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航海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11478700000020

第2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航海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上运输日益趋向于快速化和自动化,相应地航海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1)奥米加导航系统的应用奥米加导航系统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6年开始建台,全球范围内只设了8个发射台,便能供给航海船舶在任何海域、任何时间、任何气象条件下,选择有利的配对台组获取双曲线信号以测定位置。接收机内装有微处理机,可以自动给出测点的经度和纬度。

奥米加系统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覆盖任何地区,甚至一定深度的水下。航行中的船不论在哪个海域和任何时间,只要有一台奥米加接收机,就能可靠定位。但是由于电离层的突然波动,雨滴静电的干扰,天电效应等等,奥米加信号的接收受到干扰,从而影响这一系统定位的准确度。

(2)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地面无线电导航系统,在技术上总会受到这种或那种条件的限制,所以当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后,人们就渴望卫星能给导航系统打开一个新局面。在先后发表的多种卫星导航方法中,惟一被采用的是美国海军宇宙航空学小组研制成的“海军导航卫星系统”。这个系统于1960年在伊斯坦布尔讨论会上第一次公布。1964年卫星进入轨道运行,1967年开放做为民用,至今仍在运行。卫星经过上空时,船舶接收机收到卫星的信号。比较卫星发射的频率和接收的频率。以及卫星的轨道数据,经过机内微处理机的计算,就能在接收机的面板上显示出船舶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海军导航卫星系统的卫星轨道高度只有1000多千米,使得它的覆盖区域受到限制。尽管这个系统有6颗卫星按一定轨道分布在天空运行,中纬度地区每隔90分钟才能获得一次定位的机会。接收机定位的准确度,一般都可在0.15千米的圆内,只有当卫星经过上空时,才出现仰角大于80或小于10的情况。

航行中的船舶利用海军导航卫星系统不能充分满足航海定位要求。之后出现的“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它由18颗同步地球卫星组成,轨道高度在2万千米以上。这样就使得地面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有4颗卫星供连续定位选择。

年,全球定位系统开始进行试验,美国海军和空军联合先送入天空6颗卫星,以后陆续增添到18颗卫星,开放供航海、航空和航天使用。这样,全球定位就将提供一个真正是全球范围的、连续的、全天候的导航系统,它的定位准确度可在10米以内。

卫星导航系统能保证有很高的定位准确度,然而被动式的海军导航卫星系统所提供的准确度对商船并不具有很大意义。由于商船营运性质,对主动式的卫星导航更感兴趣。而接着出现的“海事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就是一种既可导航,又可通信的系统。它的优点在于导航的同时,主管部门可与船舶保持不断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船舶动态,对船舶的运行做更有效的调度。

(3)自动标绘雷达的应用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出现了自动标绘雷达,它是一种对船舶避碰有很大作用的导航设备。在此之前,航海者要对通过雷达观测获得的信息进行标绘作业,量取与会遇船的最近会遇距离以判断与会遇船有无碰撞危险和决定是否应当采取相应的避让操纵。自动标绘雷达问世后,标绘和判断完全可由装置在雷达内的微处理机运算,并在荧光屏上显示。如果有可能发生碰撞危险,装置会自动地以图像和音响发出警报,并进行模拟避让。以确定可采用的最佳避让措施。由于自动标绘雷达对保证航行安全有重要作用,1984年9月1日。国际海事组织规定以后建造的10000总吨以上的船舶,都应装配自动标绘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