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戴笠:黑色特工之王的覆灭
11447700000006

第6章 打下自己的江山(1)

一手接命令,一手提头颅

在1928年至1931年这段时间,蒋介石的非正式特工组织很多,这些组织各自为资金和权力互相争斗、互相制约,而蒋介石正是以此为手段,对这些秘密组织进行控制。

比如,这期间曾经有一个半正式的小组“密查组”,它的任务是对付共产党员,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分子,其领导者是陈立夫。这个调查组分为三个科,戴笠负责二科,该科的任务是对军方人员进行监视。到了1930年,戴笠已经把“二科”发展为自己的班底,人们称其为“十人团”,其成员都是黄埔的毕业生。

十人团的正式名称是“调查通讯小组”,其工作作风紧张而严厉,经常连续数天废寝忘食地工作,饿了就用开水就着油条下咽。因为戴笠自己就是个精力过人、不辞劳苦的情报人员,他也严厉要求他的下属。

“十人团”的成员,1930年为王天木、唐纵、张炎元、徐戴、笠亮、胡天秋、周伟龙、黄雍、马策及郑锡麟。马策及郑锡麟退出后,唐纵又让刘恢先和裴西度取代了他们。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国民党统治时期有名的大特务。

当戴笠的情报工作越来越出色,蒋介石则有心为他设立一个大型特务机关了。于是,军统的前身——特务处,便呼之欲出了!

1932年1月23日,戴笠接到蒋介石的电报,要他立即赶回南京。1月26日晚上8点钟,蒋介石在中山陵官邸召见戴笠,指令由他主持成立“复兴社特务处”。

蒋介石告诉戴笠,虽然各方面关系一共保举了6个人,但经过反复考虑,只有戴笠比较合适,能够做好这个工作,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戴笠听到蒋介石的这个决定,心中异常兴奋。但他又是绝顶聪明的人,他知道黄埔系中有不少人反对他当特务处长,今天蒋介石下命令,难保明天不会收回,所以他虚情假意地推辞说,自己资历太浅,难以胜任:“报告校长,我不能做这个工作!团体中很多人都是我的老大哥,并且这种事情本身就不容易做好。我想由我做这件工作,必定会有不少人反对。”

蒋介石安慰他说:“这不要紧,一切有我,你不必顾虑,现在就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只要有决心,事情就一定可以做好。”

于是戴笠说道:“报告校长:就黄埔的关系讲,你是校长,我是你的学生。就革命的关系讲,你是领袖,我是你的部下。既然如此,我当然只有绝对服从命令,尽我的能力了。”

蒋介石听到这里,转身走进隔壁的私人办公室。几分钟后,蒋介石重新走进会客室,将一份手令交给戴笠,上面写着:“着戴笠主持成立复兴社特务处。中正。”

戴笠上前数步,双手接过手令,当即表示:“从今天接受命令之日起,我的这个头就拿下了。这就叫一手接受命令,一手提着头颅。”

“此话怎讲?”蒋介石疑惑地问道。

戴笠义无反顾地说:“这是我的决心,我这个工作做得好,我的头一定给敌人杀掉,若做不好,当然要给领袖杀掉。再者,积劳成疾,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岂不外只有这三种情形?”

对戴笠这样的表白,蒋介石非常感动,根据国民党的《年谱》记载:戴笠一番话之后,“蒋公壮之”。

第二天上午,黄埔学生中有人知道由戴笠主持成立特务处,立即表示反对,更有人提出要打倒戴笠。戴笠为此向蒋介石报告,要求辞职,而蒋介石却不予批准。戴笠知道蒋的决心已定,也就放心大胆地干下去。

此时的戴笠,已经经历了10年流浪生活和情报工作的磨练,他投机钻营,冒险进取,又能察言观色,忍辱负重。他已经成为一个特工中的佼佼者。正如蒋介石身边的另一特工头目邓文仪,就曾心悦诚服地对人说:“我对特工到底是外行,太不行了,要做‘希姆莱’只有雨农才够格,我只有甘拜下风。”

