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韬伟略:汉武帝传
11443100000008

第8章 阴影下的年轻王者(3)

到此为止,卫绾身为跑腿的职业生涯彻底宣告结束。而汉武帝也早已经想好了卫绾的继任人,此人正是外戚窦婴。而汉武帝之所以选窦婴,第一,卫绾是窦太后的人,现在罢免了卫绾,窦太后一定不高兴,而窦婴也是窦太后的人,而且关系更近,搞掉卫绾,填上窦婴,这是安抚她老人家的良计;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窦婴是儒者兼侠客,让他来当丞相,君臣同谋共道,还怕不能将儒家事业做大吗?

高,实在是高啊!

而事实也证明,刘彻挖掉卫绾,贴上窦婴,窦太后果真是一句话都没说。但是如果汉武帝够敏锐,就会发现窦太后不过是暂时的沉默而已。窦太后的心里明镜一样,她现在的沉默只是为了更清楚地看明白,汉武帝究竟要将汉朝搞成什么样。

汉武帝要怎么样,还不就是想将汉朝换上儒家思想这瓶新水,因为只有儒家思想才能实现他的抱负。而这同时也是窦婴的想法,更是汉武帝的舅舅——王家外戚田蚡的想法。

要说窦婴和田蚡两个人还真是挺有意思。当年窦婴混上将军的位置时,田蚡还是后宫里一个小小的郎官。不过,因为俩人都是外戚,所以在一起喝酒倒是挺频繁的。但是,不用想也知道,田蚡扮演的肯定是陪喝的角色。你见过一个将军跟一个郎官平起平坐的吗?更何况那是在时时处处讲究规矩礼仪的汉朝。所以,每次喝酒的时候,田蚡都是以小辈对长辈的方式来给窦婴敬酒或行礼的。

但是现在,风水轮流转,田蚡跟窦婴现在的地位已经相差无几了。

当初田蚡还是小字辈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是一辈子的小字辈。他觉得任何长辈,都是从小字辈做起的。而田蚡之所以这样想,也并不是盲目乐观,他的自信源于对自己的了解,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了解。首先,他的姐姐,也就是那个智商最起码超过150的王美人很招汉景帝的宠爱,这样的宠爱就意味着非常有可能实现麻雀变凤凰的愿望。其次,田蚡本人口才很好,社交很广,溜须拍马更是有一手。而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有市场竞争力的。再次,就是田蚡本身也是儒学的发烧友,跟汉武帝可谓志同道合。

果然之后不久,历史就证明了田蚡的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在王美人的吹捧和不断地夸奖下,田蚡很快就得到了刘启的提拔,混上了太中大夫,秩千石,掌议论。田蚡的身份显贵起来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要装饰自己家的门面,养宾客。这是当时权贵们约定俗成的事儿,当然也是显示自己身份的标志。早在战国的时候,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就都是以养士众多而著称于世的。很快,田蚡的宾客数量迅速增加。

后来,田蚡所养的这些宾客确实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在汉景帝废黜刘荣这个太子的时候,曾经担心天下会有人趁机作乱。在这时候,田蚡的宾客纷纷出来献计,汉景帝就按照这些计策实行了镇抚行动。田蚡献策有功,被提拔为武安侯。

现在,窦婴被提拔为丞相,田蚡也没有原地踏步,他乘势而起,也被提为太尉。事实上,丞相一职才是田蚡最渴望的。卫绾被罢免的时候,他以为这次丞相一职肯定是非自己莫属了。然而关键时刻,他的那些宾客却将他拦住了。

为什么呢?

宾客们给田蚡分析道:论后台,你比窦婴硬;论能力,你不比窦婴差;但论人气,你就不是他的对手了。窦婴素贵,又是人气飙升的时候,天下名士争着抢着归顺,现在并不是扳倒他的最佳时机,建议您还是忍忍吧。

而且,如果皇上要让你当丞相,你一定要谦让给窦婴,因为如果窦婴当了丞相的话,你一定会当上太尉。而太尉和丞相的地位是一样尊贵的,你既不必为国家之事劳心伤神,又能捞得谦虚的美名,这样一来还怕没机会当丞相吗?

田蚡的这群宾客说起来还真是挺有用的,关键时刻给田蚡提了这么个醒。要不然,窦婴身后既有大权在握的窦太后撑腰,又有一群名士围着,如果田蚡真要跟他在丞相一职上争个高低,恐怕又会是一场恶斗,而自己恐怕就是失败的那一方了。

翻然醒悟的田蚡赶紧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已经晋升为皇后的姐姐,让她给自己的外甥吹吹风。最后也就有了这样的结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

现在丞相和太尉都已经换了,那同为“三公”的御史大夫呢?刘彻的回答干脆而果断:当然要换!因为当时的御史大夫不是别人,正是直不疑;而他,则是不折不扣的不思进取的学道之人。

这个直不疑是河南南阳人。初出道时,只是个郎官。在汉初的时候,如果想要当官,办法有三个:一是先当郎官;二是在封国政府或郡政府当基层干部,也就是吏,如果政绩卓越,有可能被推荐到中央;三是给中央的干部做幕僚或“吏”,如果表现同样突出的话,也会被推荐到中央。

