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隆冬,王直被一顶小轿抬到杭州法场斩首。刑前,王直和儿子相拥而泣,他解下束发金簪交给儿子,不胜怨恨地叹道:“没想到会在这块土地受到死刑!”
这个人,《明史?日本传》里“嘉靖倭乱”几乎一半全是他的记录,位列“大明倭寇黑名单”第一位;这个人,占据日本五岛犹如海上帝王,巨舰百艘蔽海扑向中国——大冒险家、大海商、巨寇王直确实想不到,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竟然以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终结。
1. 海外逍遥王
王直出生在皖南山区徽州歙县,生年不详。徽州田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男孩子一般到了十来岁就得外出学徒经商,当地有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样“往外一丢”的结果,丢出了明清两代著名的徽商,不过,王直与坚韧负重的老乡们,走的不是同一条路。
史载,王直“少落魄,有任侠气”,最早和同乡徐惟学一起做私盐买卖,后来开始从事海外走私贸易。海上生涯开阔了王直的眼界,也让他萌发了无拘无束的野心:“中国法制森严,动辄触禁,孰与海外乎逍遥哉?”
开始阶段,王直的翅膀还不硬,所以他首先投奔了盘踞在双屿岛的老乡许栋。许栋是著名的“海寇”,他的团伙就是武装走私的半海盗集团。王直“多智略,善施与”,通晓多国语言,这样出众的才能,当然在许栋集团里受到重用,初任“管库”,不久被提拔为“管哨”,成为许栋的主要副手。
在依附许栋的日子里,王直指挥走私船,运载丝绵、硝磺等违禁品,自号“五峰”,远渡日本、暹罗、西洋诸国牟取暴利,如鱼得水。
这期间,发生了一起日本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铁炮传来”事件,王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日本文献《南浦文集?铁炮记》记载:公元1543年8月,有一艘葡萄牙船到达九州南部的种子岛,岛上居民看到金发碧眼的“南蛮”很害怕,而且语言不通无法交流。这时,自称为“五峰”的王直正好在葡萄牙船上,通过他的翻译,日本人才对“南蛮”打消了惧意,种子岛的大名时尧还花了两千两银子的天价购买了两支“铁炮”——火绳枪,由此开启了日本战国后期的“铁炮战”。
好景不长,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派兵剿灭了双屿岛,许栋死于乱兵之中。余党推举王直做了新的首领,王直把主根据地设在日本平户,把前沿基地设在了定海附近的烈港。
独揽大权后,王直开始了大鱼吃小鱼的扩张时期,走私事业突飞猛进。比起其他海商集团,王直更具长远眼光,总设法和明朝的海道、卫所拉近乎,换取他们的好感和支持。在浙江海道的授命和协助下,王直剿灭了卢七、沈九几伙小海盗,打败并吞并了另一支势力较大的陈思盼集团。有一次,王直还抓住七名日本倭寇,献给海道官员。
黑白两道都混得开的王直,这时俨然成了一个可以和大明分庭抗礼的海上帝王。海上,挂着“五峰”旗的一艘艘走私船纵横无阻;岸上,沿海百姓对他既敬又怕,献粮献货,连地方官吏都谄媚地献红袍玉带给他。《明史》里对王直的形貌有一段栩栩如生的描述:“直乃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头目人等俱大帽袍带,银顶青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坐定海操江亭,称净海王,居数日,如履无人之境。”
不过,王直在禁海派大员眼里,还是一个祸乱东南的大海寇。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海上的冒险家一向如凤毛麟角。王直这样成功的海上豪强只能怪自己生错了地方。同是16世纪,在地球的另一端,伊丽莎白女王正在给纵横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杀人越货的众多海盗船长颁发爵士称号。而明朝的态度只有一句冰冷的祖宗家法:片板不许下海。
