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将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嫩茶叶,生用手工搓细揉软。
②然后直接放在一个大碗中。
③再添加黄果叶、辣椒、盐巴、大蒜、酸蚂蚁等佐料,充分拌匀,片刻即可食用。
【特点】清香鲜爽,十分美味可口。
茶饮养生
芪参茶
【原料】黄芪5克,西洋参5克,茶叶少许。
【制作】将黄芪和西洋参切成薄片,与茶叶混匀后,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饮用。1天1剂,可饮6~8次。
【特点】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患者由于气阴两虚而夜寐不安、多汗者。
安吉白茶
【释名】 安吉白茶是珍稀茶树良种,是白叶芽的绿茶。据专家考证,安吉白茶有非常悠久的历史。1064年,宋子安撰《东溪试茶录》:“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1125年,熊蕃在《宣和北苑名茶录》中又称“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以白茶与常茶不同,偶然生出,非人力可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当时白茶(白叶茶)是首选贡茶,有着非常“显赫”的地位。北宋徽宗皇帝赵佶所著《大观茶论》中专门为“白茶”写一章节,就更是佐证。《大观茶论》中提及的“白茶”就是我们安吉白茶同一特别原料——白叶茶生产出的名茶。随历史衍变,安吉白茶加工方法做了改进,已从宋代团茶变成现在的散茶。
【采集加工】安吉白茶采摘要求非常严格,但仍然难免混有少量不符合采摘标准的芽叶。为了便于炒制,提高品质,所以在炒制之前必须对采摘茶的原料进行分拣。直接在匾上去杂、去奶叶、鱼叶等。加工工艺流程:叶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回潮、复烘。摊青程度:叶质发软,芽叶舒展,水分散发,清香透露即可。
【性味】甘味生津。
【功效与特点】安吉白茶性形独特,其春茶幼嫩芽叶呈白色,以一芽二叶为最白,春茶后期渐转为花白色,夏秋茶为绿色。其成茶外形细紧,形如凤羽、色如玉霜、光亮油润、香气鲜爽馥郁、滋味鲜爽甘醇、汤色鹅黄、清澈明亮、叶底自然张开、叶肉玉白,叶脉翠绿。经生化测定,其富含人体所需的13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为10.6%,高于普通绿茶2倍以上,集观赏、营养、保健三大价值于一体。
【泡法及状态】用95℃左右开水冲泡,三分钟许,白茶舒展,还原呈玉白色,叶片莹薄透明,叶脉翠绿,枝茶匀称成朵;朵朵白色似镶翡翠之白玉,颗颗白玉卧底,汤色鹅黄明澈。
【贮藏方法】将茶叶装入密封的铁质、瓷质容器内,再套塑料袋防潮,放入冰箱,若温度在5℃以下,可贮存一年以上。由于冰箱内较潮湿,放置各种食品容易串味,因此放置茶叶的容器,必须密封良好。
茶叶佳肴
茶叶酸奶
【原料】酸奶、茶叶各适量。
【制作】将茶汁倒入酸奶中搅拌均匀。
【特点】口感细嫩。
白茶的品饮
观色:白茶鲜叶越饱满丰腴,白化程度越强;干茶越显金黄,品质越高。
闻香:郁香是白茶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干茶还是冲泡后的茶汤,郁香如兰,香味越持久,品质越高。
赏奇:用95℃左右开水冲泡,3分钟许,白茶舒展,还原呈玉白色,叶片莹薄透明,叶脉翠绿,枝茶匀称成朵;朵朵白色似镶翡翠之白玉,颗颗白玉卧底,汤色鹅黄明澈。
