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日本!日本!
11440800000005

第5章 单于折箭(3)

转眼一个月白白浪费,这时,台风到来的前兆已经浮现,《元史》中记载:“见山影浮波,疑暗礁在海口,会青髯见于水上,海水作硫磺气。”日本夏季是暴雨台风的高发期,海水出现难闻的硫磺味,就是暴雨和台风的前兆,但是元军统帅毫无灾难常识,不知事先躲避,任由舰队继续停在鹰岛附近的海面。

闰七月初一夜,台风和暴雨突然降临。据日本《镇西要略》记载:“暴风大扇,洪波滔天,烟飞云不敛,雷雨如暗夜”,巨浪拍打中,元军密密麻麻排在一起的战舰互相撞击,这些船只因为抢建,大多施工草率质量低劣,转眼间舰毁人亡,溺死者不计其数,死尸在海滩堆成了小山。江南军统帅范文虎的旗舰同样遭殃,幸亏他死命抱着一块木板,才被部将张禧救起。

惊魂未定的范文虎决定退军,张禧建议说,士卒虽然死伤大半,但活下来的都是青壮战士,反正已经是无路可退,不如强行登陆死里求生。已经吓破胆的范文虎不肯听从,说:“还师之罪,我辈当之,公不与也。”于是,范大帅一声令下,率领余舰仓皇归去,东路残军同时扬帆西归,船少人多,丢下了散落在海岛上的数万士卒。归途中,一个岛上4000元军士卒哭喊哀求,张禧叹道:“我安忍弃之!”将船上七十匹战马抛入海中,救回这部分士兵。

这样,十四万浩浩荡荡的征日大军,落得个仓皇归国的结局。

范文虎其人,本是南宋殿前都指挥使,襄樊守将吕文德的女婿,先是在救援襄阳战役中畏敌不前,“轻舟先遁”;后在防守城坚粮足的安庆时,元将伯颜来攻,范文虎立刻举城投降,摇身一变,成了元朝的两浙大都督、征东行省右丞。此番两路大军征日,东路军还算打了几场仗,江南军空有十万之众,却在无能统帅的旗下,未见一阵,丧师而还。

战争中,被遗弃士兵的结局都是悲惨无比。元军先期占领的几处海岛上,无船可归的士卒共有三万多人,缺粮少水,完全丧失了斗志。这回轮到日军收拾残局了,日本武士驾驶小船,挨岛搜捕,元军或战死或投降,无一幸免。日军将蒙古人、色目人、高丽人、汉人(指北方汉人)全部屠杀,只留下江南军(原南宋士兵)和部分工匠做奴隶。

弘安之役,元军究竟伤亡多少?

《日本外史》称:“闰月大风雷,虏舰败坏,我等因奋击,鏖虏兵,伏尸蔽海,海可步而行,虏兵十万,脱归者才三人。”

只有三人逃生是夸大其词,很明显忻都、洪茶丘、范文虎等高级将领全都顺利归国,当然他们都被忽必烈罢免了官职。《元史本纪》说是“士卒十丧六七。”高丽《东国通鉴》则说,“元军不返者,无虑十万有几;我军不返者,亦七千余人。”综合来看,十四万征日大军损失了绝大多数是毫无疑问的。

尽管两次征日损兵折将,但性格老而弥坚的忽必烈没有罢休。两年后,他再次调兵遣将,“募兵造舟,欲复征日本。”在百官的极力谏阻下,第三次征日才没有成行。此后,忽必烈忙于征安南(越南),才不得不下诏:“日本未尝相侵,今交趾犯边,宜置日本,专事交趾。”忽必烈1294年去世后,后世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沉湎于恒舞酣歌之中,更加断了征日的念头。

终元之世,元朝廷不曾和桀骜不驯的日本再发生什么往来。

3. 可恨的神风

曾和一个日本留学生聊起蒙古袭日的话题,他却说了让我惊讶的一番话。他说:“这是没必要的战争。北条时宗是个不懂外交的呆子,他要是不杀使者,忽必烈不会进攻日本。”

这个日本青年的开放观点有他的道理,谁也不知道如果当年日本人放下面子,用“来使通好”顺从了忽必烈,后来的战争还会不会发生。有时候,探究历史的趣味就在这里。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小小的岛国如此万众一心,为什么他们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当年,两次战胜了敌人,日本朝野上下无不欣喜若狂,对神灵的祈祷内容已经从“敌国降伏”,改为“感谢神风保佑”,从此,“日本是神国”的观念深入日本人心。不过,神风真有这么神吗?如果日本人在“文永之役”不积极抵抗,“弘安之役”不严加防御,早就被元军长驱直入了,那时,元军深入内陆坐镇京都,博多湾的“神风”再狂暴,与之何干?

后世的日本人其实已经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江户时代的学者、《日本外史》的作者赖山阳写过一首《蒙古来》的汉诗:

“蒙古来,吾不怖。吾怖关东令如山,直前斫贼不许顾。倒吾樯,登虏舰。擒虏将,吾军喊。可恨东风一驱附大涛,不使膻血尽膏日本刀。”——吹沉敌舰的神风是可恨的,没能使我们的日本刀派上用场!

那么,没有神风的保佑,元军能征服日本吗?

