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谋通鉴(历代经典文丛)
11162100000026

第26章 如何提高智谋水平(6)

(一)提高洞察能力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位将军若是只会用他的眼睛来观察一切,那他就永远也不配指挥一支军队了。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是说指挥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洞察力。洞察力指的是智谋主体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内在本质或意义的才能。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道:“……在行动过程中大多要求立即定下决心,人们没有时间重新了解情况,甚至常常连仔细思考的时间也没有……要想不断地战胜意外事件,必须具有两种特征:一是在这种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克劳塞维茨在这里所说的“内在的微光”即是指洞察力,它可以帮助指挥人员准确而迅速地辨明真相,从而定下尽可能正确的决心。美军非常崇尚和重视克劳塞维茨的这段话,他们认为,“具有洞察力是取得一切成功的关键”。

如何提高洞察能力?一是据疑思察,见微知著。据疑思察,见微知著,就是指要注重把握事物发展中的“疑点”、迹象和细微变化,发现其掩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

有这样一个例子:1949年8月29日黎明,随着一声巨响,一朵硕大的蘑菇云从地面腾空而起,莫斯科随即向全世界发布公告,宣称苏联进入了核时代。后来的资料证明,苏联之所以能如此神速地造出原子弹,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年轻的空军中尉弗累洛夫。早在1940年,在空军某基地任职的弗累洛夫,就很关注世界核武器的研制进展情况。有一次,他到附近的一所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当他翻阅了当时所有的科学期刊后发现,有关核原子研究的世界名人,如费米、西拉德、特勒、安德森、惠勒、威格纳等都从杂志上消失了。弗累洛夫根据这一“疑点”,得出了唯一可能的结论,那就是核研究已成了美国的国家机密,他们的科学家正在研制原子弹。弗累洛夫把这一重大发现直接写信给斯大林,报告了他的推测和依据,并建议尽快研究、制造原子弹。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斯大林曾由衷地称赞弗累洛夫是“对苏联核武器研制立下大功的人”。作为年仅28岁的基层军官,弗累洛夫的建议之所以引起苏联高级决策者的重视,并很快付诸行动,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推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而这种推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据疑思察、见微知著的能力。

《左传》中对曹刿的描述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从这短短五六十个字的精彩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曹刿见微知著的本领。

再看夷陵之战中陆逊的表现。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数十万大军,大举伐吴。出巫峡天险之后,为了尽快与吴军决战,刘备每天派人到阵前叫骂。可是,陆逊却稳坐帐中,置之不理。刘备见激将法不灵,遂令人带领数千老弱将士,进到吴军阵前平地设营,企图诱敌出战。吴军将领见此情景,纷纷请战,但陆逊不允。数日后,刘备埋伏在山谷中的8000兵力,由于不能克服长期宿营和供应的困难,只得撤了出来。蜀军平地设营引诱吴军进攻的企图也暴露了,吴军将领们这才意识到陆逊的远见卓识。从以上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据疑思察,见微知著,确实是指挥人员智谋素养高的重要表现。

二是未雨绸缪,提高预见力。预见,是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和情况,对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预想和推测。它是智谋运用的前提条件,也是保持主动、夺取作战胜利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明的智谋家,无一例外地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姜太公垂钓渭水,胸中早有兴周灭商的韬略;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大势;毛泽东坐镇陕北,却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体进程了然于胸。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元帅朱可夫也是一个具有卓越预见能力的指挥员。1941年5月,朱可夫仔细分析了德军的一系列行动,预感到苏、德大战不久就将开始,他向苏军各部门和各集团军发出警告:“整个3月和4月,德军统帅部一直紧张地把部队从西线和德国中部地区调到邻接苏联边界地区。”但斯大林和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一些高级将领们,有着先入为主的观念,不愿相信各个方面向他们提供的德军将在1941年6月发动对苏战争的情报。结果,德军的进攻开始后,打得苏军措手不及。一个多月后,朱可夫根据苏军的抵抗能力,分析德军突击态势,预见到德军将要吞并基辅地区,进而向莫斯科进攻。为了保存苏军实力,他于1941年7月29日向斯大林提出放弃基辅,并尽快把西南方面军整个右翼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东岸。斯大林听后,怒斥朱可夫胡说八道,并解除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朱可夫在前线进一步了解敌情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又三次向斯大林提出建议。他最后一次向斯大林强调说:“斯大林同志,无论多么令人痛心,基辅也必须放弃。我们别无其他出路。”当斯大林注意朱可夫建议时,已经晚了,态势果真按朱可夫的预见发展,苏军百十万大军覆灭,仅被俘人员就达665000人,其中苏军西南战区总司令、政委和参谋长都死于战场,断送了整个基辅集团军的前程。

我军的雷英夫同志也是一个善于预见的高级参谋人员。朝鲜战争爆发时,他担任周恩来总理的军事秘书,战争爆发后,他没有为朝鲜人民军的一时得胜而迷惑,而是在全面考察国际形势、悉心分析作战态势、仔细研究双方指挥员的特点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美军可能在仁川实施登陆作战的预测,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赏。