戴笠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组织。复兴社成立后,蒋介石把拨给特务处的经费记在复兴社的账下,而复兴社却不能过问数额多少,只是由戴笠自行造具预算,直接报蒋核拨。戴笠有了固定的特工经费,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1932年冬,蒋介石听从德国、意大利军事顾问和复兴社高级干部刘健群的建议,认为要强化军队,首先要加强军队特工力量,使“纳粹”具体化。于是,蒋介石下令,将戴笠系统的特务经费从每月20万元一下子提高到80万元。而另一个著名的特务机关、由陈立夫领导的“中央调查科”,其经费仅为每月30万元。

在人事方面,戴笠则想尽办法,把重要干部都换作自己的亲信。

特务处副处长郑介民,本是蒋介石安插的“监军”。于是,戴笠首先请郑介民介绍些亲友故旧参加,而郑介民不想在戴笠手下做事,推说没有相宜的。郑介民这一放手,正中戴笠的下怀。于是,他就把“十人团”拉过来,作特务处的基本干部。

当时,“十人团”中,除了黄雍去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科任副科长(原黄埔同学会),梁干乔调复兴社训练处抓训练工作,其余的7人唐纵、张炎元、周伟龙、郑锡麟、徐亮等人都被戴笠安插在特务处的重要岗位上。

接着,戴笠又派给郑介民一个赴欧洲考察的任务。郑介民知道,这趟考察等于公费留洋度假,可以学到不少新的东西,回来之后还说不定能换个更好的职位,何乐而不为?他连忙答应了戴笠的指派,在1933年春天,便前往欧洲专心调查、研究德意的特务工作。

于是,特务处就成了戴笠的一统天下了。

扑朔迷离“蓝衣社”

这之后不久,首先从国外传出消息,说中国出现了一个被称为“蓝衣社”的组织,专门干杀人、绑架的勾当。有的国外媒体说:“国民党内最接近蒋介石的部门组成了一个秘密组织,它以蓝衣社著称。”

一时间,“蓝衣社”的名字不胫而走,甚至成为恐怖活动的代名词。

自然,国民党政府从来都不承认“蓝衣社”的存在。然而,“蓝衣社”这个名称却在国内外公众中越传越广。这个“蓝衣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呢?

“蓝衣社”的官方名称是“三民主义力行社”,是由蒋介石的最热诚的支持者们所组成的一个秘密组织,只在国民党内部运作。力行社致力于三个方面的运动:一是“建军运动”,有的说法又称“国民军训运动”,其目的在于对全国的将领们进行监视,并通过开设面向军人的“政治训练班”,使军队“法西斯化”;其二是“建党运动”,目的是驱逐党内异己,强化蒋介石的统治;其三是“建财运动”,即在国内实施土地改革,平分土地,为国有企业集资,向法西斯运动提供物质援助。

社会上对“蓝衣社”这个名称的认同,可能起源于何应钦的秘书刘健群写的一本小册子。他提倡仿照意大利的“黑衫党”成立一个组织,还把关于这个组织的纲领、组织体系,计划等写得颇为详细。其中一条是,该成员一律穿着蓝色服装。

蒋介石没有公开采纳这一建议,但刘健群的小册子却在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三民主义力行社”、“力行社特务处”应运而生,并进行着暗杀和密捕刑侦的活动。于是,“蓝衣社”就成了戴笠领导的“力行社特务处”的别名。

前文说道,戴笠被蒋介石任命为“复兴社特务处”处长。而“三民主义力行社”,正是复兴社内部的一个秘密组织。这种组织的形成,实际上是在效仿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组织,实行“党中有党”、“核心有圈”。

