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43

第43章 清代:三晋省会(5)

五、文物名胜

(一)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于解放路367号,是一座古罗马风格的高大建筑,通体铁红色,间以白线装饰。该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庚子年(1900年)被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高约三十七米,原占地约13.3万平方米,现存4300平方米。主建筑为礼拜堂,旁有两座西式尖顶钟楼。天主堂是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友活动场所,也是省市天主教爱委会的所在地。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二)督军府(含东花园、布政司衙门)

督军府位于府东街101号。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载,原为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改建为潘美的帅府衙门。辽为西京道衙门。金为河东、西京两路衙门。元为行中书省衙署。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中书省衙署。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始至清一直为山西巡抚衙门。辛亥革命以后,成立了山西军政府,阎锡山为大都督,这里成为都督府。民国五年(1916年)改为督军府。督军府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而北原来排列着影壁、大门、仪门、东西二层廊楼、大堂(现渊谊堂)、二层砖石结构楼、二层木楼、自省堂(今梅山会议厅)、梅山。中轴线东侧为东花园、内北厅、勤远楼,西侧为西花园。除二层木楼影壁、仪门(含两侧便门)、勤远楼外,其余基本保存原貌。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大门,二层木结构建筑。一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四周围廊,柱中设板门一列,柱头施三踩双昂斗。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周围廊,檐下四周施木雕斗、耍头、雀替等,梁枋上施清式彩画。单檐歇山式屋顶,黄绿琉璃瓦覆盖。大堂(渊谊堂),石砌台基,主体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前设卷棚式抱厦三间。主体建筑外观为二层,内部中间为大厅,两侧为承重砖墙筑成的二层楼房,顶部为大木结构组合成的屋顶。大堂正立面为石质,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中门上方镌有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石匾。门前辟面阔三间的卷棚歇山式抱厦,檐周设有龙形雕花,柱头为五踩斗,绿琉璃瓦饰。后檐中三间辟圆拱形门窗,石质门窗框。1993年增建二层出檐和门厅上二层抱厦。自省堂(梅山会议厅),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西式结构,中式装饰。建于石质基础上,面阔九间,进深八间,平面呈“工”字形布置。前后檐七间均上、下两层檐廊,侧面入口布置有西洋式倚门,尖拱窗。两山墙上、下设有对称的狭长的窗户。屋顶为传统的卷棚歇山式,四角各建一座单层四角攒尖式角楼,琉璃瓦顶。厅内部四周建有二层木构围廊,厅堂内具有宽阔的空间。廊楼,位于大门内东西两侧,共4栋,对称布置,砖石拱券结构,均为二层。进山楼(钟楼),位于督军府旧址最北端,民国八年(1919年)建。砖石结构,基座三层,楼体五层,为欧洲哥特式建筑。梅山及梅山会议厅现存傅山书“可以栖迟”木匾一块,清乾隆石碑3通,乾隆皇帝临陆柬之五言兰亭诗石刻一块,零星石刻两块。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东花园位于省政府东侧。为民国五年阎锡山在督军府东侧一带修筑的军政要员住宅区。现存西偏院称中和斋,有卷棚顶,面阔5—7间的二座带廊院子和仿歇山式内北厅(阎锡山召开秘密会议的地方)组成。北有9间厅堂,是当年阎锡山办公之地,里院为庭院建筑,有正房五间,为阎的食宿地,正南西北有厅堂七间,称南厅,是阎锡山眷属居住之所。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布政司旧址位于府东街89号山西省政府宿舍院内。建于明朝初年,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修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坐北朝南,是以大堂、二堂、三堂为主体的衙门式建筑。据传是明代名妓苏三(艺名玉堂春)被三堂会审的地方。大堂宽25米,进深12米,悬山顶,筒瓦,九檐梁架,木式建筑。堂以减柱法营造,堂面宽敞。原在堂上悬挂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御书“龙飞”“风云恩”匾额两块。御赐“福”字圆匾,大堂前轩悬挂。雍正二年(1724年)堂后明间亦辟门,出后门有过廊五间与二堂相连。二堂为清代建筑,东西各有耳房三间,西侧有书斋,匾曰“公余自省”。其后即为三堂,堂内悬圣训“求诸己,问之天”,是雍正六年(1728年)布政司蒋敬刊。现存明式大堂、清式过廊及二堂,三堂及附属建筑均已拆毁,现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三)唱经楼(含春秋阁)