品评:细细品味,香气馥郁,甘味生津,唇齿留香。
添水:待茶汤饮至1/3,添加开水再饮,其味不变,一般冲饮3次为宜。
黄茶
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这道工序有的称之为”闷黄“、“闷堆”,或称之为“初包”、“复包”、“渥堆”。
【营养成分】
每100克含:
成分名称含量成分名称含量成分名称含量
可食部100水分(克)7.8能量(千卡)206
能量(千焦)862蛋白质(克)20~30脂肪(克)4
碳水化合物(克)66.7膳食纤维(克)38.8胆固醇(毫克)0
灰分(克)7维生素A(毫克)317胡萝卜素(毫克)1900
视黄醇(毫克)0硫胺素(微克)0.01核黄素(毫克)0.024
尼克酸(毫克)1.9维生素C(毫克)0维生素E(T)(毫克)0
君山银针
【释名】君山银针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湖南省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属于黄茶类针形茶,有“金镶玉”之称。君山茶旧时曾经用过黄翎毛、白毛尖等名,后来,因为它的茶芽挺直,布满白毫,形似银针而得名“君山银针”。
【采集加工】君山银针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需经过杀青、摊凉、复包、足火等八道工序,历时3、4天之久。优质的君山银针茶在制作时特别注意杀青、包黄与烘焙的过程。
根据芽头的肥壮程度,君山银针可以分为特号、1号、2号3个档次。君山银针的质量超群,风格独特,为黄茶之珍品。它的外形,芽头茁壮、坚实挺直、白毫如羽,芽身金黄发亮,内质毫香鲜嫩,汤色杏黄明净,叶底肥厚匀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变其味。
【性味】性味偏凉,适于胃肠功能欠佳的人长期日常饮用。
【功效与特点】君山银针,独具韵味,其成品外形芽头茁壮,坚实挺直,白毫如羽,芽身金黄发亮,素有“金镶玉”之美称;内质毫香鲜嫩,汤色杏黄明净,滋味甘醇甜爽,叶底肥厚匀亮。
【泡法及状态】以玻璃冲泡,则别有一番奇美景象:当以沸水(稍待落滚)注入杯中时,芽头开始冲向水面,几分钟后,茶芽徐徐下沉,由横卧渐渐悬空竖立,沉浮起落,往复3次,趣称“三起三落”;所泡偶尔留于芽尖,如誉喙含珠;最后茶芽竖于杯底,似鲜花笋萌发,刀枪林立,茶形与激发色交相辉映,茶香四溢,丽景飘然。
茶叶佳肴
君山鸡片
【原料】鸡脯肉200克,味精1克,君山银针1克,精盐1.5克,鸡蛋清3个,芝麻油1.5克,百合粉40克,熟猪油500克,
湿淀粉25克。
【制作】
①将鸡脯肉剔去筋膜,斜片成约3厘米长。
②6厘米宽的薄片,将蛋清入碗中,持筷子用力搅打成泡沫状,放入百合粉、精盐1克、味精0.5克调匀,再放入鸡片抓匀上浆。
③取茶杯1只,放入君山银针,用沸水100克冲泡2分钟后滗去水,再倒入75克沸水冲泡,晾凉。
④炒锅置中火,放入熟猪油,烧至两成热时将鸡片逐片下锅滑油,约15秒,达8成熟时,连油倒入漏勺沥油。
⑤锅内留油75克,倒入鸡片,再将茶叶连水倒入,加入精盐0.5克、味精0.5克,再以湿淀粉勾芡,持锅颠几下,出锅装盘,淋入芝麻油即成。
【特点】此菜白、绿相间,咸鲜适口,鸡片白嫩,银针飘香,回味无限。
茶香鸡汁鱼片汤
【原料】桂花鱼肉200克,火腿约40克,冬笋片、蘑菇各80克,上汤8杯,龙井茶叶适量,盐、油、胡椒粉各少许。
【制作】
①桂花鱼肉切片,以盐、油、胡椒粉拌匀。
②火腿切丝,蘑菇洗净切片。
③锅中注入上汤,煮沸,下桂花鱼片、火腿丝,煮沸约5分钟,倒入大汤盆中,以盐调味。
④把龙井茶叶注入玻璃杯中冲开,置盆中央,食用前将茶倒入汤中即成。