“三民主义力行社”成立于1932年4月1日,而这一天,后来也成为军统的成立纪念日。因为“力行社特务处”,或者说“蓝衣社”,实际上正是军统的前身,其成员也是后来军统的班底。后来,军统成立之后,每年4月1日都要大搞纪念活动。

对外,力行社则以它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的形象出现,所以,“力行社特务处”也被称作“复兴社特务处”。

“力行社”成员均为蒋介石亲自划定的人物,都是忠蒋反共的“少壮派”。在其外围,又成立了两个预备队性质的组织——“革命青年同志会”与“革命军人同志会”,1934年以后又增设了“中国革命同志会”、“忠义救国会”和“中国文化学会”等,由复兴社骨干负责其工作,目的是拉拢青年学生和军人,向他们灌输法西斯主义思想,而后加入复兴社。

“力行社”由蒋介石任社长,他指定了滕杰、贺衷寒等人为常务干事。干事会下设组织、训练、军事、特务四个处。戴笠被指定为中央干事会候补干事兼特务处处长。其领导人滕杰、贺衷寒等人还效仿德国法西斯的训练方法,另成立了一个“骑射会”,以“勤骑勤射强健体魄”为号召,充满了十足的纳粹精神。

“力行社”向其成员灌注这样的思想:“革命团体的一切,都要集中于领袖,党员的精神,党员的信仰要集中,党的权力以及党的责任也要集中。党员的所有一切都要交给党,交给领袖……”它宣扬:“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亦是甘之如饴,无所畏惧。”

据说,“力行社”成立之初,蒋介石指示他的“学生”们读《水浒传》,“因为当梁山的好汉们聚集在忠义堂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情报与行动。”

不过,“力行社”应该说仅仅是一个政治组织,而非特务组织。而戴笠的特务处,因为权力越来越大,而且在社会中越来越活跃,所以人们就把“特务处”做的事情都算在“力行社”、或者“蓝衣社”的头上。

当然,戴笠的崛起,与“力行社”也有极大关系。“力行社”成员要把特务工作当作中心工作,不管在哪里,都要帮助特务处工作,这就为戴笠的特务工作增添了极大的方便和力量。就连特务处的纪律、原则,也几乎全部取之于力行社,如:无条件服从,不论资排辈,不许自由进退,保守“团体”秘密,违者严厉制裁等等。

由此可见,当人们谈起当时中国的特务活动时,无论“复兴社特务处”,还是“力行社特务处”,又或“蓝衣社”,基本上指的是同一批人马。他们正是以戴笠为核心的特务机构,也是一批中国式的法西斯党徒。

特务处的大扩张

蒋介石毅然决定选择戴笠任特务处长,这在许多黄埔学生看来,确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不过,对蒋介石来说,这却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策。

蒋介石用人有个习惯:最最要害的部门,不仅要用亲信、故旧和学生,而且必须用浙江人,而戴笠既是学生、亲信和故旧,也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加上戴笠在黄埔系中资历尚浅,在政治上难以形成一股新的势力,对蒋介石构不成威胁,除了效忠蒋介石外,几乎别无出路。

特务工作在本质上是一个险恶的工作,担任这项工作的人,不但要极为忠诚、驯服、易于驾驭,而且要具备残忍、卑劣、冷酷、冒险、欺诈、下流等品质和手段,也要对特工工作具有非凡的理解和悟性,对领袖人物的心理要善于领会和体念。执行特工任务,还要具有主动性和攻击性等等,这些方面,也只有戴笠最为适合。

蒋介石之所以对戴笠如此支持,首先是因为他对特务工作极为重视。蒋介石青年时曾任军事参谋工作,深知情报工作的重要。在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中,他能既对中共施以沉重打击,又能掌握分寸,不使对方激怒,而最终使自身得益最大,恐怕也与其准确掌握了各方动向有关。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更加复杂,蒋介石自然更加需要特务工作了。

蒋介石对戴笠可以说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从他任命戴笠组建特工系统的那一天起,就给予了戴笠全面的支持。

