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三
11155000000031

第31章 分道扬镳

【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出处】唐·李延寿《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

在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时期,有一个叫元齐的人,文武双全,屡建奇功。皇帝非常欣赏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

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按理说,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在我管辖范围中,你不过是一个洛阳的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朝廷近臣,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看他们二人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笑着说:“你们都是朕的亲近臣僚,洛阳又是我的国都,你们应该分路而行,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