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11449600000006

第6章 孙子兵法(5)

齐桓公死后,就再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和楚国抗衡了,这时的楚国东侵北扩势力渐渐渗入中原,真可谓是咄咄逼人。而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即位后勤于政事,积极发展生产,晋国实力一跃成为了华夏诸侯之首,是中原唯一能与楚国抗衡的国家。而晋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楚的不安。人类就是这样,要么你就绝对的强大,要么你就绝对的懦弱,才都不可能引起争斗。而如果同时存在着两个强者那就只有斗争,这时的楚国就对晋的崛起感到不安了。到了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楚军及陈、蔡、许诸国联合部队去攻打宋国,包围了宋的国都商丘。五年前楚国也攻打围困了商丘并且还挟持了当时的国君宋襄公。过了五年又来攻打宋了。宋成公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晋大夫先轸认为这正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大好机会,力主文公出兵救宋,文公的舅舅也十分赞同。于是文公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制定出战略方案。

晋文公将部队编为上中下三军即三阵(指中军和左翼、右翼三部分相配置的宽正面横向阵形,一般以中军为主力,以两翼相配合)。于前632年1月渡过黄河。根据战略方案,晋军进攻卫国并将其占领,又于当年3月攻克曹都陶丘,俘虏了其国君曹共公。因为曹、卫是楚的附庸国,文公以为楚军必会弃宋而北上救这二国。然而楚不为所动,仍在全力的围攻宋都,宋这时再次向晋告急。

这时晋文公感到进退两难,如果不救宋,就对不住当年逃亡途径中宋襄公对自己的礼遇。(《史记》载重耳在逃亡途中:“过卫,卫文公不礼。”“过曹,曹共公不礼。”“过宋,宋襄公新困兵于楚,伤于泓,闻重耳贤,乃以国礼礼于重耳。”)而且宋敌不过楚而降的话会使晋国失去一个盟友,对晋称霸中原的计划不利。如果这时移兵救宋,则使原定诱楚决不战曹、卫之地的战略意图不能实现,且南下主动攻楚一是违背了自己流亡在楚时对成王的许诺:“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如果真到了不得已而与君王您在战场上相遇,我一定会退后九十里。)二是如果让晋军远离本土,不仅劳师耗财,而对手又是强大的楚国,也不一定会取胜,这可真是让晋文公犯了难。这时他的谋臣又献良策,他主张让宋国贿赂齐、秦两国,由齐、秦出面让楚罢兵,并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于宋,使宋坚定抗楚的决心,楚与曹、卫盟友,看到自己盟国的土地为宋所拥有了,更不会放过宋国,齐、秦再善意的能解楚也不会听的,齐、秦这样一定怨恨楚国不给面子,就会放弃中立而站到晋国这边来,这样晋国的实力就会压倒楚国,楚军就须小心了。

文公大赞这一妙谋,立即实行。楚国果然不听齐、秦的劝解,继续攻打宋之都城。齐、秦恼怒楚国目空一切,于是宣布与晋国结盟抗楚。

楚成王见晋军占了曹、卫二国,深知实力已不同寻常,而现在又和齐、秦两国结盟,形势已明显的对楚国不利,于是就命令楚军退到申地,并撤回了戍守齐国谷邑的申叔军,令尹子玉也被要求撤去围宋的军队,避免与晋军发生正面冲突。他训诫子玉,晋文公德高望重,并非等闲之辈,现在的晋军也不好对付,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但骄傲自负的子玉对其言不以为然,坚持要与晋军决一死战,并派伯芬去向楚王请战,要求增兵。这时的楚王也是优柔寡断,最后他抱着侥幸心理同意了子玉的请求,但他又害怕晋国的强大,怕失败了元气大伤,只派了西广、东宫、若敖之六卒等人的少量兵力北上增援。

子玉得到了支援,更坚定了与晋作战的决心。他派大夫宛春使晋,提出休战的条件:璋让曹、卫复国,楚则撤离宋国。晋大夫子犯认为子玉太无礼,晋应主动南下击楚。晋中军主帅先轸认为不妥,他再次向晋文公献计,这回他要让楚师铩羽而归。

晋文公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前提是曹、卫必须与楚绝交,并扣留宛春以激怒子玉北上挑战。子玉见曹、卫附于晋,而楚使被扣,认为受到了巨大的侮辱,勃然大怒,就下令撤去宋之围兵,移军北上伐晋。文公见子玉中计真是暗暗高兴,怒气冲天的子玉率军逼近曹都陶丘,文公传令晋军“退避三舍”,众将不解,这仗怎么还没打就后退?晋文公说:“楚军锋芒正盛,应暂先避开,这样可以诱敌深入,后发制人,同时也算履行了我当日对楚成王的诺言,没有人会说我身为一国之君,言而无信。”众将深为文公的谋略与气度所折服。

子玉见晋军不战而退,以为文公胆怯,不过徒有虚名,于是下令追逐。楚军中有人感到事有蹊跷,建议慎重行事,持重收兵,伺机再追,子玉斥责他们当断不断会贻误战机,他认为这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之地指日可待。这样楚军一路追晋军到了城濮。

