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韬伟略:汉武帝传
11443100000018

第18章 施展抱负(5)

仔细考量赵信的话,会发现真的是很有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能打败汉朝,多啃些沙子又算什么。于是单于就按照赵信的计策,举家向北迁了。

后来事实也证明,赵信的计策确实是很正确的。汉武帝觉得长线作战,会对自己不利,于是暂时不打算深入下去。而在漠南,派出的作战大军又往往是无功而返,匈奴人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养精蓄锐。

同时,赵信看汉军因为自己的计策无功而返的时候,就又灵活地使用起了游击战。他派出数万人的小股部队,从漠北出发,趁汉军向回撤退、北方边境空虚的时候,突然偷袭一下,等汉军反击的时候,又赶紧往回撤,让汉军疲于奔命。这就好比有人时不时地在你后面打你一下,等你一本正经的时候却又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对于匈奴来说,尽管这样的小规模偷袭能有点收获,但毕竟前面自己也吃过很多败仗,损失非常大,急需好好休整一下;而汉朝这边也遇到了麻烦,所以双方默契地采取了休战政策,于是一年的时间内,汉匈之间呈现出少有的和平景象。

汉朝遇到的麻烦是从一次总结上发现的,那就是这么多年来对匈奴作战,不光死了很多的人马,更重要的是将文景之治时期积攒下的全部家底折腾得所剩无几了。

然而匈奴未灭,需要继续对匈奴作战;而要想继续作战,就必须有钱,但现在国库空空,粮食无存,去哪儿找钱呢?

汉武帝想来想去,最终想到了一个筹钱的方法。

不过这是一个后患无穷,但同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那就是:卖官。汉武帝下诏:凡是有钱的,都可以买官做,罪犯也都可以拿钱赎罪。多钱多赎,少钱少刑。

汉武帝所卖的爵位分十一级,一级称“造士”;二级称“闲舆卫”;三级称“良士”;四级称“元戎士”;五级称“官首”;六级称“秉铎”;七级称“千夫”;八级称“乐卿”;九级称“执戎”;十级称“政戾庶长”;十一级称“军卫”。

按级买卖,每级十七万钱。凡是买到第七级“千夫”的,都可以到基层当官。这样的基层干部在汉朝时候被称为吏,不要小看这个吏,如果表现良好的话,是可以被推荐到中央当郎官的;而郎官,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是很容易就被皇上提拔的。

对于官场的欲望,古时候的人和现代人差不多,所以这个生意做得是风生水起。后来大概算了一下,仅此一项汉武帝就有三十万金进账。但我们说这件事是后患无穷的,因为问题很快就出现了。这样卖官就好比一辆公交车,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买到票上车,时间长了,车上的人一定会多到超载。但你让人家买了票了,又不能赶人家下车,不赶下车,又非常危险,只能任由这么一辆已经严重超载的破车在不爆胎的前提下,继续开下去。

而在这中间,汉武帝还被一点小事儿给绊住了双脚,那就是他那个一心想要谋反的叔叔刘安,最终还是采取行动了。这场造反虽然最终被汉武帝平息了,但却成了他内心的一块疤,日后一旦被人触碰或者想起来,就会隐隐作痛。

河西大战

就在汉武帝休整部队的时候,匈奴经过休整,已经恢力量,于是趁汉武帝收拾淮南王的时候将触手伸到了汉朝的上谷郡内,使数百名汉人惨死在自己的铁蹄之下。汉武帝当时无暇分身,所以只好暂时忍下。

现在,汉武帝已经解了燃眉之急,又将内部的矛盾平息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好好地修理匈奴了,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新的战场——陇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匈奴按照赵信的策略,还一直龟缩在大漠以北,汉武帝只好另谋他法。

河西地区指现在甘肃省境内的大部分地方,因在黄河南北河道的西部而得名。汉武帝时期,河西地区是由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分别领辖。

公元前121年3月,汉武帝决定再次决战匈奴,不光因为前些年匈奴与自己的恩怨,还因为匈奴趁自己解决国内矛盾的时候杀入上谷,欠了自己一笔血债。汉武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定出招了。他就是想让匈奴知道,欠他债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对于这次征战,汉武帝派出去要“账”的人正是三年前大放异彩的霍去病。为了让霍去病成功地要回“账”,汉武帝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并且给了他一万名勇士。这些勇士,全是速度极快的骑兵。而这个年轻的将领,最终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期望。

接到任务的当天,霍去病就带领着自己的手下,在大漠中狂奔起来,那速度就好像是闪电一样,一闪而过。霍去病集中优势兵力,进入匈奴的五个部落犹如进入无人之境,很快就将这五个部落连连攻破,并且避开浑邪、休屠二王的正面防御工事,悄悄地沿着焉支山东疾驰了一千余里来到了皋兰山下。