【特点】此汤原名“银针鸡汁鱼片汤”,是清朝乾隆皇帝御赐“巴陵全鱼席”中的汤菜之一,富茶叶香味。
蒙顶黄芽
【释名】蒙顶茶产地四川省名山县蒙山,位于城西十五里,地跨名山、雅安两县,为邛崃山脉尾脊,地势北高南低。
【采集加工】蒙顶黄芽制造分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叶特嫩,要求制工精细。
【性味】性寒凉。
【功效与特点】蒙顶黄芽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微黄,芽毫毕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匀齐。为蒙山茶中的极品。
【泡法及状态】开水温度为90~95℃,先用回转冲泡法按逆时针顺序冲入每碗中水量的1/4~1/3,紧接着用“凤凰三点头”冲水至碗的敞口下限,右手放下水壶,左手按开盖的顺序将盖盖上,静置2~3分钟。
【贮藏方法】用牛皮纸或其他较厚实的纸把茶叶包好,茶叶的水分含量不要超过6%,即通常用手捻茶叶易成粉末的含水水平,然后把茶包置于优质陶瓷坛的四周,中间放块状石灰包,石灰包大小视放置茶叶多少而定;用棉花或厚软草纸垫于盖口,减少空气交换。石灰视吸湿程度1、2个月换1次,一般可以保存半年左右。如一时没有石灰或换石灰麻烦,也可以改用硅胶,当硅胶呈粉红色时取出烘干(即呈绿色)又可再用。
鹿苑毛尖
【释名】鹿苑茶品质独具风格,芬芳馥郁,滋味醇厚,被誉为湖北茶中之佳品。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选为贡茶。相传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扑鼻,精神倍振,饮食大增,即封鹿苑茶为“好淫茶”。
【采集加工】鹿苑毛尖的制造分杀青、二青、闷堆、拣剔、炒干五道工序。
杀青:锅温要求160℃左右,并掌握先高后低,每锅投叶量1~1.5千克。炒时要快抖散气,抖闷结合,时间6分钟左右。炒至五、六成干起锅,趁热闷堆15分钟后散开摊放。
二青:炒二青锅温100℃左右,炒锅要磨光。投入湿坯叶1.5千克左右,适当抖炒散气,并开始整形搓条,要轻搓、少搓,以防止产生黑条,时间约15分钟,当茶坯达7、8成干时出锅。
闷堆:闷堆是鹿苑毛尖品质特点形成的重要工序。茶坯堆积在竹盘内,拍紧压实,上盖湿布,闷堆5~6小时,促进黄变。
拣剔:主要剔除扁片、团块茶和花杂叶,以提高净度和匀度。
炒干:炒干温度80℃左右,投叶量2千克左右,炒到茶条受热回松后,继续搓条整形,应用螺旋手势,焖炒为主,借以保持茶条环子脚的形成和色泽油润。约炒30分钟,达到足干后,起锅摊凉,包装贮藏。
【性味】味甘。
【功效与特点】鹿苑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环状(环子脚),白毫显露,色泽金黄(略带鱼子泡),香郁高长,滋味醇厚回甘,汤色黄净明亮,叶底嫩黄匀整。
【泡法及状态】首先,右手拇指和中指夹住盖钮两侧,食指抵于钮面,持盖后转动手腕,使盖里呈垂直朝向自己鼻部,鼻子用力吸气,嗅闻盖面香。然后,持盖由碗沿里侧(靠自己身体的一侧)撇向碗外侧,共三次,目的是撇去碗面的浮叶,观看茶汤色泽。最后,将盖斜搁于碗面,使靠近身体的一侧碗里留出一条狭缝,双手端起碗托,将碗托底置于左手掌上,右手用拇指和中指夹住碗沿,食指抵住盖钮,从碗面狭缝中吸饮。
【贮藏方法】将茶叶用较柔软的净纸包好,置于密度高、有一定强度、无异味的密封塑料袋中。放入冰箱冷藏室中,即使放上一年,茶叶仍然可以芳香如初,色泽如新。
皖西黄大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