特务处成立之初,人员既少,设备又无。特务处的重要工作是搜集情报,而情报又是有较强的时间性的,这就需要通讯迅速。但特务处当时又无电台,于是由蒋介石下令,戴笠可用党务调查科和军事委员会的电台。当然,用别人的毕竟有许多不便,常常影响时效不说,因戴笠特务处是极秘密的机构,外界不知,他拍过几次电报后,竟遭到怀疑。后来,还是无线电专家魏大铭加入特务处,发明了小型特工机,给各地基层组织配备,才解决了这一问题。而特工机制成后,蒋介石亲自召见魏大铭,并观看演示,也算勖勉有加了。福建事变时,蒋介石派了许多人协助戴笠的特务处策反十九路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而戴笠,也把特务处内部管理得井井有条。凡需戴笠过目的情报和文件,由秘书签拟后,分轻重缓急,用三种颜色的卷宗夹呈送戴笠:最急的用红色,随收随呈;次要的用绿色,每隔三到四个小时送一次;普通的用白色,每晚汇齐,翌晨送呈。由于戴笠抓得很紧,特务们丝毫不敢懈怠。这里的工作极忙,每天的工作都要在十个小时以上。所有工作人员都住在处内。每周轮流休息半天。在南京有家眷者,一周可回家住一天。

戴笠也想尽一切办法,博取蒋介石的欢心。他知道,蒋介石最推崇勤俭节约。于是,他装修特务处在鸡鹅巷53号的总部时,没有地毯,而是草织垫子。

戴笠和他的亲信们,可以随时见到蒋介石,但是每一次戴笠都会再三小心地打听,只在蒋介石心情好的时候去见他。这样不仅容易让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而且会让蒋介石对特务处的人一直抱有好印象。

和生活上毫不讲究相比,戴笠工作时的干劲更是令人瞠目。他能熬得三天三夜,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他不休息,手下的特务们也就被迫着跟他一起加班,一个个都是怨声载道,只有唐纵一人能够陪着他不眠不休而毫无怨言。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戴笠的特务处逐渐有了起色。首先是人员不断扩充,鸡鹅巷53号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了,不得不另觅办公地点。其次是特务素质和工作水平逐渐提高,在搞绑架、暗杀等方面做了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像沈醉、余乐醒等人的加盟更是给特务处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特务处的工作不断有新的起色,戴笠也就日益得到蒋介石更大的信任和重视。1934年7月,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调查科科长邓文仪被撤职,蒋介石命戴笠接任。七个月后,南昌行营调查科归并特务处。

南昌行营调查科成立于1933年,当时,蒋介石坐镇南昌,指挥剿共军事,就设立了南昌行营调查科,统率各特务组织进行活动。调查科可以说是蒋介石最直接领导的特务组织,其规模超过特务处,科长是蒋介石的亲信、侍从秘书邓文仪。后来,在查处南昌飞机场纵火案事件中,邓文仪对蒋介石隐匿了真相,蒋介石才将邓文仪撤职,改以戴笠兼任,并不久又将调查科正式归并到特务处。

南昌行营调查科的并入,是特务处成立后,戴笠特务生涯中的第一个里程碑。戴笠接收了南昌行营调查科,也就接收了调查科所控制的各公开机构,人员也由原来的六百多人增加到一千七百多人,在全国各省市设立区、站、组。戴笠本人,也因此晋升为上校军衔。

戴笠在回忆早期特务处的发展时,经常夸耀说:掌握浙江警校是他走的第一个红运,接收南昌行营调查科是他走的第二个红运,有了这两个红运,才能有早期特务处的迅速发展壮大。

以往,特务处没有定制,经费开销,捉襟见肘,不能满足特工队伍迅速发展的需要。现在接过邓文仪的摊子,不但原来的经费照领,而且利用调查科的定制,经费大大增加,更有利于特工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