陋习,“奏毁一千七百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68],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平定了豫州越王李贞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69]。他十分同情这批被牵连的百姓,密表上奏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70]武则天遂赦免死刑,改为流放丰州。被救之人无不感恩,到达流所后,“复相与立碑颂狄君之德”[71]。宰相张光辅平定越王叛乱有功,故而,将士恃功,勒索甚多。狄仁杰断然拒绝,并且义正词严地怒斥张光辅为邀战功而大肆杀戮的罪行。张光辅理屈无言,怀恨在心,还朝后谎奏狄氏出言不逊,使之被贬为复州刺史,入为洛州司马。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短暂的宰相经历。一次,武则天问:“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狄氏十分坦诚地回答:“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72]武则天亦为其胸怀所叹服。

狄仁杰参与朝政不久便再次蒙冤,身陷不测之地。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将其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的条款。因而,在来俊臣威逼狄仁杰承认“谋反”时,狄仁杰非常机智地承认:“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73]使来俊臣未对其动用酷刑。判官王德寿企图以免死为条件,诱使其供认司员外杨执柔为同党。他却断然拒绝道:“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随即“以头触柱,流血被面”,令“德寿惧而谢焉”[74]。由于狄氏已经承认“谋反”,只待行刑日期到来,故而来俊臣未对他严加管制。狄仁杰乘机将申冤书置棉衣中,对王德寿说:“时方热,请付家人去其绵。”[75]。其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来俊臣又在武则天召见狄氏之前伪造了谢死表。武则天召狄仁杰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矣。”又问:“何为作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76]经查此表确系伪造。于是,狄仁杰被释放,贬为彭泽令。其后,武承嗣为除去他成为皇嗣的障碍,曾多次奏请诛杀仁杰,均被武则天拒绝。

此后数年,狄仁杰先后担任彭泽令、魏州刺史、幽州都督之职。在这些职位上,他改善民生,抵御契丹入侵,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政绩卓著。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被召回朝中,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武则天所倚重的股肱之臣。已进入暮年的狄仁杰仍然忧国忧民,继续积极地向武则天建言献策,对周、唐交替之际的政局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