霍去病为什么要跑这么远呢?因为直觉告诉他,在皋兰山的后面藏着好东西。

果不其然,还真被霍去病发现了自己想找的借“债”的人,尽管不是最大的头领,只是小头目——卢侯、折兰二王。

双方进入了真正的血与火的较量。

对于匈奴人来说,霍去病是比卫青还要讨厌的灾星,本来自己因为惹不起已经躲起来了,没想到躲起来还不行,现在还是被他找到了,真有点“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意味。

霍去病才不管这么多,他心里记得的是当年匈奴铁蹄践踏自己家国的情形,现在见了他们,自然是分外眼红。虽然匈奴的人数比自己多很多,但霍去病并没有畏惧,他在安排自己的将士们奋勇冲杀的同时,自己也没闲着,也是冲杀到了第一线,巧妙地躲开敌人的进攻,长满弓,放箭!霍去病的箭术了得,所以每一箭都箭不虚发。他就像是一只被打了鸡血的狼,带着自己的狼群奋力冲杀着。

所谓擒贼先擒王,这样的道理霍去病当然知道,在战争开始后不久他就开始寻找自己想要的王。很快他就发现这二人正在匈奴兵的强力保护之下。霍去病此次前来就是为了取他们的性命的,才不管他有多少人保护呢。就在这两个人指挥着自己的将兵冲杀的时候,忽地额头中箭,当场毙命。匈奴兵只觉得耳边呼啸,再回头看自己的大王已经命归西天,当时冷汗都下来了,但仗还要继续打下去啊,尽管心中已经胆怯了,好在自己人多。

人多又怎么样?一个霍去病不知道要顶多少匈奴兵,他就是奇迹的缔造者,八百救十万的英雄人物!

最终,霍去病跟自己的将士们杀掉了卢侯王和折兰王两个匈奴王,还俘虏了浑邪王的王子,以及他的相国和都尉文武两套班子成员,斩敌八千九百六十。更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还将匈奴人用来祭天的金人神像抢走了。简直妙哉!

不过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的损失也不小,他带去了一万余人,最终回来的只有三千余人。

胜利的消息传到汉廷的时候,汉武帝笑了,他知道自己没有看错,这个年轻人经得起现实考验的。汉武帝满意地笑了之后,更是大大封赏霍去病,奖励他两千户采邑。

而且,经过这次血与火的对决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了,他成为汉军中一代军人的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时光流转,很快就到了夏天,基于上次的胜利,汉武帝决定派霍去病再帮自己去讨一次债,霍去病欣然领命。

汉武帝让他们兵分两路攻击匈奴,一支由霍去病和公孙敖率领数万骑,从今天甘肃附近的北地郡出发;另外一支由卫尉张骞和郎中令李广率领,从今天的内蒙古宁城县附近的右北平郡出发。出发后,霍去病和公孙敖分道前进,张骞和李广也分道挺进。李广亲率四千兵打前锋,张骞则率一万骑在后。

在这次战争中没有了卫青的身影,但称得上是元光六年情形的翻版,也许汉武帝是希望霍去病能像自己的舅舅一样,建功立业,在军中树立更大的权威。

机遇从来都是和挑战并存的。似乎上天对待飞将军李广太苛刻了,因为这一次他的运气又非常差。前面说了李广只带领四千人打前锋,所以当时的打算就是不让李广和匈奴的主力直接交锋,而是让张骞和匈奴的兵马正面交锋。无奈张骞走得太慢,而李广又走得太快,所以很不幸,李广就遇到了匈奴的主力。当时的情况是匈奴有四万人,而李广只有四千人,相差的倍数是10倍,这一次,李广的命运会怎样呢?

可能换做别人,一定会吓到尿裤子,但这是李广,是赫赫有名的飞将军。然而李广不怕不代表他的骑兵也不怕,所以,要撑下去李广就要先稳住大家的情绪,硬撑着等待张骞的援助,否则只能等着全军覆没。

很快,李广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当时李广的儿子李敢也在随军列中,李广就把自己的儿子叫来,去完成一道课外作业:让他带着几十个兄弟到匈奴军营里跑一圈,再回到自己的军营中,就算是完成了任务。

所谓虎父无犬子,李敢接过父亲的命令,二话没说带着将士们就出去了,没多久就回来了,而人一个也没少。

儿子完成任务后,轮到父亲上场了。李广将军队拉出来,非常自信地对自己的将士们说:“一切匈奴兵都是纸老虎!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团结一致,没有打不赢的仗。”

这样一来,李广的四千将士就吃了一颗定心丸。自己是来要债的,那就是债权人,为什么还要怕欠他债的呢?于是,很快,双方就拉开阵势,战争开始了!

首先发起攻击的是匈奴,那时候匈奴人最爱用的武器就是箭,这也是他们最低成本的进攻方式,于是乎,只见密密麻麻的箭像蝗虫一样飞过来。李广的箭术我们都有所了解,面对匈奴的进攻,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也命令将士们放箭。

不过,这次对李广来说,确实是凶多吉少。因为他们是在茫茫的大漠上与大漠民族进行PK,这里既没有树林,也没有山丘,更没有地洞;匈奴兵的人数又是李广这边的10倍,也就是说十个人只要有一个人射中,那这样射下去,李广也是要完蛋的。果然,这一轮箭放完之后,李广的人数就折损过半,这也就意味着李广已经剩下不到两千人了。如果箭再放下去,那等待李广的极可能是连这剩下的一半都要搭上。必须改变策略!