朱纨后,王忬继任浙江巡抚,他派遣总兵俞大猷统兵数千,进攻烈港。俞大猷派敢死队潜入王直营寨,点燃火药库,群寨俱燃。王直侥幸突围而出,逃回日本。
这把冲天大火几乎烧光了王直成为中国最大海商的信心,他愤慨不已:我为朝廷立过功,朝廷为什么反而要杀我?从此,他选择了一条公开和明朝作对的道路,一条不归路。
2. 最值钱的人头
日本战国时代群雄辈出,一般人都可以报出不少名字:毛利元就、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但知道松浦隆信的人恐怕不多。
盘踞在肥前(今日本九州长崎县)一角的平户藩大名松浦隆信,地盘微不足道,人马仅有擅长水战的松浦党,但是说起商业和贸易,却在战国时代鼎鼎有名。
被中国赶走的王直,对松浦隆信来说,却是天赐的奇才。
据记载松浦氏历史的《大曲记》载:“道可(松浦隆信)是福气和武功都很大的人,有个名叫五峰(王直)的大唐人来到平户津,住在现在的印山邸址,修建中国式房屋。他利用了五峰,于是大唐商船来往不绝,甚至南蛮的黑船也开始驶入平户津。大唐和南蛮的珍品年年充斥。因而,京都、堺港等各地商人云集此地,人们称作西都。”
松浦隆信需要王直带来的海外商品,王直需要一个立足之地。所以王直在日本广泛受到欢迎,成为大名、武士的座上客。日本近代史学家评价王直,一语中的:“中国目为不逞之徒,而对日本实乃忠实之盟友。”
在松浦隆信的直接支持下,王直盘踞了日本“五岛”(今日本长崎县五岛市,由九州西海岸外群岛组成,包括福江、久贺、奈留、若松和中通五个小岛),自称“徽王”,日本史料中称之为“五峰船主”,周围三十六岛都归附于他。王直以养子王滶(毛海峰)为心腹,纠集“闽、广、徽、浙无赖亡命潜匿倭国者”为死党,徐海、陈东、叶麻(叶明)等倭寇首领为羽翼,形成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王直要对抛弃他的明朝报复了!
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四月的一天,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赫然发现往日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突然升起无数的桅杆,林列的海船上站满了凶神恶煞般的倭寇。
《明史》载:“(王直)纠岛倭及漳、泉海盗,巨舰百艘,蔽海而来,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这一幕史上最大规模的倭寇来犯,明朝史书称为“壬子之变。”此后数年里,以王直、徐海为首的倭寇集团,对浙江、南直隶、广东、福建和山东等沿海地区甚至内地肆行劫掠,官军连连惨败。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几乎处于一种无处无倭的糜烂状态,整个明朝的半壁江山动摇了。
王直是“巨酋”,是“东南乱本”,是天字第一号倭寇!且来看朝廷悬赏王直人头的榜文:“但有能主设奇谋擒斩王直者,封伯爵,赏万金,授以坐营作府管事。”
明朝的公、侯、伯三种爵位都位列一品,用来封赠外戚或功臣,极为尊崇。爵位怎么获得?比如你是皇帝老丈人,那么恭喜,一个伯爵是坐稳了。或者你有泼天战功,请留神:像戚继光那样的都不够,他戎马一生战功赫赫都没有封爵,得像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那样的功劳,才能封伯爵。
现在简单了,只需干掉一个人,就可以封伯爵,赏万金,授高官——王直的脖子上,长着一颗大明开国以来最值钱的人头。
但干掉王直谈何容易。王直航行于海上的巨舰据说可以“驰马往来”,而他的船队拥有二百余艘之多,“官军莫敢撄其锋”。而且,王直还“募岛夷之骁悍而善战者,蓄于舟中”,身边豢养了一支日本卫队——在海上擒斩王直没有一丝成功的希望,那么,把他诱到岸上呢?
3. 吾何罪!吾何罪!
