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牛顿——人类理性主义的旗帜
11330700000017

第17章 由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1)

剑桥大学的学术气氛消失了,充满威严的建筑物,如今已空空洞洞,神圣的礼堂变成不祥的老鼠窝。不论哪个学院,都不见人影,只有灰色的小动物,以令人不安的骚动声,到处奔走。等到没有东西可吃,它们就留下了因鼠疫而死的同伴离开了。学问的殿堂,成为死寂的世界。

1666年的年底,仅伦敦就有七万多的牺牲者。三分之二的人早已逃到外地去了,剑桥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剑桥大学的门不敢随便再开。教授或学生,有的死了,有的到乡下过无聊的日子。直到这些人回来,学问之火却已熄灭无踪了。

但是牛顿不同。他在艾尔斯索普的家,以研究学问的立场来说,一点也不亚于大学,因为他是无需受教或与人讨论的。

着眼于光的分解的研究,而完成了反射望远镜这一件事,作为一个科学家一生的成就来看,足堪欣慰。

但是,牛顿不骄傲自满,他认为这只是翻开了真理发现史的一页而已。

那段时期,萦绕在这个大学生头脑里的是月球和重力。

鼠疫休假的第二年夏天,有一次由于酷热,牛顿来到庭院,坐在苹果树荫下。

山丘上吹来的微风,拂弄着牛顿的金发。他坐着眺望从小就看熟了的景色。

“啪!”

在眼前落下了一个苹果。

“好直啊!”

对于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情,竟然会感动,牛顿也自觉奇怪。他对于自由落体运动,不知不觉间,有新的观点在萌发了。

“苹果是向地球中心坠落的。”

几何学的想法,把苹果和地心连成一直线。但是,物理学的想法却不允许。

“为什么苹果会向地心方向坠落?”

这是难题。但是,以问题的性质来说,是可以论理解决的。以单纯的三段论法可这么说吧:一、某物体为他物体所吸引,则向该物体方向运动。

二、苹果向地心方向运动。

三、所以,地心吸引苹果。

这就是牛顿的论理。但是,地心只是一个点而已,说点能吸引苹果就怪了,所以牛顿就想到一切物质有引力。以地球来说,他认为地球各部分的引力集中于地心。

牛顿此时又推论,如果说地球吸引苹果的话,那么苹果也在吸引地球。他把苹果和地球同样视为物质。

如此推想得到的结论是,物质吸引物质的力充满在整个宇宙。这就是所谓的万有引力的思想。

牛顿心里正在建立一个不变的原则,物理学上的真理非用数学的语言表示不可。不做到这一点,牛顿是不满足的。

“这个苹果在月球上的话,也会直落下来吗?”

万里晴空中,如画的月球,白白淡淡地悬挂着。牛顿认为月球上的苹果,不直落于地球表面,而一定直落于月球表面。牛顿又认为,月球上的苹果直落于地球的话,月球也一定会落到地球上来。

但是,月球为什么不落到地球上来呢?

月球和苹果都是物质,一个落下,另一个却不落下,那就不公平了。神不会不公平的。他碰到这一难题,想来想去很感头痛。他看着月亮瘦下去又胖起来。月亮似乎也在天上看着这个烦恼的青年。

“月球也在落呀!”

某一满月的夜晚,牛顿拍了一下大腿,他想通了,高兴无比。

起初,牛顿一直在想苹果要拿到多高才不会落到地面。又觉得把苹果拿到像月球那样高才不会落下的想法是可疑的。

玉盘一般的月亮,不觉间向南移转。当然,月亮的大小与升上东方天空时差不多。正是因为月球在转,所以大小才会经常一样。如果月球不旋绕地球,月球就会离开地球,飞向宇宙的另一方,那么月球就会愈来愈小。

牛顿再度仰望月球。

月球不落到地面上来,不是因为在高的地方,而是因为绕着地球在旋转。即使是苹果,不必拿到月球那么高,只要能让它绕着地球旋转,也就不会落到地面上来了。

外表上,物体的落下有两种。

苹果离开树木后的运动是落下。此一落下的结果是:苹果啪的一声落到地面上。月球的运动也是落下。此一落下中,月球不落在地面上,而是保持一定距离,绕着地球旋转。但是,月球仍是在落,如果月球不是在落,应该会停止圆周运动,渐渐远离地球而去。

