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27

第27章 宋代:中原北门(2)

就在金太宗觊觎中原之际,宋朝君臣却沉醉于恢复燕云十六州的所谓“胜利”之中。十一月,宋廷派“六贼”之一的权奸童贯北上向金国收回蔚、应二州以及飞狐、灵丘二县。童贯到达太原之后,命马扩、辛兴宗到云中与金将粘罕交涉。然而,粘罕不仅拒绝归还二州二县,反而向宋朝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其南侵的意图已昭然若揭。马扩一行自云中返回后,向童贯汇报了这一紧急情况,建议其早作准备。但童贯却畏敌如虎,意欲逃跑。随后,粘罕派使者来到太原向童贯提出割让河北、河东,宋、金以黄河为界的要求,否则就要兵戎相见。在这种情况下,贪生怕死的童贯不听太原知府张孝纯的苦劝,置国家安危于不顾,逃回开封。

十二月,粘罕率兵相继攻克朔、武、代、忻四州及石岭关要塞,直抵太原城下。面对强大的金兵,太原城中的兵力却十分薄弱,仅有副都总管王禀所部三千人,但太原军民在张孝纯和王禀的指挥下,展开了英勇的太原保卫战。在太原军民的坚决抵抗下,粘罕所率的西路军久攻不下,难以实现南下与东路军会攻开封的战略意图。而金东路军虽然兵临开封城下,却遭到主战派官员李纲所率领的开封军民及各地勤王部队的顽强抵抗,陷入孤军深入的境地。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东路军被迫北撤。其间,宋钦宗因畏惧金人,答应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城等条件以换取其退兵,并派员前往宣旨。当宣召官到达太原后,王禀当即表示:“朝廷使汝交割太原,但奏朝廷云,某等不肯”[13],断然拒绝了这一卖国协议。

金军暂时退却后,宋廷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排挤李纲,遣散勤王之师,“上下恬然,置边事于不问”[14]。是年八月,金军再次分东西两路南下。

困守孤城的张孝纯、王禀率领太原军民与金兵斗智斗勇,顽强抵抗长达9个月。粘罕见强攻难以奏效,调来石炮30座,其炮石大如斗,对城楼的破坏很大。王禀便在楼上设置虚栅栏,堆放糠袋,大大减轻了炮石对城楼的损伤。粘罕又下令制造了一种可以躲避弓箭的运输工具,“下置车转轮,上安巨木,状似屋形,以生牛皮缦上,裹以铁叶,人在其内,推而行之,节次以续,凡五十余辆”[15],以搬运柴草填平城墙外的壕沟。王禀亦派人穿洞至城壕,待柴薪堆积多时,立即放火。金兵的攻城手段又一次被王禀挫败。其后,粘罕不肯罢休“又为车如鹅形,下亦用车轮,使数百人推行,欲上城楼”[16]。王禀也针锋相对,在城上建造跳楼(亦如鹅形),迎击敌军。当金兵的鹅车到时,宋军先在跳楼上用绳索系巨石,置于鹅车之上,然后再用绳子和搭钩将鹅车拽倒。王禀想出种种计策打退金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为保卫太原费尽了心力。在艰苦漫长的抗战中,太原军民也表现出坚强不屈、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为加强城防力量共渡难关,百姓不仅“自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皆籍为兵”,而且“屋舍皆折去避,令所在相通,贫富均食”[17]。

然而腐败的北宋王朝始终未能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对太原的两次援救也均告失败。孤城太原粮断援绝,居民伤亡十之八九。九月初三日,金兵最终攻陷了太原城。知府张孝纯被俘。王禀带领残部和敌人展开巷战,最后投水殉国。其后,金西路军南下,与东路军共同攻下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太原军民的浴血奋战虽然未能挽救北宋王朝的历史命运,但他们不畏强暴的战斗意志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人物事迹