成也老乡,败也老乡。
徽州人有很强的亲缘和地缘观念,因为长年出外打拼,同族同乡的相互提携十分重要,“在家不靠父母,出门要靠老乡。”王直的成功是靠老乡许栋提携的,他的脑袋是靠老乡胡宗宪断送的。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在见到胡宗宪千里迢迢派来的劝降使者后,王直被总督老乡的宽恕家属和种种许诺打动了。王直不是无条件投降,他提出的投降条件有三点:一、免罪;二、开市通商;三、封官(官职不在乎大小,只要身份的认可)。
王直最乐意的是成为脚踏经商和官府两只船的红顶商人。
王直之所以答应投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的根据地已经不稳了。当时日本九州的强藩岛津贵久崛起,开始平定南九州,已经占领大隅、日向两国的大部分,身为外人,王直在九州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加上连年对抗明朝,兵员和财物的来源日益减少,就连王直占据的五岛,当地日本人也开始不满了,据《明史》记载:“直初诱倭入犯,倭大获利,各岛由此日至。既而多杀伤,有全岛无一归者,死者家怨直。”
徐海、陈东、叶麻相继被擒杀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月初,王直应胡宗宪之邀,带着属下“骁勇之倭”千余人,包括四十多个日本护卫,乘“异样巨舰”来到了舟山群岛的岑港,上岸投降只有一步之遥。
但是一到岑港,王直就觉察到情况有异:明军战船云集,对岑港形成包围之势。他立刻派养子王滶见胡宗宪质问:“我等奉诏而来,却用部队包围我,胡公是不是诓我啊?”胡宗宪再三解释,并让王直的儿子写下血书,让王直老母亲按上手印,叙述胡军门不杀之恩,劝王直早降。
接到血书后,王直苦笑道:“儿何愚也。汝父在,厚汝。父来,阖门死矣。”
王直不是笨蛋。从时人的种种记述来看,这时候的王直疑心重重,他的部下都劝他不要弃船上岸。但是,不上岸就意味着前功尽弃,意味着家人被处死、自己立刻遭围攻、开市通商成泡影,这都是王直无法忍受的。王直对劝阻的部下说了这么一句听天由命的话:“昔汉高谢羽鸿门,当王者不死,纵胡公诱我,其奈我何?”
最后,王直提出要一个“贵官”来做人质,胡宗宪立刻派他的心腹、指挥夏正随王滶前往船中。
无可推托了。王直于11月份带着两个心腹叶宗满、王汝贤离船上岸,惴惴不安的拜见胡宗宪。
此时的胡宗宪对王直却无杀心,有收归己用之意,所以热情的接待了王直,对他大加安慰,并让他去见浙江巡按使王本固。没想到一到杭州,王直即被强硬的禁海派王本固下令逮捕,他大呼冤枉:“吾何罪!吾何罪!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胡宗宪得知后,上疏请求皇帝赦免王直,但政敌随即放风,说胡宗宪私下收受了王直数十万两银子巨贿,胡宗宪为了表自己清白,只得重新上书称王直罪在不赦,请皇帝处分。
王直在狱中写过一封《自明疏》,希望朝廷许他戴罪立功,剿灭海上诸夷,在疏文的最后,他念念不忘希望明政府能够开放海禁,通商互市。朱厚熜在杀、抚之间犹豫了很久,令胡宗宪先把王直“羁养”起来,一养就是两年,嘉靖三十八年,朱厚熜终于下达了死刑诏书:“直背华勾夷,罪逆深重,命就彼枭示。”
王直被斩后,首级被传示海滨——这就是犯禁冒险者的下场。
4. 余音,岑港之战
王直被抓十多天后,王滶终于得到消息,愤怒不已,将人质夏正肢解杀死,一把火烧掉了船只,率众盘踞岑港,声言为王直报仇。
王滶原名毛海峰,父亲毛相是个犯了事被黜退的秀才,后来毛海峰和哥哥毛明下海做通藩走私的勾当。王滶为人有勇力,又擅长使用佛朗机等兵器,因而被王直收为养子,是王直最信赖的人。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初春,舟山群岛四周的海面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官军的战船。胡宗宪调兵遣将,俞大猷、戚继光、卢镗率领各路兵马,开始了对岑港王直残部的围剿。
谁也没有料到,这场最精锐官军对孤守一隅的倭寇残余的剿灭战,整整打了近一年。
岑港位于舟山之西,道路崎岖,地形复杂。王滶事先堵塞了其他岔道,只留下一条小路,率众居高临下,据险死守。
一开始,明军士气高涨,沿着狭窄小路鱼贯而入,不料进到一大半,倭寇突然从后面冒出来,前后夹击,官军大溃,死者过半。接着遭遇风雨交加的天气,山洪暴发,王滶命令手下决堤水淹官兵,双方都死伤惨重。
官军久攻不下,大批新倭又乘春汛接踵而至,新旧倭寇合兵大约有三千之众占据岑港。明军只好分兵进剿,疲于奔命,形成一个围而不攻的态势。
到了七月,见岑港之战还无捷报送来,远在北京的朱厚熜大怒之下,下诏削除了主将俞大猷、戚继光的职级,最后限期一月内攻破岑港,否则所有将领逮捕进京!
