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0——3岁婴幼儿智力开发大宝典
10886700000004

第4章 0—3岁婴幼儿智力特征及其开发(3)

对于10—12个月的婴幼儿,除了在日常生活,不断引导小儿观察事物,扩大小儿的视野外,可培养小儿对图片、文字的注意、兴趣,培养小儿对书籍的爱好。教小儿认识实物,图片,把几种东西或几张图片放在一起让小儿挑选、指认,同时教小儿模仿说出名称来。也可以在婴儿经常接触的东西上标些文字,当婴儿接触到这些东西时,就引导他注意上面的字,增加他对文字的注意力和接触机会。外出时,可经常提醒他注意遇到的字如广告招牌、街道名称等。应尽早让婴儿接触书本,培养小儿对文字的注意力。教小儿识字应在快乐的游戏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而不应该给婴幼儿施加压力,硬性规定必须每日记多少字,以免造成婴幼儿抵触心理。

对于2岁以上的婴幼儿,家长要帮助他学会认识事物,可以到动物园去看看各类动物。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家长认真坚持教婴幼儿学习,比如,婴幼儿每天吃水果之前,家长可把苹果、梨、香蕉、橘子等水果拿给婴幼儿看,给他讲其形状、颜色、味道等,然后再给婴幼儿吃。另外,还可以给婴幼儿选购一些婴儿画册,要内容简单、色彩鲜艳、图形较大的,一边看一边讲给婴幼儿听,时间不能太长,一般5—10分钟即可。

在此期间,家长要为婴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给予婴幼儿各种刺激及教育机会,让婴幼儿的各种能力,包括视觉、听觉、知觉、语言都在相应的阶段得到及时的发展,使得婴幼儿学得快,掌握得快,最大限度地挖掘大脑的潜能。

运动能力锻炼

运动智能是指人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包括平衡、协调、敏捷、速度、力量以及触觉能力,对宝宝来说意味着他可以运用身体坐、走、跑、跳,还可以运用身体表达自己的感受。事实上,每个宝宝都有运动智能,而且都可以得到充分地发展。

那么,怎样培养宝宝的运动智能呢?

第一,日常活动中,大人要抓住时机训练宝宝的身体运动能力。

促进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就是要满足宝宝对运动的欲望与兴趣,让宝宝热衷于自己觉得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尽兴地玩,从而提高能力,促进健康。在父母与宝宝平时的相处嬉闹中,就蕴藏着许多训练宝宝运动能力的契机。比如,当父母带着宝宝一块散步时,可以让宝宝单足站稳,然后练习单足跳越。开始时,父母可以一手扶着宝宝,帮助宝宝保持身体平衡,待宝宝练习之后再让宝宝独立进行单足跳越。日常生活中的单足跳越有助于宝宝学习保持身体平衡,促进宝宝大动作能力的发展。此外,让大些的宝宝学习数人数、摆碗筷,可以达到手脑并用的目的;和宝宝一起捡菜,宝宝不仅可以认识各种各样的菜,还可以锻炼手腕的灵活性,手指的力量和配合,为宝宝以后的绘画和写字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宝宝学着扫地、把垃圾扫入簸箕,对宝宝来说更是一项高难度动作,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

第二,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宝宝动手操作。

给宝宝提供各种材料,让他在操作中提高各方面感知觉的敏感性。例如,搭积木、拼图,甚至拿针线缝东西等都是锻炼宝宝动手操作能力的好办法。要注意的是,对有危险性的物品和操作活动,父母不能过分紧张、竭力阻止,这反而会引起宝宝的好奇心,宝宝会趁父母不注意时偷偷摆弄。正确的做法是,当宝宝感兴趣时,父母要主动出击,让宝宝在自己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学习,相信宝宝会做得很好。

此外,父母还可以指导宝宝做手工,如折纸、剪贴等。2岁半的婴幼儿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两三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线条,后学剪图形;锻炼宝宝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等;提供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等,让宝宝玩结构游戏。

