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浪漫青春七月七
10992200000159

第159章 后记

说起写这部小说的想法来,那是二十余年前的事了。我是从小听着父辈祖辈的故事长大的,尤其是母亲的坎坷经历,我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但是每一次听,都有不同的感受。我越来越觉得母亲的人生不加雕饰就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甚至比某些虚构的小说情节更传奇。所以,心里经常萌生出把它写下来的念头。可惜,当时的我正值青春,为学业忙碌,根本静不下心来去写母亲的故事。当然,即便去写,我那时浅显的阅历也不可能承载起过去那些年代的沧桑和厚重。这样,尽管写小说的念头一直在心中萦绕,但我迟迟未能动笔。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写小说还是我心中的梦。不过我感觉压力越来越大,总觉得父母辈的故事宛如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如果不开始抢救,会很快消失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传述下去,那么以后的人就再也不会知道父母生活的年代以及他们的故事了。谁会承担这个责任呢?我觉得自己责无旁贷。所以,写小说最早的初衷,不为别的,就为了父母。

我想写,但是总被生活中“紧要的事”霸占着时间。犹如我要炒菜,又要照顾哇哇大哭即将从床上掉下去的婴儿一样,我不得不关灭炒菜锅下面的火,把炒菜的事放下,先去照看孩子。我可以不吃菜,但不能摔了孩子。在不安定的生活中找寻一块可以安心写作的地方,也就成了我迟迟未能动笔的借口。其实,我也知道根本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毅力罢了,否则梦想不会一直躺在脑子里睡大觉。

终于,在2007年春天,我给故事开了个头,但是不久我又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把笔搁下了,这一放就到了2008年。父母头上骤多的白发就像给我的信号,它们在警示我:父母一天一天老了。我的危机感越来越重了,如果我再拖延,即便哪天我真把梦想变为现实,父母看不到,也会留下遗憾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把心沉下来。只可惜我的工作这时更为繁忙,早出晚归,一天的事情完了后就到了深夜该睡觉的时间,所以平日里根本没有时间,只能在假期写上一点儿。当我断断续续总算把这些承载了百年历史和家里几代人悲欢的故事最后划上句号的时候,屈指一数,已经是五六年过去了。

《七月七》是一部长篇纪传体小说。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故事更确切。小说中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大小事件很多都是真实的,只是用了虚假的姓名和地点罢了。所以,《七月七》更像是历史记录,更贴近历史真实,只不过因为笔者能力有限,小说仅描绘出现实的轮廓或者说生活的点滴而已。那些人物的悲欢和岁月的苦难是没办法像记录仪那样完全真实再现的,这也是语言表达的一个大遗憾。

《七月七》以女主人公李佳欣的坎坷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她的母亲李如仙和婆婆尤焕雯的生活、命运为副线,展现了这三个女人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生活,以及不同性格造就的不同命运,并以巨幅描绘了李佳欣和严志纲中国式的爱情——含蓄、深沉、朴实、真诚。他们的爱情能够抵御名利物欲的诱惑,能够接受贫穷苦难的考验,能够经受岁月风雨的洗礼。并肩奋斗、相濡以沫、永不言弃就是他们爱情的写照。

小说的社会背景是二十世纪华北地区农村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它从女主人公李佳欣的视角描写了中国二十世纪近百年的社会变迁和几代人的生活风貌。小说既是个人的奋斗史,也是社会的发展史。

小说主要描写了生活的苦难。女主人公李佳欣身世复杂经历坎坷,她出生在1945年农历七月初七,早年生活不幸,家庭残缺,多次辍学,后来亲人相继离世又给了她极大的精神打击。她既要跟病魔做斗争还要为事业去奋斗,结婚给她增添了更沉重的经济负担。李佳欣是靠着执着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生存下来的,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的一生就是跟苦难作斗争的一生。李佳欣的母亲李如仙是一个红颜薄命被苦难吞噬生命的人物形象。李佳欣的婆婆尤焕雯则是一个勤劳、善良、辛苦抚养几代人,一辈子操心,晚年又被病魔折磨到死的普通农村妇女形象。李佳欣的娘家家庭关系复杂;婆家人口多,经济负担重,依靠几代人的努力才从贫穷的深坑里爬出来。他们为“吃”发愁,更为了“住”要搭上毕生精力去奋斗。这也是二十世纪农村最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说还描写了爱情婚姻生活。李佳欣和严志纲是自由恋爱,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相知相守、平凡但幸福。李如仙和柴柯的婚姻,以及她后来和米寿昌的婚姻是时代的产物,更多的是不幸和痛苦。尤焕雯和严春生的婚姻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最普遍的形式——父母包办、责任重于感情、爱情往往被亲情掩盖。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的人物性格,爱情婚姻是截然不同的。

小说中女主人公李佳欣对爱情的追求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对家庭、对爱的渴望是本能的,也是简单明了的。她甘心用贫穷换取爱情,用一生经营幸福。这是最平凡的爱情,也是最伟大的爱情。

小说展现了柴、米、尤、严、李五个姓氏为主的多重人物关系(也可以说成“柴米油盐里”的生活),上下出现了六代人,时间跨度长达百年,可谓人物众多、结构宏大,但是主要事件的发生时间集中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人物主要是李佳欣、严志纲,其次是李如仙、尤焕雯等,所以在《七月七》这部长篇巨著中,反映更多的是二十世纪中后期社会的变迁。小说又以李佳欣的教师职业为背景,全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尤其“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重创是最撼人心魄的。

小说多次描写了“出生”和“死亡”,这既是李佳欣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又包含了她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小说还几次写了盖房子,这既是严家的理想,也是社会下层老百姓对“住”的毕生追求。当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物质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后,精神诉求必然显现出来。

《七月七》是励志小说,也是情感小说。它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所以不去故弄玄虚,刻意渲染故事情节,而重在感情的自然流露,故而许多语言更平实、朴素。

《七月七》是传记小说,也是回忆录(多人多角度的社会回忆录),所以很多社会事件都是真实的,有据可查,甚至少数文字直接引用了报刊新闻的材料,因此在内容上有了纪实的性质。

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中人物形象的重塑,对社会事件的高度概括。小说是虚构的,有悬念、有巧合、有高潮、有结尾,跟历史不一样,跟新闻更不同。这应该是所有小说作家坚持的观点。但是《七月七》却在小说中掺杂了历史,在虚构中出现了真实,在故事发展时有了不少直白的社会背景介绍,这或许是被人耻笑的。还有它平凡的故事、冗长的篇幅以及朴素的语言都会成为笑柄吧。

然而我很淡定。

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一开始我就把小说定位在“纪传体”,想让作品更能反映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让后人了解历史上曾经有那样一个年代,有那样一些命运多舛的人,有那样一些传奇但真实的故事。

尽管我的作品不完美,有不少瑕疵,而且跟我最初的预想也有很大差距,但是,它凝结了我的心血,我为它付出了努力,所以,我一样爱它。试想,哪个母亲会嫌弃自己怀胎十月才生下的孩子呢?谁会因为孩子不漂亮就抛弃它呢?

我想,我把《七月七》献给我的母亲,我的祖辈,他们也会爱它吧。

在未来,后人们倘若看到《七月七》,会不会为书里面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年代感到陌生而新奇呢?他们也可能有一点点兴趣吧。

不管怎样,我可以释怀了——那些苦难岁月里一直口述的故事终于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