果然,李广下令停止放箭。这对于他的将士们来说,简直太令人难以接受了。

而李广也没办法,因为他们这边的箭已经快用完了;而张骞这个“蜗牛”还没有到,他们要撑下去的话,就不能把所有的箭都浪费掉。

之后李广下令,所有人搭箭上弓,没有命令,不得放箭。匈奴一看李广停止放箭,他们也就跟着停止了,战场一时出现可怕的宁静。

当士兵们都非常悲观地望着李广的时候,李广却不慌不忙地拉开了大黄。所谓的大黄是一种特制的巨弓,不仅射程远,威力猛,而且一旦被射中,就没救了,堪称古代的高射炮。当然,大黄也不是人人都玩得了的,它需要很强的臂力和高超的射箭技术。不过对于李广,一个能将箭射到石头里的人来说,这只能算是小菜儿了。

现在李广拿出大黄,就是要证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句话的真理性。果然,李广搭箭上弓,连放数箭,箭箭有人毙命。匈奴将士一下子就被李广精湛的箭术惊呆了,这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射箭秀啊!

更有利于李广的是,天正在慢慢地黑下来,匈奴的兵可能是要回家睡觉了,于是纷纷撤兵,李广看着潮水一样退去的匈奴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尽管匈奴人暂时撤下去了,但是明天还是会继续决战,所以他们并不轻松。这时候将士们都已经面无人色,毕竟这是性命攸关的战场,但当他们回头看李广的时候,却发现李广居然笑了。这一下,他们全服了。李广就是要用这样的信心去激励自己的将士,让他们赌到最后一秒。

天很快亮了,这次匈奴换了打法,由原来的射箭变成了现在的挥刀对砍。结果人多势众的匈奴一个回合打下来,李广的人又折损了一半,这时候李广只剩下了不到一千人。

匈奴人看着伤痕累累的李广军,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只见匈奴头儿左贤王将大手一挥:进军!匈奴士兵就像是潮水一般涌了过来,李广的将士正准备接招,就见匈奴人的阵营乱了阵脚——张骞来了!

张骞的部队刚一赶到,左贤王见事不妙,马上带领队伍开溜了。李广他们也就侥幸地摆脱了厄运。

张骞迟到,害得李广差点全军覆没。而这样的情况在另一组人身上居然也神奇般地上演了,他就是我们在前面说不会一顺百顺的公孙敖。霍去病和公孙敖约好了集合的时间,却迟迟不见人来。霍去病没有一直等下去,而是当机立断,独自率军深入敌境;而目标,正是祁连山。

在霍去病身上我们总可以看到李广的身影,两个人确实有相像的地方,那就是敢冒险。但不同的是,霍去病不但敢打,而且能打。他的运气似乎也总是比李广好,他率领的特种部队的战斗力更是比李广的队伍强上很多。

李广还有一点是不能和霍去病相比的,那就是对战争的嗅觉。我们说霍去病生来就是属于战场的,他就像是沙漠中的响尾蛇,具有感应红外线的超强本能;而这种本能,正是别的动物所不具备的。

在霍去病的思维里,真正的大鱼总是藏在大海的深处。现在他将目标锁定祁连山,正是靠自己的战争嗅觉闻出来,那后面藏着他想逮的大鱼。从陇西郡到祁连山,路程不是特别远,但也不近。然而,霍去病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路线。

其实人都有一种习惯,就是不愿意绕远,只要有近路,肯定不会走远路。匈奴人现在就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汉军此次前来,肯定会舍远求近,所以只要将近路拦路设卡,做好警报,那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但事实证明,他们大错特错了。霍去病这次正是舍近求远,绕了一个大弯,从背后偷袭他们了。具体路线是这样的:

西渡黄河,翻越贺兰山,直奔西北,绕过居廷泽,然后折向西南,穿过小月氏部落,将铁网撒在祁连山上。

在匈奴人还在近路上等待霍去病的时候,霍去病已经将利剑插到他们的心脏上来了。再想回头去救,为时已晚,霍去病已经将大鱼捞好,正在悠哉地准备收网。这一次,霍去病收获颇丰:他共斩杀匈奴三万二百人,俘虏匈奴单桓王及相国都尉等二千五百人,其中有五个匈奴王,以及王母、王妻和王子共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六十三人。

到此为止,不到一年的时间,霍去病连赢了两场大战。这两场大战都是以最小的成本,赢得了最大的战争胜利,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因为这样骄人的战绩,汉武帝加封霍去病食邑五千户,而他的部下也像当年卫青的属下一样,全部被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