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11170900000041

第41章 结语: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源泉,他们的职业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队伍的质量,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宏大伟业能否复兴。笔者在本书中阐述了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对中外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和途径进行了探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最终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素质,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等出现了多元化格局,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在我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又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事业,我们如何在社会和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地用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崭新而艰巨的任务。笔者以为,要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应当重视大学生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注重社会实践和养成教育,同时还要注意营造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发挥大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外在条件,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心信念,才能够促使职业品德的形成。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能够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将其作为受教育者,也有可能、有必要使其成为推进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

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坚持所谓上行下效,自上而下的教化,所谓“化民成俗”、“教化万民”,扼杀了人的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很强的奴化教育的倾向。目前仍有学者认为,“道德教育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过程。”[1]并且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利用一切教育手段对教育者施加一定的道德影响。由此而决定道德教育活动的重心在教育,它注重研究教育者如何运用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影响受教育者。”[2]这种观点,忽视了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职业道德教育同其他所有的道德教育活动一样,主要是受教育者出于自身对某种道德需要的满足,而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进行择取、整合、内化与外化的过程。为此,我们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就要把大学生视为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实效的主体,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来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因为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通过其积极自觉地接受外部的教育影响,并且主动地内化、外化表现出来,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要能够尽快培养起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唤起大学生的职业道德需要,作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把握一个中介原则:凡是大学生自己能够且可以做的,就不要代做;凡是大学生能够做却没有想到去做的,就要鼓励他做;凡是大学生能做想做又不知道如何去做的,就要要指导他做。

要精心组织大学生到社区、厂矿企业、建设工地、等地去宣讲。要把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经过长期的自我锻炼,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而形成的职业道德比起外在作用灌输的职业道德观念要稳定得多,效果也更加明显,因为它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把着眼点由“外灌”转移到“内塑”上,把着力点放在激起学生自我塑造的欲望上,增强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锻炼他们的自我完善能力,指导和督促他们自我塑造职业道德,走“外引内应、内外结合”的路子,发挥师生共振效应,缩小职业道德教育的投入与职业道德成效之间的差距,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提高一步。

二、注重社会实践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家认为,道德教育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道德修养的高低主要是通过道德行动来体现的,也只有按照道德准则和规范身体力行,才能不断提高道德水平。

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职业道德教育,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所以,只有根植于现实尤其是职业实际,职业道德教育才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努力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要提高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应该走“行—知—行”的模式。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职业道德教育要植根于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职业道德规范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要避免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过于重视人性的高端,只从抽象的可能性出发,在实践中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弊端。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敏感、活跃、勇于探索是他们的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政治上不够成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政治上的天真幼稚并存;渴望成才又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大是大非缺乏分辨能力;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克服“骄傲自大、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毛病,摆正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变得更加实际,走向成熟。解决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当大学生走出学校这个相对狭窄的范围,深入了实践,接触了社会,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就会使一些偏颇的看法得以改变,偏激的观点得以修正,促使他们全面辩证地思考社会,客观地看待自我和人生,更进一步促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在追求社会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社会实践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重视养成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具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要在反复多次的实践和训练中,使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大学生身上扎下根来,成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道德养成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职业道德体系坐标上,许多年轻的大学生过分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配合意识,是非观出现偏差,难以给自已准确定位;二是大学生虽然对社会的发展有强烈的变革意识,但在职业道 德的行业选择上又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恰当强调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以及个人的利益和要求。三是大学生被动接受社会的教化和影响,没有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意识,使得职业道德规范无法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要养成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大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都应找出自己所教学科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针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培养其相关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责任、职业道德纪律等,把课堂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的主渠道之一,使职业道德“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

第二,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实习和社会实践中去。在组织学生实习时,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其相关的职业道德习惯。如到工厂实习时,让大学生体验工人的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一丝不苟、注重信誉的职业道德风貌。社会实践具有使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职业活动本质、规律、特征及要求等职业活动基本要素的功能。社会实践直接把职业活动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积累的经验去切身体验一下职业生活,以此来培养 自身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敬业意识、勤业意识等,增强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第三,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育人工作中。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活动中,坚持用知识的吸引与教育、情感的关怀与感化,榜样的作用与影响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艰 苦奋斗、创新进取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每位教职员工都应该以规范的职业道德行为出现在学生面前,保证能成为好的“ 榜样”。应引导大学生从查找身边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通过开展“职业道德行为与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大讨论,赞扬身边的好人好事,批评身边的违反职业道德现象。使真、善、美深入人心,得以弘扬,使假、丑、恶昭示于众,予以唾弃。

四、创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这要求我们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构建全新的学生发展观,其核心为:把以学生为本作为基本原则,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其进入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目标。遵循这一发展观,努力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机制、政策等全面而深刻地转型。

第二,制定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政策。大学生职业道德发展的状况往往依赖于其所面临的切身问题得以妥善解决的程度,因此,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各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进一步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它主要有:一是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规范高校的收费政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相配套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三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和机制;四是继续建立和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各项政策。

第三,建立大学生职业道德发展所急需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当前,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比以往更复杂,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即由家庭、学校、社区、传媒、社团和政府等方面构成的通力合作体,来关爱和支持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这些支持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就业信息的及时获得以及就业市场的顺利进入等。

第四,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能够感受理想和信念的精神家园。在社会转型加剧的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迫切地凸显出来。现代化进程是由诸种因素所推动的整体性变迁,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创新和心理变革来加以促进和保证。建立一种多层次的社会文化体系以满足大学生的价值和心理需求,非常必要。这一体系应能给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应能起到满足心理、调适行为的作用;还应有助于大学生表达情绪、释放压力等。通过这种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建立一种对于大学生群体具有明确导向作用和丰富信念感受的社会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