这三种办法里面,郎官是最让人向往的,因为郎官是直接侍奉皇帝的,你的表现都在皇上眼里,要是表现良好,很可能就直接产房传喜讯——生了。而其他两种都需要时间的磨炼。

然而,在当时想要当郎官也是颇费周折的。关键的就是要有家底儿,按照通用的法律条例,你必须要交出十万钱,才可以进宫当郎官。而且,不要暗自庆幸,以为交了钱就万事大吉了。汉朝还有规定,要想当郎官,必须自备漂亮的衣服和车马,皇家是不会给你出一分钱的。既然你侍奉的是皇上,总不能打扮得特别寒酸吧,而车马的档次也不能太低档吧,要不多给皇上丢脸啊!所以,如果你没有钱,最好还是打消这个念头。

可能你会说,我们家是商人,有的是钱。但是你不了解吗,在两千年前,商人可能除了钱什么都没有。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不也就是个商人吗,要不是因为遇见李渊,相信他也就只能一辈子挣挣钱、花花钱了。那时候的商人是要地位没地位,要名份没名份。因为那毕竟是个重农轻商的年代,商人基本没有多少机会能走上仕途。

这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商人有钱但是不能从政,而读书人想从政却又没钱。所以能当上郎官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这样,时间长了,就使得郎官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而郎官一少,也使得皇宫的收入锐减,这样下去怎么可以呢?于是汉景帝就想了一个办法来杜绝这种现象,那就是:降低门槛。

虽然降低了门槛,商人还是没什么当官的可能。汉景帝只是将原来的十万钱缩到了四万钱,只要你不是商人,而且品行没有问题,只要交上四万钱,皇宫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着。

这样直不疑能当上郎官的过程也就可以想象了,给皇宫交了四万钱,混上了郎官一职。等吴王刘濞造反的时候,他平反有功,被拜为御史大夫,同时被封为塞侯。而且,直不疑还有一个在当时皇帝眼里值得称道的优点,那就是厚道老实。而且这是有例为证的:

直不疑做郎官的时候,是和很多郎官一起住集体宿舍的。有一次,同宿舍一郎官拿错了另外一个郎官的黄金。结果,丢黄金的郎官怀疑是直不疑偷了。直不疑当时既没有抗议也没有喊冤,而是重新买了一块黄金交给对方,并且道歉说确实是自己拿去用了,很抱歉。

之后不久,错拿黄金的郎官回来了,结果那个怀疑直不疑的郎官才知道自己冤枉直不疑了。

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直不疑为人确实是非常老实厚道的。

如果直不疑放在今天参加选秀活动,所到之处一定会引起众多女粉丝惊声尖叫的,因为直不疑还是个不打折扣的帅哥。然而在古代长得帅有时候也是错,因为长得帅很容易被人污蔑为盗嫂的。遭受此污蔑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人,那就是陈平。

在刘濞造反之前,直不疑每次上朝都会有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口中还念念有词,仔细一听才知道说的是:长得帅不是你的错,出来盗嫂就是你的错了。而所谓的盗嫂,就是和自己的嫂子通奸。

我们总说男人在外面最重要的就是面子,像是直不疑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家这样戳脊梁骨,换作一般人多半会不由分说,先打了出口气再说。但是人家直不疑是脸不红心不跳,心平气和地说:“不好意思,我家无兄。”

家里没有哥哥,哪来的嫂子?没有嫂子,又哪来的盗嫂?

这两件事后,直不疑的名声就传遍了大江南北,而这样的老实厚道其实就是低调做人,这正是老子所积极倡导的理念。深谙黄老思想的文帝刘恒尊崇老子的无为之治,这样一来,直不疑还能不被提拔?

而这恰恰是汉武帝最看不上的地方。于是在汉武帝当政之后,就打发直不疑下岗了,理由就是要为劳改犯被冤枉一事买单。

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

让直不疑下岗之后,刘彻召来窦婴和田蚡,说现在自己手里有两个位置是空岗,一个是御史大夫,一个是郎中令,让他们两个找找合适的人,来接任这两个职务。

窦婴和田蚡在自己的脑袋里面快速过滤了很多张脸,最后定格在两个人身上:赵绾和王臧。这两个人一个是河北人,一个是山东人,更重要的是,两个人都曾拜鲁国儒家大师申公学《诗经》。

很快,两个人就正式走马上任,赵绾被拜为御史大夫,王臧被提为郎中令。

但是官场上的事总是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那些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努力爬上去的人,就算不能善始善终,也多少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卫绾和直不疑就是很好的例子;而那些靠着坐飞机上去的人,虽然爬升得快,但是掉下来得也快,而且往往摔得更疼,赵绾和王臧无疑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样两个几乎没有什么从政经验的人,突然蹿升到国家前几把手位置上,最想做的就是要保住自己得来“不难”的位置。而要想长久拥有这个位置,就要成为皇上面前的红人,让皇上信任自己、看重自己。这就需要在新上任的时候烧好三把火。但不幸的是,赵绾和王臧很遗憾地将自己烧着了。

再说这两个人要烧什么火?原来赵绾是想搞明堂。

所谓搞明堂,就是要专门给天子兴建一座大型建筑。这个建筑不是用来度假,也不是用来搞娱乐活动的,而是用来会见诸侯,进行重要祭祀活动,以显耀天子威风的。

如果说董仲舒的思想给汉武帝一统天下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赵绾要建明堂,就是对董仲舒思想的具体操作了。其实说起来赵绾的这个行动很得汉武帝的喜欢,汉武帝初出茅庐,根基不稳,他很需要一个东西来为自己树立起一个年轻皇帝的威望。而明堂,无疑就是那个及时雨似的东西。

既然已经有了明堂,那就需要有一个主持人。赵绾在这点上也已经替汉武帝想好了,那就是他和王臧的老师兼儒家大师——鲁人申公(当时的人也有叫他申培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