(一)抗辽名将杨业

杨业,原名贵重,本为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弱冠事北汉主刘崇,后长期住在太原,诸多史籍称其为并州太原人[18]。其父杨信,曾为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年少之时“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事北汉后,被刘崇之子刘钧收其为义子,赐名刘继业。官至“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19]。面对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趋势,杨业曾建议刘继元降宋,以免生灵涂炭,但遭拒绝。后来,刘继元投降,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素闻杨业忠勇,遂命刘继元将其招降,封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又让他恢复杨姓,只名业。

高粱河之战后,辽军多次袭扰代、岚、忻三州。宋太宗因杨业“老于边事”,命他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负责代州前线的防务。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杨业在各军事要道口修建了阳武(今山西原平)、崞(今山西原平市崞阳)、西陉(今山西原平市西北)、茹越(今山西繁峙县南)、胡谷(今山西代县南)、大石(今山西应县南)6个军寨。第二年三月,辽景宗率十万大军进犯雁门关。因敌众我寡,杨业令部将阻击,自己则率小股部队绕至敌后,发动突然袭击,大败辽军,杀死其驸马萧咄李,活捉都指挥使李重诲。雁门关之战后,“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宋廷论功行赏,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知代州”。此后,杨业再次打败进犯雁门的辽军,为保卫北宋边境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九月,辽景宗病逝,年仅12岁的圣宗即位,由其母萧太后摄政。雍熙三年(986年)正月,趁辽国政局不稳之机,宋太宗决定北上伐辽,收复幽云十六州,史称“雍熙北伐”。宋军主力分三路进军,东路军由曹彬率领,出瓦桥关,进攻幽州;中路军由田重进率领,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北),攻击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出雁门关,进攻云州(今山西大同),最后三路大军会师幽州。开战之初,宋军节节胜利。潘、杨所率领的西路军先后攻克寰、朔、应、云四州。但东路曹彬部轻敌冒进,被辽军大败于岐沟关。朝廷急令全线回防,又命潘、杨率军护送云、应、朔、寰四州百姓内迁。为顺利完成掩护任务,杨业反对与敌正面交锋,并提出了较为稳妥的用兵计划。但监军王侁不听忠言,反而用言语刺激杨业,迫使其进行军事冒险,率军直奔朔州接应四州百姓。临行前,杨业请潘美在陈家谷(今山西宁武阳方口)两翼布置援兵以接应其撤退。七月九日,杨业进军至狼牙村(今山西朔州南)与十万辽兵遭遇。当杨业部经恶战退至陈家谷时,潘美、王侁已率军离去。杨业无奈只得率残部与强敌做最后的搏杀,但终因寡不敌众,中箭落马被俘,绝食三日而死。其子延玉、部将太原人王贵等人也一同殉国。陈家谷之战标志着“雍熙北伐”的彻底失败。此后,北宋的对辽策略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

宋太宗对杨业之死甚为哀痛,下诏“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并“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20],以示优渥。

杨业之子延昭,本名延朗,为避宋祖赵玄朗之讳而改此名,自幼习武,颇有乃父之风。随父出征,作战非常英勇。父亲殉国后,杨延昭被宋廷任命为崇仪副使,历知景州,江、淮南都巡检使,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本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等官职,久镇边关,抗辽有功,颇受宋真宗的器重。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病故,终年57岁。《宋史》中说:“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21]

延昭之子文广,因讨伐张海有功,授殿直。其后,随范仲淹宣抚陕西,抗击西夏,又从狄青南征平定侬智高叛乱,皆有战功。治平年间,宋英宗称赞他“名将后,且有功”。历任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杨业祖孙三代奋不顾身、保卫国家的英雄事迹在当时便受到了普遍的尊重。其后,经评书、小说、戏剧等艺术作品的不断颂扬,“杨家将”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而这个英雄群体的爱国情操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二)王溥与《唐会要》《五代会要》

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周、宋初的著名史学家。出生于官宦之家的王溥,博学多才,尤长史学。后周时历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礼部尚书等官职;北宋代周后,继续为相,后来被免去相位,任太子太师。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

周恭帝时,他曾主持编修《世宗实录》(今佚)。宋朝初年,编成汇各种典章制度为一体的《唐会要》《五代会要》两部史学名著。这两部著作开创了一种新的史书体例“会要体”,为后代所援用。