胡宗宪不敢怠慢,亲自坐船临海指挥,率数万官军大举进击。王滶固守营寨,顽强阻击。一直打到十一月,俞大猷、戚继光等部付出了惨重代价,才进逼到王滶的大本营,官军纵起大火,倭寇大乱,“官兵蹑踪,砍栅直入,斩首百余。”
王滶率数百残部从官军包围圈里冲出一条路,逃到福建,不过没多久就在海中遭遇飓风翻船身亡。
看上去,岑港之战最终是“大捷”了。但一小股倭寇残余,居然给予官军如此大的杀伤,防守了快一年才告失守。而作为十倍于敌的官军,一个弹丸之地却久攻不下,损兵折将,最后看着贼首王滶扬长而去,这真是莫大的耻辱。
不是倭寇太强,而是官军太弱!官军阵中,有一个将领无比感慨。
浙江参将戚继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岑港之战中,戚继光的部下并不是卫所军,而是三千名新募的绍兴籍士兵。但是,募兵并不是万能的,绍兴籍士兵虚有其表,平时看上去军容齐整,真正打起仗来胆小惜命,让戚继光大为失望。
募兵肯定没错,但是,听指挥、不惜命的好士兵,你们在哪里?
七、戚家军,一个天才的作品
经无数历史课本的熏陶,戚继光在中国家喻户晓,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戚继光这个名字,在多数人心目中更像是一个民族英雄的符号,一个概念化的抗倭名将。
但戚继光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性格集中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优点,既粗豪又细致,既固执又精明,既治军严厉又善待士卒,既是个天才,又是个实干家——他在一张由农民和矿徒组成的白纸上,绘制了一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
1. 戚家最好的财产
戚继光,字元敬,登州(山东蓬莱)人,世袭军官家庭出身。戚家祖籍安徽定远,戚继光的六世祖戚详早年参加农民军,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老部下之一,后来在云南战死。朝廷论功,戚家得到一个“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袭职位。
“卫指挥佥事”是个多大的官职?明朝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有两个:兵部和五军(左右中前后)都督府,相当于国防部。兵部有调兵权,都督府有统兵权,两者互相牵制。中央以外,全国各省有地方军事领导机构,称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嘉靖年间全国共有二十一个都司,相当于地方军区。都司下辖的基层部队是卫所,就是地方卫戍部队。拿戚继光家的职位来说,登州卫隶属于山东都司-左军都督府。
1个卫所一般下辖5个千户所,1个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1个百户所下辖2总旗,1总旗下辖5小旗,一共有5000~6000名士兵。卫所的军事长官称卫指挥使,副手称卫指挥佥事。所以,我们知道了,戚家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是卫一级的军官,品级是正四品。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为人正直,从小就对长子戚继光严加管教,指望儿子日后能光宗耀祖,而戚继光也显露了将门后代的气质,他从小就喜欢玩打仗游戏,常常用泥巴砌成城墙,用瓦砾堆成阵垒,用竹枝做枪,用纸张做旗帜,由自己充当大将,指挥其他小孩作战。《明史》载,戚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