晋军在城濮屯兵,齐、秦两军和刚被解围的宋国之军队赶来会合。而这时楚军是军分三阵,严阵以待。就在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晋军向楚军发起了攻击,晋下军佐次胥臣把驾车马匹罩上虎皮,突然攻向楚右军,这是由陈、蔡军队组织起来的战斗力最差的军队。这支杂合军遭此突袭,又被虎皮所迷惑,顿时溃散。

接着晋军又“示形动敌”,晋上军主将将狐毛在战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佯装退却;晋下军主将栾枝也用战车拖曳树枝使尘土飞扬,造成晋后军也退却的假象以诱楚军出击。求胜心切的子玉不知是计,命楚左翼子西进击。晋中军主帅先轸见楚军上当,便于佐将臻率最精锐的中军迎击楚左军,而狐毛、栾枝也乘机回军侧击楚左翼。楚左军陷入重围,后退又无路,只以接受被歼的命运。子玉见两翼均被消灭,自知无力挽回败局,无奈只好下令中军脱离战场才使得没有全军覆灭。晋文公见楚军败,下令晋军乘胜追击,楚军之残众最后逃到连谷。子玉也自杀以谢罪。晋之霸主地位确立。

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晋公子重耳可以说是先以德威于诸侯。他是晋献公的儿子,从小好养士,当他只有十七岁时身边就有了五个贤能之士,赵衰、狐偃子犯,贾佗、先轸、魏武子。在过去的那个时代,一个人只要身边的人有贤名就一定会被人尊重,而且他是周武王的后人。在他经过多年的流亡之后终于回到晋国,曾经的苦难岁月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宝贵财富,这也是他成为春秋霸主的资本。不出兵前就已谋划好要打一场胜仗,而且不仅是一场胜仗,而是要在这场胜仗中赢得霸主的地位。他的这次出兵救宋可以说是名正言顺,而他那个时代凡事都要有个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正名”,因为同为周室所封诸侯,尤其是宋是武王特意关照的继殷祠的国家,而且当时可以说宋也是一小国,而楚的出兵可以说是师出无名,而宋又是以“仁”为治国之本,这样晋的出兵可以说是为保护周之“仁爱”之遗风而战,这次的出兵是既报当年自己流亡不遇之仇,又赢得仁爱之名,最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了一代霸主。

当时他要想成为霸主,首先就必须让楚低头,而要想打败楚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使他的附庸国先归附于晋。而这时楚又自己送来机会,跑来攻打宋,本来军队袭远就对国家不利,楚可能没想到会有别的国家来敢对付他。而楚之谋士将领更是没有好好的筹划,使自己在战场上处于被动的局面,最后只能落得了个失败的下场。

【名家论战】虎钤经·先谋

用兵之法,先谋为本。是以欲谋行师,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欲谋疏阵,先谋利地;欲谋胜敌,先谋人和;欲谋守据,先谋储蓄;欲谋强兵,先谋正其赏罚;欲谋取远,先谋不失其迩。苟有反是而用兵者,未有不为损利而趋害者也。是故圣王之兵,先务其本,本壮则末亦从而茂矣。苟能知利害之本,谋以御敌,虽有百万之众,可不劳而克矣。

兵势第五

【本篇主旨】

本篇的“势”,着重分析在对敌军实施战略进攻中,如何从实际中运用奇正结合的原则,创造一种出奇制胜的态势。

在两军作战中一个纪律严谨的编制管理是最重要的,这可以说是在实际战斗中决定生死存亡的根本。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指出,用兵打仗无非是正与奇两种态势,这两种态势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随机而变,幻化无穷的,以出奇制胜为上;强调出奇制胜的特点和优点。而在这里可以说又再次强调了用兵之法之诡道的具体实行。强调用兵之法在于所处的形势,而一种宽容的对下的态度也是一种势。一个有魅力的将领会因势而行,兵士出会以死报之,其战将无不胜。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1),分数(2)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3)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4)者,奇正(5)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6)者,虚实(7)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8)。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9)。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10);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

(1)治众如治寡:众、寡,这里指军队人数的多少。意为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与治理人数很少的军队是一样的。

(2)分数:军队的组织编制。杜牧注:“分者,分别也;数者,人数也。言部曲行伍皆分别其人数多少,各任偏裨长伍,训练长降,皆责成之,故我所治者寡也。”

(3)形名:军队的军事号令。形,指目所见者;名,指耳可闻者。

(4)必受敌而无败:必,即使。意为即使遭到敌军的攻击,也不致失败。

(5)奇正:古代兵法中的重要术语,含义颇广。在兵力部署上,正面受敌者为正,机动突击者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攻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采取特殊方法作战为奇等等。

