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11170900000010

第10章 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分析(3)

这种合理性还表现在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就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系统的教育是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的,即“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前者主要着眼于使大学生成为政治上合格、道德上向善的人,后者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其成为守法的公民。但是,对于大学生毕业后在职业活动中应该如何,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基本没有具体的、专门的论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注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就使得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内容体系上的完整性。

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在我国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加之大学生作为我国劳动力人口中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必将日渐成为我国劳动力中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推动作用的发挥不仅在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还在于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因为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状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对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律是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决定和制约着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性质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应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化是社会生产劳动的普遍形式和社会个体生活的根本,人们正是通过分门别类的职业劳动和专业化分工来提高效率,创造和实现全面的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和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的。职业劳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府政策的正确性和劳动者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素质,还取决于劳动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能否正确处理好从业者个人利益与行业集体利益以及与服务对象利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每个从业人员都本着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和对本职工作的忠诚奉献精神,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我们的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各行业才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后备建设者和生力军,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只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之情和敬业精神,才能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学识和才智服务于社会,奉献于人民,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就业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媒体报道、大学生感受还是现实都验证了这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难道中国真的不需要大学生吗?职业类学校毕业生“好就业”说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只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吗?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扩大学校规模,但是强身健体练内功不足,造成人均师资、人均教学设施严重失衡,有限的实验室、实训设备成了可供参观的摆设(不够用干脆都别用),学生只能靠老师在黑板上画饼充饥。一个本科生,几年下来根本谈不上学识渊博,只能算具备了自学成材的能力,达到了学徒的水平;许多大学推广西方教育模式,热衷人性化管理,结果导致谈恋爱成风、男女学生公开同居,不少学生轻松愉快地过着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毕业时仍然是个高中学生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个个志存高远就是不能脚踏实地,渴望一步登天,不愿从头做起,这山望着那山高、找到工作也不安心,朝三暮四、频繁跳槽,使全社会都感觉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好用、不敢用,只好强调要有工作经验,把刚毕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其次,社会原因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企业股份制、私有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大学生派遣机制,使计划分配一说成为历史。取消学徒期、降低用人风险和成本,淡化学历、看重能力的理性用人原则,使得掌握一技之长、上岗就能工作的技校毕业生成为抢手人才,有理论无技能、有证书无水平的大学生们被当成负担,有些企业宁愿花上5000元请技工,也不愿接受大学生学徒。我国生产工艺落后、大学生与初中生一样能用的现状和企业缺乏长远打算,看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使得知识的地位得不到体现,从而使大学生严重贬值。大学生就业难要求高校应当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适应市场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高级专门人才。

1、就业单位要求对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在经济大潮中,用人单位已向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求很强的实干精神。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缺乏实干精神,理想化情结过浓,对待遇、工作环境过于看重,不安心本职工作,过分注重眼前的实际利益,忽视单位的长远发展。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时要求毕业生踏实肯干、有敬业精神、从基层干起,那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的毕业生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

二是要求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生产的社会化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多人的协同配合。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随之成了一些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毕业生到了新的工作岗位,要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中,热爱、忠诚、效力于自己的单位,与同事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如果自私自利、性格孤僻,必然在工作中寸步难行。

三是要求崇高的职业道德。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并未淡化人们对职业道德的重视。对人才的要求上,表现为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讲求诚信。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职业当作一种人生的追求,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的落脚点。少部分毕业生到单位上班后不辞而别,有的甚至带走了单位的商业机密,还有从事营销工作的卷款逃走,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很坏印象,也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微软研究院用人的标准除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足够的创造力、工作热情、团队精神外,尤其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应聘者要经过严格的面试,以看他们是否正直、诚信。中国莆田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刘建军说,对于人才,我们比较看重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更看重他们的职业道德。[1][* [1]李国涛:《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2006年优秀硕士论文,第16页。]*

大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眼高手低,缺乏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对工作环境、待遇等挑三拣四让用人单位很是无奈。为此,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将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大学生在从业后所普遍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敷衍马虎等现象更使得各企事业单位希望大学阶段开展具有实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大学生进入职场打下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人才要先学会做人,人才与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结合点在于,企业要有良好的用人战略,而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选出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的人才,成为许多大公司招聘人才时最大的难题。

企业更注重学生的态度和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规范,因为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距离企业的实际需求肯定有很大的差距,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看重的并不是成绩单上的分数,而是他们学习和融入的速度,这种速度很大程度上和态度与品质有关系。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受到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自然就会拉开人才供应方和市场需求方之间的差距,这种矛盾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而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适应人才市场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适应人力市场向教育提出的挑战。

2、大学生因道德因素缺失造成就业难,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大学生因道德因素缺失造成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诚信不足。大学生的不诚实现象日益凸显。荣誉证书假货泛滥;考试舞弊成风,成绩非优即良,而且专业成绩好得叫人“瞠目”;所从事过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子虚乌有屡见不鲜;各种鉴定更是只有优点没有不足,丝毫看不出其中的差别。招聘人员对这种求职简历大多不屑一顾,说明大学生的诚信受到质疑。

二是贪图安逸、怕吃苦。“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是大学生的首选。“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幢房”,对中小城市冷淡有加,对边远地区更是不屑一顾。东部地区的毕业生不愿去西部工作,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也不愿回去,而是向往沿海发达城市。毕业生倾向选择效益好、工资高、地处大中城市的好单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毕业生却很少。

三是尚未奉献,先讲索取。在与用人单位商谈时,许多大学生要求过高,表面上是显示自我价值,合情合理,实际上是狮子大张口。工作上要求工种好,既轻松又舒服,只图自我满足、追求享受,却不考虑对方单位的具体情况,只想到自己的发展,不为单位利益考虑。这种“自我中心主义”最终堵塞了自己的就业之路,也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四是善小不为,善大难为。大学生虽然没有往日“天之骄子”的耀眼光环,但某些方面在潜意识中仍然存在着“舍我其谁”的思想,在就业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对一些轻而易举就能干好的小事情,不愿干、不屑干,即使是单位要求,也很不情愿,认为浪费了自己的青春。

五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然而,在竞争中应学会合作,这既是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检验,也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要标准。它能反映出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是“情商”的体现,更是“德商”的折射。但是,在竞争过程中,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对此,用人单位的态度十分明确,对此类学生坚决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