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1世纪的中日关系
11450400000034

第34章 区域合作与中曰关系(4)

(二)对日本的东亚FTA战略的几点分析日本的这套东亚FTA战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后才出台的,体现出日本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基本政策和利益取向。这套FTA战略从客观上看,对推动东亚区域合作是有利的,日本分别与韩国、东盟各国和东盟整体建立FTA,有可能为未来构建“东亚自由贸易区”奠定基础。这些FTA一旦建成,将有力地促进东亚地区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进一步活跃地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但这套战略归根结底是为日本利益服务的,其目的是确保日本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权;另外,它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具体实施时会遇到很大障碍。以下做出阐述:

1.出台FTA战略是为了确保日本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这从其精心选择FTA对象、确定先后顺序及将中国压后考虑等战略设计上清楚地反映出来。由于日本是东亚最强大和发达的经济体,与东亚各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也都保持顺差,在FTA双边谈判中是强势一方,有利于其取得控制权。把中国撇在一边,先与韩国,再与东盟各国和整体建立FTA,这种顺序也是为了有利于形成日本主导的区域合作格局。不过,这种一相情愿的战略难免会碰钉子:(1)东盟坚持日本要与其整体谈判,而不是被日本“各个击破(2)与韩国的FTA谈判因双方分歧较多,无法达成一致而拖至今日,使既定顺序被打乱;中国先于日本和东盟谈判成功FTA,也使日本的“主导权”受到削弱。

2.把中国排除在优先考虑对象之外,是一大失策

现在,全世界都在抢搭中国经济快车,近水楼台的日本反而敬而远之。日本高官明确表示,“近年内没有同中国建立FTA进行谈判的打算”日本将因此而失去从贸易投资自由化中获益的诸多机会,当日本最终作为后来者进入中国市场时,可能付出更大的机会成本。2004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对华投资也在大幅增长,日中经济互补性很强。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FTA,对于日本来说,其效益要远远高于与韩国、东盟的双边FTA。另外,模型计算结果也证实,在东亚地区的FTA诸多方案中,只有中国和日本同时参加的FTA才能给双方带来最理想的经济利益但日本却对中国建立中日双边FTA的表示反应冷淡;在FTA战略中,又将中国放到最后考虑。其原因是:(1)担心建立FTA后,中国商品将大量涌入日本,冲击日本各行各业,特别是农业“有被完全冲垮的危险”。(2)出于日本国内对华政策及区域政治利益的考虑。日本把中国视为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害怕中国抢夺日本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权,所以在与中国建立FTA问题上显得慎而又慎。2005年5月18日,中国副总理吴仪访日时正式向日本建议尽快启动中日双边FTA进程,日本如何回应尚有待观察。但可以预料,其态度不会很积极。

3.FTA战略实施将遇到种种障碍

首先,农产品障碍难以逾越。农产品开放是日本贸易自由化最大的障碍,涉及日本国内的政治问题,很难在双边FTA中取得突破,最终还得在WTO达成协议后才能解决。在日本与新加坡的FTA中,农业问题实际上被基本排除,所以才能签成。而在日本与墨西哥的FTA中,最终采取了对农产品课以低关税而非零关税的办法,这种不彻底的自由化显然影响了FTA的质量;另外,墨西哥主要种植玉米而非水稻,对日本农民最敏感的大米生产不构成威胁,也是一个带特殊性的有利因素。但与韩国和东盟国家的FTA谈判中,农产品便成了一块十分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东盟国家盛产水稻、果蔬、林木和水产品,这正是其优势所在,如泰国是全球出口大米最多的国家,东盟要求日本彻底开放农产品市场,不会接受“墨西哥模式”,至今仍未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相反,中国与东盟的FTA,首先从农产品降税开始,这给了日本更大的压力。

其次,劳务市场的开放正在成为另一个麻烦问题。东盟人口众多,劳务输出是其强项,日本对此十分担心。在与菲律宾的FTA谈判中,菲方护士的准入问题颇令日本头疼;而在日一韩FTA谈判中,韩国的医生、护士进入日本医务市场,也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4.政治上的疑虑难以消除,也将阻碍FTA战略的实施由于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及审定通过右翼教科书等问题,

韩国对日韩政治关系产生疑虑,国内反日情绪高涨。这也是影响日韩FTA谈判的一个因素。特别是2005年春天,日本政府不顾中、韩和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批准出版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在韩国引发了强烈抗议。两国关系受到伤害,也影响了FTA谈判的氛围。

综上所述,日本FTA战略的出台,对东亚区域合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实施中会有很多障碍;而日本急于要当区域合作主导者的心态及对中国的排斥态度,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健康发展会起负面作用。

(三)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战略

1“东亚共同体”的提出

成立“东亚共同体”是东亚区域合作的最终目标。“10+3”框架形成后,由各国专家组成的“东亚展望小组”在2001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把建设“东亚共同体”作为东亚合作的目标。2002年,“东亚展望小组”在向“10+3”领导人会议提出的研究报告中,再次提及“东亚共同体”,强调建立东亚共同体符合东亚各国的利益与愿望,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当年的“10+3”领导人会议原则通过了这一报告。

但是,“东亚共同体”并不是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有人主张它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人则主张还应当包括社会和安全议程。但大多数人认为对“东亚共同体”的内涵不必过早定论。从东亚合作的实际情况看,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还是以发展经济合作为中心任务,以建设东亚自由贸易区为重点;同时,稳妥地开展政治安全对话与合作,逐步发展涵盖各领域的综合性合作机制。这也是中国官方的观点。

2.小泉首相的“东亚共同体”设想

“东亚展望小组”于2001年首次向东亚领导人会议提出“东亚共同体”目标之后,日本迅速做出了反应。2002年1月,小泉纯一郎首相出访东盟五国,发表外交政策讲话,首次提出日本版的“东亚共同体”设想,其要点如下:

第一,将日本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作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基础。日本与东盟要通过密切合作,建立“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共同体”。

为此,日本提出与东盟的“一揽子经济合作计划”。

第二,发挥“10+3”框架作用。小泉表示,日本与中国、韩国之间的合作,将成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巨大推动力。同时,要加强日、中、韩三国与东盟的合作,充分发挥“10+3”框架的作用。

第三,吸收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参加东亚合作,这两个太平洋国家也应当成为东亚共同体的核心成员。

第四,东亚共同体应当是开放的,绝不能成为排他性组织,尤其是不能排斥美国。日本在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同时,要支持日美同盟,要保证美国在东亚地区发挥作用。

第五,东亚共同体不仅是个经济组织,还要开展安全合作,以保证地区稳定。为此,日本要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安全合作。

小泉的这一构想,虽然较粗糙,缺乏具体细节,而且是在中国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建议之后匆忙提出的,但却清楚地反映出日本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基本立场和主张。这些主张至今未改变。从总体看,小泉的这一构想与日本长期实行的以日美同盟为核心的亚洲外交政策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反映出日本新亚洲政策的特点。其中,后三点内容尤其值得中国关注。

首先,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充分照顾到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这一方面反映出,21世纪日本总体外交战略仍需以维护日美同盟为核心,日本的亚洲政策不能损害日美同盟关系;另一方面,日本也要借助美国力量来推进其亚洲政策。

其次,把澳、新拉入东亚合作,可以缓解美国对“东亚共同体”的疑虑。为了平息美国的不满,日本一直在思考一种既能维护对美同盟、又能推动东亚合作的方案,其结果是形成了把“10+3”扩大为“10+5”的主张,通过把美国的盟友澳、新两国拉入东亚合作框架,尽可能消除美国对东亚合作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