我们不妨事后诸葛亮,纸上谈兵一下。

先看元军。兵力上,虽然十四万人,真正战斗力强的只有蒙古人为主体的东路军四万人。江南军十万之众全是南宋的降兵,战斗力很弱,日本方面的记载也有对南人战斗力的轻视(我很怀疑江南军是计划中用以屯田的主力)。将领上,忽必烈指定的总指挥没有随船出征,两路大军的统帅其实是各怀心事,忻都骄悍无谋,范文虎胆小怕死,注定不能同舟共济,从他们会师后逡巡不前的表现,不难看出矛盾重重。粮草武器上,东路军只携带三个月的粮食,原本打算占领九州屯田,但事实上只占领了几个贫瘠的小岛,不可能获得多少补给,最有威力的铁炮、弓箭更是打一发少一发,加上日军已经熟悉了元军的新式武器和战术,战斗起来难度更大。

再看日军。日本的兵力在九州只有四万人,但如果四国、关东的军队全来支援,总兵力肯定不会低于元军的十四万,而石墙防垒的存在,正好弥补了日军对蒙古骑兵、方阵兵集团作战的劣势。战斗力上,日本武士的勇敢不亚于蒙古人的剽悍。斗志方面更不用提,和元军劳师远征侵略他国相比,这场战争对日本人来说,是场要么亡国灭种、要么绝处逢生的生死战,就算元军打到镰仓和京都,相信日本人也不会屈服。

天时地利人和,元军能占几何?就算海上天天风平浪静,继续打下去,元军只有弹尽粮绝无奈退兵一个结局。

还有一个很好的旁证。忽必烈三次征讨安南损兵折将,安南是内陆小国,没有日本这么得天独厚的海洋防御条件,但安南人全民皆兵,凭借顽强的抵抗将元军深陷在游击战和恶劣自然条件下,不得不草草收兵,承认安南的主权。

安南、日本都是既小又贫的弱国,但恰恰是他们,抵抗住了强大的蒙古人。回想同一时代的南宋,国力繁荣,兵多粮广,却君昏将弱,军心涣散,一败再败,终遭亡国之恨,怎能不令人感慨。

日本有一首歌,叫《元寇》,歌词大意是:

“弘安四年夏,元寇纷纷来。四百州协力,十万骑渡海,国难正当头。镰仓好儿男无惧色,奋我武勇力,伸张正义为四海。”

日本人近代的军国主义,残害了太多国家,在饱受侵略的邻国眼里,他们是“日寇”,但是在日本历史几乎唯一的一次“伸张正义”战争中,日本保住了家园,不是靠神风,而是靠歌词中唱到的“镰仓好儿男”。

4. 老僧也为避秦来

“鬼吹黑潮播海翻,雹大于拳密如雨。七千巨船百万兵,老龙怒取归水府。”得知元军进攻日本遭遇暴风倾覆,立志“不食元粟”的南宋移民郑思肖兴高采烈的写了首《元鞑攻日本败北歌》。

已经亡国的南宋子民,在蒙古人的歧视下沦为最下等的“南人”,饱受欺凌和压迫。有骨气的除了像郑思肖一样隐居郊野,还有的索性选择抛弃故土,东渡日本。在他们眼里,那个遥远的东瀛小岛比腥膻的“元鞑”更加有文化上的亲近感。

一个南宋和尚也选择了东渡,很少有人知道,他在蒙古袭日的战争中,充当了日本一个重要的角色。

这位和尚就是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祖元禅师。

祖元禅师,法名祖元,号无学,南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自幼出家,得到临济宗真传。南宋末年兵荒马乱,祖元避乱来到雁荡山能仁寺。元军打到寺院的时候,众僧逃离,只有祖元端坐禅堂。元兵挥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大声威胁,祖元却坦然诵偈:

“乾坤无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

大意是:天地虽大,竟没有一个出家人立锡杖之地。所幸的是,我已悟出人、法皆空的妙理。请你不要咆哮,珍重你手中的三尺剑,因为用刀剑来杀我的头,犹如用闪电的光影来斩春风一般。

这样充满禅机的偈子,想必粗鲁的元兵是不懂的。不过,大概觉得这个老和尚比较奇特,元兵还是放弃了斩他光头的主意。南宋亡后,幕府执权北条时宗派遣两个日本僧人带着聘书到中国,邀请祖元东渡。

1279年,祖元离开了物是人非的中国,东渡日本,出任镰仓建长寺第五代住持。北条时宗和他父亲时赖一样,醉心于禅宗佛学,对来自中国的高僧非常尊敬。北条时宗对祖元执弟子礼,心中但凡有苦恼都会到寺院里求教。

元军第一次袭击日本后,日本举国都在祈祷神佛,见肩负抗敌重任的北条时宗忧心忡忡,祖元明白年轻的当家人需要指点迷津,于是给了三个字真言:“莫烦恼。”

1281年,元军十四万大军第二次渡海征讨日本,北条时宗来到建长寺参见祖元,告知:“生存死亡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祖元问:“将军准备好了吗?”

临济宗以机锋凌厉、棒喝峻烈的禅风闻名于世,北条时宗受师傅熏陶已久,他的回答是大吼一声:“喝!”

祖元赞道:“真是狮子儿,能做狮子吼。”

在精神导师祖元的鼓励下,北条时宗果真如同一头激怒的狮子,率领镰仓武士,打退了元军。而祖元这个身处异乡的中国人,也用自己的方式,向摧毁故国的残暴元军报了仇。

某日,这个老和尚孤独来到本州南边的“徐福祠”里献香,沉吟良久,写下一首传诵古今的诗:

“先生采药未曾回,故国山河几度埃。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也为避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