地球吸引月球和苹果的力有多大的不同呢?天体的引力与距离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这个自由自在的头脑,从苹果向月球,再从月球向一般天体,做了三级跳。这绝不是盲目地飞跃,这是受到开普勒的引导。关于行星的运动,开普勒发现了三条有名的定律。其中之一是:“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该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以地球和水星为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地球是水星的26倍,其立方约为17。地球的公转周期是水星的41倍,其平方约为17。只要这两个数字同为17,开普勒就满意了。

这个叙述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公转周期关系的定律,引导牛顿走向行星。

天体引力的大小,到底与距离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于是,这个青年数学家面对书桌计算起来,出现在数式中的符号,谁也没有见过。这是牛顿在前年秋天发明的叫做微积分的新算法(当时称为流分法)。

行星在轨道上运动时,稍微一前进,方向就会发生变化,是因为曲线运动的关系。微积分是可以计算这种流动的量的数学。牛顿把自己独特的数学思想应用到开普勒定律。结果证明太阳引力和太阳到行星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则行星的运动即合乎开普勒定律。

牛顿已经抓到了运动的法则,“力”已经可用数学词语来表示了。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是刚满二十三岁的青年独立开辟的世界。

牛顿对于微积分的威力,自己也颇感惊异。他以通宵用功而充血的双眼望向窗外,黎明前的天空,星星正眨着眼睛向他微笑,满月也将隐向西方。

对了,月球是以多大的速度落向地球呢?

牛顿再计算出月球1分钟之间落下的距离,这种问题对他是易如反掌。月球旋绕地球一次的时间——公转周期是已经知道的,月球和地球的距离也已知道。以简单的算术计算,答案是13.5米,苹果1分钟落下的距离是5400米。

这就糟糕了!

牛顿双手抱头,感到困扰起来。地球的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话,月球1分钟落下的距离该是15米才对啊。

牛顿失望地上床。

证明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15米之差,是由于观测地球大小的不正确所致,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牛顿躲避瘟疫在家乡住的那段时间里,有一个我们都熟悉的故事,就是一个普通的苹果恰到好处地掉落在牛顿的头上,而牛顿也即时触发了关于重力学说的伟大发现。但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而已。在现实中,无论这个知识是多么的深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影响,它都不会是如此传奇地发生,它的发展过程必然要比美丽的传说故事平淡得多。利用万有引力概念说明天体运行的规律,进而以月球的运动对此加以验证,是牛顿一生贯穿始终的事业,也是牛顿引以为傲的一项成就。如此伟大的成就发生在如此神奇的年代,而广为流传的苹果落地的故事更使这一成就家喻户晓。

早在古典文化发展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注意到天体的运动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所有的天体都作圆周运动,二是所有这些运动都是永恒的,经年累月不见衰竭。然而地面上的任何东西,不是上升如袅袅炊烟,就是下落如高山坠石,没有一件能自由地作圆周运动。多么奇怪啊!而且,物体不管运动持续多久,终有止息的一刻。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天地万物是分为两大类的:一类是“月上”物体,也就是日月星辰;一类是“月下”物体,即我们日常所见的种种物体。但是,自第谷观察彗星,打破了月上月下的界限,对天体运行的原因和本质,无数的学者有了全新思考。开普勒认为是碰力,笛卡尔解释作涡旋,但是,他们的解释都没有很好的证据来证明,因此所有的学者都不是很满意。特别是17世纪中叶以后,笛卡尔的涡旋学说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怀疑。

在牛顿的时代,月亮依然是所有天体中最特别的一个,它离地球这么近,体积却这么小,而且月球绕地球运行是久为人知的事,更重要的是,运动的惯性定律渐为当时的学术界所了解和接受。然而,也因为如此,“月球为什么不飞离地球”就成了大问题。因为按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如无外因干涉,当做直线运动,所以月球的圆周运动就需要一个解释。

牛顿是喜欢笛卡尔和亚里士多德的,月亮是特别的,因此他们遗留下来的问题让牛顿想破了脑袋。那个时候,牛顿已经开始对圆周运动的本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注意到,实现圆周运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必须持续不断地修正运动方向。牛顿最初把这种修正想象为一个环状的框,运动中的小球被限制在其中,不断地在框的内壁上反弹,于是小球沿圆周切线方向飞离的“倾向”不断地被克服,小球遂沿着环形路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