(三)书画大家米芾、郭若虚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原籍太原,后迁居襄阳,长期生活在江苏镇江等地,故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等号。因其为人不拘礼法,举止狂放,素有“米颠”之称。书法方面,以行、草尤为擅长,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传世作品有《苕溪诗贴》《蜀素贴》《乐兄贴》等。其书法论著《书史》,提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观点,为后人所遵从。又长于山水画,自成一派,著有《画史》一书。长子米友仁也是书画名家,与其父合称“大小米”。

郭若虚,太原人,不仅擅长绘画,而且精通绘画理论和作品鉴赏。所著《图画见闻志》6卷,分《叙论》《纪艺》《故事拾遗》《近事四门》等,记述唐末至熙宁七年(1074年)150余年间艺林名士、流派本末,并为其间284位画家作了小传,记述画家故事轶闻59则。该书既是画史,也是画论,对研究这一时段的绘画理论、画家及其流派提供了重要史料。

六、建筑彩塑

提到太原的宋代建筑当以晋祠的圣母殿最为珍贵。宋朝以前,晋祠以晋国始祖叔虞为祭祀主神,故而建筑布局均以叔虞祠为主体。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追封叔虞为“汾东王”,又封其母邑姜为“显灵昭济圣母”,并在晋祠西隅为她修建了宏伟秀丽的圣母殿。此后,圣母殿便成为晋祠中的主体建筑。

圣母殿坐西朝东,双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高19米,阔7间,进深6间。大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2间,极为宽敞。殿内无柱,以廊柱、檐柱支撑殿顶,扩大了殿内空间。圣母殿的修造基本上遵循了《营造法式》的定制,体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与审美意识,堪为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此外,大殿前廊柱上雕有八条木龙。八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鳞甲须髯,栩栩如生,实属古代木雕中的杰作。

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为圣母邑姜,端坐于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凤冠霞帔、仪态端庄。42尊侍女塑像分列圣母两侧。这组写实彩塑,职分不同、神态各异,显示出不同的内心世界,成为名扬海外的艺术珍品。郭沫若先生曾用“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的诗句来形容其逼真的艺术效果。

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有鱼沼飞梁,即方形水池及跨越其上的十字形桥。因古人有“圆者为池,方者为沼”,“飞梁石磴,陵跨水道”之说,又因为这里水中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飞梁”。飞梁的渊源可追溯到北魏之前,但现存的为宋代遗物,与圣母殿同时建造。这种十字形板桥式桥梁,除见于古画之外,此处为罕见的孤例。

在献殿东侧,有金人台,上有四尊铁人。除一尊为民国年间补铸外,其余三尊皆为宋代遗物。其中铸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的一尊,至今光洁明亮,足见其铸造工艺之高。

此外,太原西南蒙山山麓的开化寺连理塔,西北15公里处的天门关以及清徐县西马峪村的狐突庙等皆为宋代的建筑遗存。

注释:

[1] 《宋史·太祖本纪》二

[2] 《续资治通鉴》卷5

[3] 《续资治通鉴》卷5

[4] 《宋史·太宗本纪》一

[5] 《辽史·景宗本纪》下

[6] 石凌虚、康玉庆等著:《太原史略》,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7] 《十国春秋》北汉二

[8] 石凌虚、康玉庆等著:《太原史略》,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9] 康玉庆:《三交地名新考》,《地名知识》1986年第3期

[10] 黄征主编:《太原史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页

[11]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 《三朝北盟会编》卷4引赵良嗣《燕云奉使总录》

[13] 《三朝北盟会编》卷53

[14] 《宋史·李纲传》上

[15] 《续资治通鉴》卷97

[16] 《续资治通鉴》卷97

[17] 《三朝北盟会编》卷53

[18] 康玉庆:《杨业事迹小考》,《晋阳学刊》1995年第1期

[19] 《宋史·杨业传》

[20] 《宋史·杨业传》

[21] 《宋史·杨延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