(6)以碫投卵:用坚硬的石头投击鸡蛋。碫,一种坚硬的石头。这里比喻以实击虚。

(7)虚实:古代兵法中的重要术语。指军事力量上的强弱。

(8)以正合,以奇胜:正,这里指的是正兵。奇,奇特。这里指奇兵。本句意为以正兵交战,以奇兵制胜。曹操注:“正者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也。”

(9)死而更生,四时是也:死、生,这里指本季的更替。

(10)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五声,即五音。古时以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世纪末的音阶表示乐音的高低。胜,穷尽。本句意为五音之变化无穷是让人永远听不够的。

五色之变:古以青、赤、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为正色。

五味之变: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变化。

奇正之变:奇正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

如循环之无端:就像顺着圆环旋转一样,无止无休。何延锡注:“奇正生而转相为变,如循历其环,求首尾之莫穷也。”

孰能穷之哉:谁能探索尽奇正的变化莫测呢?

激水之疾:激,湍急。疾,迅猛。意为湍急的流水飞速奔泻。杜佑注:“水性柔弱,石性刚重,至于漂转大石,投之洿下皆由急疾之流,激得其势。”

漂石:漂,使动用法。意为使石漂起。

鸷鸟之疾:鸷鸟,凶猛的飞禽。猛禽迅飞搏击。

毁折;这里指鸷鸟捕杀鸟兽。

节:指好的时机。

纷纷纭纭:这里指旌旗杂乱的情形。

斗乱而不可乱:斗乱,在乱中作战。在混乱的状态中作战却要做到有序不乱。杜佑注:“视之若散,扰之若乱,然其法令素定,度帜分明,各有分数,扰而不乱者也。”

浑浑沌沌:混乱迷蒙不清的样子。

形圆而不可败:阵势部署首尾呼应,能应付各方面的攻击。梅尧臣注:“形无首尾,应无前后,阳旋阴转,欲败而不能败。”

乱生于治:乱,混乱。治,治理。引申为严格有序的管理。本句意为,能够示敌以乱是来源于严格有序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管理。贾林注:“恃治则乱生。”

怯生于勇:怯,怯弱,畏怯。勇,勇敢。这里的意思是说,能够示敌以怯来源于将士们有勇敢顽强的素质。杜牧注:“欲伪为怯形以伺敌人,先须至勇,然后能为伪怯也。”

弱生于强:弱,懦弱。强,强大。本句意为能够示敌以弱,是来源于军队有强大的实力。张预注:“能示敌以羸弱,必己之强也。”

数也:王皙注:“治乱者数之变。数,谓法制。”

势也:态势。

形也:显示,示形。

敌必从之:敌人就会跟着走。

敌必取之:敌人就会来取。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动,调动。卒,这里意为伏兵。本句意为用小利去调动敌人,用伏兵伺机破敌。何延锡注:“敌贪我利,则失行列,利既能动,则以所待之卒击之,无不胜也。”

择人而任势:择,选择,挑选。任势,利用或创造形势。本句意为选择适宜的人才,充分驾驭形势。李筌注:“得势而战,人怯者能勇。故能择其所能任之。夫勇者可战,谨慎者可守,智者可说,无弃物也。”

战人:指挥军队与敌人作战。

木石之性:性质。安,安稳。本句意为有木、石之特性。

安则静,危则动:静,平静、静止。危,危险、陡峭,此处指险峻的地势。本句意为在地势平坦之处则表止,在地势陡峭之地则滚动。梅尧臣注:“木石,重物也,易以势动,难以力移。三军,至众也,可以势战,不可以力使。自然之道也。”

【译文】

孙子说:管理人数众多的军队,能够像管理人数少的军队那样应付自如,这是由于军队的编制和组织合理。指挥大部队作战能够像指挥小部队作战那样得心应手,这是由于旗帜鲜明,号令严肃。能使整个部队受敌而不会慌乱溃败,这是由于善于运用奇正结合的战术,对敌军进攻能够像以石击卵那样一触即溃,这是因正确运用了虚实的策略。

大凡用兵作战,都是以正兵迎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有如天地运行一样,永不止息。也像江河水一样,永不枯竭。终而复始,这是日月运行的规律,死而复生,这是四时更迭的法则。音调不过是宫、商、角、徵、羽五种,但用这五音编的音乐却是无穷尽的,让人听不够。世上的颜色不过只有青、黄、赤、白、黑五种,但用这五色调配成的各种色彩却是看不尽的。滋味不过就酸、甜、苦、辣、咸五种,可用这五味调和而成的各种佳肴却是尝不尽的。战争的态势不过奇正两种,但这奇正的变化却是莫测无穷的。奇与正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就像沿着圆环绕行一样,无始无终,谁又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冲击力之强,足以漂走石头,那是由于水势迅猛造成的;猛禽从高空往下猛烈搏击,以至能捕杀鸟雀,那是由于抓住了时机。所以说,善于作战的人,他们造成的态势总是十分险峻,他们抓住的时机总是非常短促。他们造成的态势就像已经张开的弓弩一样,险恶异常;他们抓住的时机就像正要用手扳动机纽一样,瞬间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