唱经楼位于鼓楼街中段。创建年代不详。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左布政刘鲁重修。唱经楼与正殿、春秋楼、通廊相互映衬,组成一个“工”字形院落。楼坐北朝南,由唱经楼、过廊、大堂和后院组成,存殿宇18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唱经楼为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楼基砖砌,其上建二层楼阁,重檐十字歇山顶,殿顶绿色琉璃瓦覆盖。一层前置垂花门楼,后墙有门,通过廊可达大堂、后院。因明、清科举考试榜首称“五经魁”,而唱经楼正是“五经魁首”唱名之楼,故称“唱经楼”。春秋阁位于唱经楼东侧。据碑文载,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阁坐北朝南,现存楼阁和殿宇14间,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楼阁下为砖券窑洞3眼,前施木结构廊檐,单体面积51平方米。上建木构楼阁3间,悬山式琉璃殿顶,前有廊,东有石磴。东侧另有四合院庙宇。现存殿堂9间,清碑1通。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四)山西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位于侯家巷太原师范学院附中院内,是一座仿英中世纪教堂式砖木结构建筑。义和团起义失败后,英国以所谓“庚子赔款”,勒索山西人民白银50万两。英籍传教士李提摩太拟定《上李傅相办理山西教案章程七条》,提出以这批赔款,在山西设立学堂,经李鸿章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与李提摩太议定,创办了山西大学堂,校址初占贡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移于侯家巷(今太原师范附中)。现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五)文庙

文庙位于文庙巷。由照壁、六角井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崇圣祠组成。据明万历《太原府志》载,太原文庙建于金天会年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清光绪七年(1881年)被水淹后在崇善寺废墟上重建。庙坐北朝南,四重院,中轴线上依次有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以及两庑之厢房,有殿堂近百间,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主建筑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飞昂斗拱,殿前有青石丹墀,高1.3米,长27米,深18米,出三陛,为祭孔的场所。现为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六)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城坊街东口。是嘉靖十九年(1540年)六月在原先的城隍庙废墟上新建的。新建的城隍庙,殿宇飞甍,檐椽高喙,斗拱飞昂,规模恢弘。步入庙内则为四进院落,前院建有享亭,是供奉祭祀的场所。再次为正殿,是城隍神办公的地方。再次为寝殿,是城隍神及家眷休息的地方。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现存钟、鼓楼及东配殿等十余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七)文殊寺

文殊寺位于城坊东街和东仓巷间,是明清建筑,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文殊寺原为四重院落的寺院,由山门(大门)、二进门、三进门、文殊过殿、大殿及东西厢房组成,面积近万平方米。现仅存大门(局部)、二进门、文殊过殿和5棵古槐树,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八)普光寺

普光寺位于西缉虎营。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现存为明清建筑。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有过殿、大殿及西厢房共13间,占地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九)白衣庵

白衣庵位于庙前街41号。始建年代不详,现为清代建筑。庵坐北朝南,前院已废,仅存后院,有殿堂9间,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主建筑为三开间观音菩萨大殿,挑檐歇山顶,砖木混合结构。观音塑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山门及其他建筑已无存,现为民居,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十)道台府(开化寺民居)

道台府位于开化寺南街的34号、开化寺西街的28号院。为清代一李姓道台衙门的办公之地和居住之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两院建筑形式均为四合院,硬山顶建筑。院落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34号院坐西向东,原有七进院,两个偏院,现有四进院,一个北偏院。二进院有雕刻门楼,门两边有砖照壁,过庭为五开间;三院建有牌楼门,南北厢间各五间;四院西房五间,南北厢房各五间,北偏院又称北楼院,楼坐北朝南,为二层建筑,硬山顶,五开间,东西厢房为平房,各为三间,南面建二间“喜雨亭”,楼下西面有一地窖,面积约15平方米,还有一水井。西南角有一门可通开化寺西街28号。开化寺西街28号又称南楼院,坐南向北,前后为二进院,里院南楼为二层五开间,东西厢房各四间,为平房,中间过庭为三间,前院东西厢房各三间。两院共有房屋100余间,占地约6.7亩。房屋的窗户,墙上还保留部分图案。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藏经楼

藏经楼位于迎泽公园中心广场。藏经楼又名风华楼,原是太谷县资福寺的建筑之一,称藏经阁,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仿明建筑,资福寺早毁,唯藏经阁独存。新中国建立后,为规划迎泽公园,1958年把藏经阁由太谷县迁来,1960年全部安装完工。阁楼高约17米,外看三层实为二层,全木结构,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雕梁画栋,巍峨壮丽。工程完工后,由郑林副省长书写毛主席诗词对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1979年崔生茂书写“藏经楼”悬挂楼中央。后数次彩绘,扩建广场,形成今天的规模。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奶奶庙