交往能力最初体验

交流智力是善于理解他人、熟探他人心思、与人融洽相处、长于组织沟通的能力。交往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并是一日形成的,而应在宝贝出生后即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对于12—15个月的婴幼儿,要开始教导他对人要客气。当你和其他人聊天的时候,可以把他放在婴儿安乐椅上,让他和你们在一起,他会很高兴的,偶尔还会迸出某个字的音调呢。

15—18个月的婴幼儿可以自己玩了,而且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会对家人、宠物或者玩具表现出喜爱之情。作为父母的你必须赞赏他这些表达爱的行为,并且鼓励他继续这么做,还可以让他帮助你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

18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都会对“分享”这个概念感兴趣,所以你可以尽量让你的小宝宝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记住,你的宝宝肯定在与他人分享之前最先和你分享。当你看到他与别人分享的时候,应该马上对他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如果你的宝宝连抓带打只是为了想引起你对他的注意,那么你最好不要去严厉地责怪他。

对于2岁到2岁半的婴幼儿,要教导他如何礼貌待人,告诉他要尊重别人的私有物品。当你的小宝宝2岁以后,他就会本能地表现出与人对抗的心理,所以你要开始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一些能够使他懂得共同分享这个概念的游戏。如果他做不到,不用去理他;如果他做到了,就夸奖他。你说话的语气和腔调是使他能够表现出色的最佳妙方。

小宝宝到了3岁,就需要懂得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了,因为这是使友谊牢不可摧所必需的质量。如果你的宝宝越来越表现得慷慨大方,并不自私自利,而且对伤心的人有同情心,你就要对他多多赞赏。鼓励他多多与家人共同分享,告诉他他是家庭成员中的一个,他有责任像其他家里人一样分享他所拥有的。这种团队理念将对他的一生都有正面的影响。

婴幼儿的自知与自省

自省是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情绪情感、行为动机并能加以调节的能力。对于婴幼儿来说,自知自省智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自我认识的对象包括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动作行为以及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评价包括掌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及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则包括活动的起始和终止、活动的转移和变换,心理过程的加速和减缓、加强或削弱,以及行为举止的自我监督和校正等方面。

从婴幼儿期开始,妈妈就可以着手提升宝宝的自知自省智力了。

1岁左右,妈妈就可以开始引导宝宝逐渐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了。妈妈可以在宝宝精力较旺盛的时候,一边指着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一边清楚而缓慢地说出相应名称,如果能以有韵律的诗歌的形式说出来就更好了。也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教宝宝,比如,妈妈先指着自己的嘴:“妈妈的嘴巴在这里。”而后手指在宝宝面前画大圈:“宝宝的嘴巴在哪里?在哪里?”可以重复问几遍以增加宝宝的注意力和兴趣,最后快速地指向宝宝的嘴:“在这里!”

1岁之前的婴幼儿并不知道外在事物和他的关系,也不能将自己和外在的事物加以区分。妈妈可以通过强化偶然关系来加强宝宝的理解。例如,宝宝无意中碰到玩具车,小车就向前走了,宝宝由此隐约感觉到了自己的动作的力量和结果,但还不能确信。妈妈就可以趁机肯定并强化宝宝的这种认识,拿着宝宝的小手再去有意识地碰小车,然后和宝宝一起观察小车向前移动,并配合言语和眼神的交流,告诉宝宝:“你的手一碰,小汽车就走了。”多反复几次,婴幼儿就会自然地将自己的动作和小车的移动联系起来了。

掌握“我”字,是婴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妈妈要做的是,引导宝宝在确认自我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和他人的关系。可以从家庭成员开始,除经常接触的人外,有合适的机会,也向他介绍其他亲属,并耐心地向他讲解这些亲属和宝宝是怎样的关系。同时,在公共场合,也应该引导宝宝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要让宝宝知道,他并不是在一切场合都是中心人物,以此来对他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转换的初步训练。

到了3岁左右,婴幼儿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如开始学会区分“愿意”和“应该”之间的区别。但总体来说,这时,要求婴幼儿对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还比较难,某种意义上讲,这对成人来说也并非易事。不过,妈妈可以通过自己耐心细致地观察,适当地引导宝宝逐步了解他自身的优缺点、强弱项。但决不要给婴幼儿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我有好多好多的缺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