三是善权利害,趋利避害。利与害是一对哲学范畴。利指有利,好的方面;害指有害,坏的方面。趋利避害是一切生物行为活动的规则,只不过对于人类来说,这种规则往往体现为有意识的行为,而对于其他生物来说,这种规则体现为自发的,无意识的行为。欲达趋利避害之目的,首先要尽知利害,诚如孙子所言:“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发动入侵科威特战争前,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就没有充分认识到战争的有害性,一厢情愿,悍然发动战争,最后导致巨大灾难。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尽知利害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全面了解和掌握敌我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其利弊,以做到心中有数。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刚开始时,就充分认识到中日双方的利弊所在,从而正确地指导了战争。从战役战术的角度来看,尽知利害,指的是作战前指挥人员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比如天候、地形、士气、社情、敌我态势等。总之,尽知利害是趋利避害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尽知利害,就不能做到趋利避害。然后是善权利害。认识和察知了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指挥人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正确地权衡利害。权衡利害有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从其轻”。也就是说:利有大有小,害亦有大有小;当大利与小利冲突时,弃小利而就大利;当大害与小害共存时,避大害而就小害。英阿马岛之战,英军早就破译了阿军的密码并查知了阿军指挥所的具体位置,但英军并未轰炸阿军的指挥所,而是留着它,让其与阿国内保持联络,从而侦知其重要情报,这就是弃小利而就大利。我们常说的“丢卒保车”,就是就小害而避大害。这种明显的利害趋避是普通指挥人员都能掌握的。高明的指挥人员往往更进一步,他们能从不利中看出有利,从有利中觉察不利。孙子就说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袁曹官渡之战,曹操因缺粮少兵,后方不稳,处境困难,打算退保许昌。而谋士苟或则认为:我以劣势兵力,阻击袁军达半年之久,眼下袁军力量已经衰弱,局面必将发生变化,正是出奇制胜的绝好时机。曹操乃绝顶聪明之士,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心坚守危局,伺机而动,不久,奇袭乌巢得手,取得了胜利。

四是明辨虚实,因敌制胜。何谓虚实?孙子曰:“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又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与“实”是智谋运用中一对重要的辩证范畴,“虚”与“实”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一般来说,“虚”与“实”的对立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客观上的。兵强为实,兵弱为虚;器优为实,器劣为虚;有备为实,无备为虚;气锐为实,气惰为虚等。另一种情况是主观上的。真者为实,假者为虚。认识到客观上的“虚”与“实”只是基础,能掌握和洞悉主观上的“虚”与“实”,才算真正掌握了虚实的真谛。主观上的虚实又分为“我之虚实”和“敌之虚实”。“我之虚实”旨在通过虚实互换的诡诈手段,或隐藏实力,能而示之不能;或隐真示假,实而虚之;或假而示真,虚而实之;或真而示真,实而实之;或假而示假,虚而虚之,目的是迷惑或麻痹敌人,让敌人不明真相。察敌之虚实,是考察指挥人员洞察能力的真功夫。明辨虚实,是为了避实击虚,因敌制胜。避实击虚历来是兵家用兵作战的法则之一。其重要性诚为管子所云:“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意思是说,指挥者用兵作战,攻击敌人强点就会碰钉子,而攻击敌弱点则会起神效。硬打敌之强点,则敌之弱点为强点,巧攻敌之弱点,则敌之强点也会变为弱点。管子寥寥数言,切中真味。在这里,“坚”即为实,“瑕”即为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吴如嵩同志将避实击虚分为战略、战役法、战术三个层次,并以楚汉战争为例进行分析。他写道:“公元前206年,田荣起兵反楚,占领三齐(在今山东)之地,自立为王。西楚霸王项羽‘后院起火’,发兵攻齐,无暇西顾。困守巴蜀的刘邦趁机‘决策东向,争权天下’,大举进攻项羽。这就是战略层次上的‘击虚’。汉军在战略进攻阶段中,韩信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可以视为战役行动上的‘击虚’。楚汉相持阶段,韩信攻魏、破赵、灭齐三次水上作战都是战役上避实击虚的成功运用。对于楚汉战争中一些战术层次上‘击虚’行动,文学家也有所记述。例如,韩信破赵之战中,汉军背水列阵属于战役范围,而隐伏在赵军大营附近山中的汉军,趁赵军空壁出击之机,乘虚夺占赵营,就是一次典型的战术范围内的击虚行动。”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智谋素养高超的指挥人员,总能避开敌人的强点或“实处”,抓住敌人的弱点或“虚处”,取得成功。

(二)掌握思维技巧

技巧指巧妙的技能。智谋思维技巧是指巧妙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方法以达成智谋目的的技能和艺术。这种技能艺术,就有“存乎一心”的东西,但并不是说就没有规律可循,比如说,指挥艺术虽然是指挥者自身才能、智谋、意志、情感、风格的一种体现,但它毕竟是实践的产物,自然有其内在规律和表现形式,其他指挥者可以通过学习、借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智谋思维技巧同样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他高明智谋者的学习、揣摩、研究、借鉴,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一般来说,指挥智谋思维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具体。这种思维技巧就是从全局出发,去思考局部,从未来出发,来把握现在。高明的棋手所走的每一步棋,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都是在关照全盘的前提下,或主动攻击,或积极防守,或批亢捣虚、直逼要害,或丢子弃子、保持主动,总之,他走的每一步“棋”都是有利于全盘胜利的高明之招。高明的智谋主体也是如此,他们总是把全局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去思考每一个具体的局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行动,都有利于总体作战目标的实现。粟裕大将就是一个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具体的高明的智谋家。解放战争后期,为了达成“把蒋军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的宏观目标,他设想、建议、谋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战役。第一,1948年7月,他率部组织了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改变了中原战局,达成了协助刘邓大军改变困难处境的战略目的。第二,1948年9月,他指挥了济南战役,取得了歼敌10万余人的巨大的胜利,使华北与华东连成一片,从而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第三,1948年11月,他指挥华野部队首歼黄百韬兵团,后来又发展成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领导的大规模的淮海战役,歼敌50余万人,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他的这种从宏观上把握具体的智谋思维技巧,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