奶奶庙位于西校尉营北口。始建于清代后期,是供奉关夫人的祠堂,建筑面积为90平方米。庙坐北朝南,门为悬山式勾连搭歇山顶,挑檐3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7米,前有廊。山墙绘有送子壁画。门窗为木制大开扇,房屋为砖木结构。二门外有一间供奉土地的土地堂。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南肖墙关帝庙

南肖墙关帝庙位于南肖墙88号,现存建筑为清代手法。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存过殿、正殿、厢房及东、西偏院等建筑。正殿为二层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廊。东偏院正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勾连搭卷棚顶前廊三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三桥街民居

三桥街民居位于三桥街。清光绪年间修造,四合院,有影壁,正房五间,硬山顶,中间三间前出卷棚顶抱厦,东西厢房各五间,南房五间。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白云寺(南十方院)

白云寺位于南十方街,创建年代不详,旧称净业庵,清康熙时扩建为清凉寺,后改名白云寺,俗称“南十方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正殿、藏经楼,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等。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筒瓦顶,琉璃瓦剪边,九檩梁架,殿内佛龛内塑金妆如来,殿内两旁柜藏有佛经。寺侧另有一偏院,自成格局,有僧院、观音堂等。寺内原存傅山撰文的碑文、石碣多通(方),现已佚。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宝林寺(东十方院)

宝林寺位于大东关街25号,始创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寺坐北朝南,有山门、正殿、厢房等殿宇14间,占地面积625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硬山顶,琉璃剪边。存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告示碑1通,石碣2方。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新南四条迎泽街小学东南隅,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文昌阁原为文昌庙,阁只是其中一部分,原文昌庙为三进院落,三座大殿(主殿、配殿)及八个小院。文昌庙已毁,现仅存文昌阁及偏房,阁为砖木混合结构,一层为一明两暗砖砌无梁殿式,二层是阁,重檐歇山顶,覆盖绿色琉璃瓦。

(十八)太原机器局旧址

太原机器局旧址位于胜利街中段北侧。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山西巡抚胡聘之募集白银,在太原市北门外柏树园购买地产,成立了太原机器局,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1899年开工,建造办公院、厂房40余间,以修理枪械为主。辛亥革命后,1914年阎锡山统治时期,易名为山西陆军修械所。1917年扩充为五个厂,并制造铜元。以后曾多次变更厂名,先后称军人工艺实习厂、太原兵工厂、太原机械所壬申制造厂。其中以太原兵工厂时期规模最大,设17个分厂,成为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之一。1934年归西北实业公司管辖,设置西北机床厂、西北铸造厂、西北制造厂、西北水压机厂等数家大厂,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厂房2000余间。1949年后,将原生产枪炮车间划归山西机床厂,修理机车车辆工厂划归太原市机车车辆厂。现旧址范围以内,仍有1914年至1931年前后建厂房数十间,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

(十九)教场巷关帝庙

教场巷关帝庙位于教场巷东汽车制造厂院内,创建年代不详。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庙坐北朝南,由东西两座院落组成。西院为关帝庙,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正殿、南殿,两侧仅存西配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硬山筒瓦顶,前檐设卷棚抱厦。西配殿面阔、进深均为四间,卷棚悬山顶,三面围廊。西北向有民初的三面围廊厅堂和带廊古建筑,似为教场兵营建筑。

(二十)千寿寺(北十方院)

千寿寺位于太钢南门一带。原名净因禅院,为十方海会禅林,后改为千寿寺,“北十方院”乃俗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藏经书70余卷。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建舍利七级浮屠于东院,高13丈。60年代初,太钢扩建时全部拆除。

(二十一)鼓楼

鼓楼位于鼓楼街鼓楼菜市场,建于唐代,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两度重修,是明清太原城最宏伟的建筑之一。楼高逾10丈,雄镇八门,登楼眺望,全城在目。楼式建造分上下两部分:下为楼座,积土为台,外彻砖围,高达3丈,东西长百余步,南北宽八十余步;上为木结构三层楼阁,高达7丈,飞檐斗拱,琉璃瓦覆顶,雕栏画栋、十分壮观。每年三月初三为登楼之日。民国初年,阎锡山对鼓楼重新修葺,并改作土货陈列馆。鼓楼顶层南面悬有阎锡山手书“造产救国”,二层南面悬有“用不忘”两匾。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把鼓楼作为工事,遭炮火轰击。1952年城市建设中被拆除。1983年在遗址处建鼓楼菜市场。

注释:

[1] 艾斐:《晋商之都》,《山西日报》2009年8月10日

[2] 谢肇淛:《五杂俎》卷4

[3] 黄鉴晖:《山西票号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4] 《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5] 万历《太原府志·风俗》引《太原图经》,山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