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监督制度创新
11586900000030

第30章 公共决策的监督制约(2)

第一,健全决策程序。按照现代决策的要求,决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严格的程序,决策主体只有按照调查研究、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咨询论证、作出决策、实施反馈的要求去做才能够防止决策失误。这些决策环节,具有内在联系关系,简化或者丢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造成决策的失败。第二,健全决策的制约机制。决策主体的决策过程,就是领导者权力运行的过程。领导者权力的行使是否正确,不仅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而且取决于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对“一把手”的制约,一把手在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他负有第一位的领导责任。为了保证一把手能够发扬民主作风,善于集中正确意见,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对一把手进行制约。例如,在决策中实行票决制,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等等。二是对决策程序进行制约。坚持决策前的酝酿、决策中的咨询、决策的执行和反馈,都严格按程序进行。一旦发生违反程序的现象,必须坚决纠正。三是对腐败行为的制约。腐败的领导者在决策中必然违背决策科学化的原则,为了遏制腐败行为,必须加强对权力部门的监督。第三,健全决策咨询机制。现代决策,要求决策者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科技等各方面知识。把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任何决策主体的知识智慧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纷纭复杂的矛盾面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疏漏和失误。这就要求必须依靠借助智囊团,组织各行业的专家和各种专门的决策研究机构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知识优势、专业结构优势、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优势、决策比较的优势,实现决策者智力的延伸,提高决策的水平,优化决策的方案,防止决策的片面性和重大失误。第四,健全决策的监督机制。首先是决策者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领导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二是各决策主体之间相互监督。党委、政府、人大等决策主体,通过行使不同的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决策的侧重点不同。

在决策过程中,要根据权力配置要求。实现权力相互制约,保证决策的科学化。三是加强执政党内部的监督。坚持党内民主,让广大党员参与决策过程,防止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四是要认真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发挥参政党在决策过程中的建言献策的作用。第五,健全决策的责任机制。决策主体特别是各级领导处于决策的核心地位,对决策的制定负有重要责任。必须分清职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才能防止推诿责任,保证决策的正确执行。因此,要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及其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并把评估的结果与对领导者的使用挂起钩来,对决策正确、政绩突出的,要给予奖励,对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损失的要予以处罚,严重者要追究法律和纪律责任。

三、公共决策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技术

现代公共决策的实践,与现代化的决策方法、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分不开的。要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协调论、突变论等科学方法论,为决策提供新的方法论根据。要充分运用电脑等信息时代的工具,实现决策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决策效率。要采用数据统计、模型分析等现代方法,在决策过程中进行宏观的、系统的、定量的分析,进行充分的研究、评估和论证,以防止盲目决策。为此,必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立全国的和地域的信息中心,形成快捷高效的信息运作机制和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系统。推行电子政务,是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推行电子政务,可以为公共决策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电子网络可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跨越时间、地域和部门,为公共决策的制定提供便捷的途径,实现全天候的公共服务。电子政务能够促进政府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以现代的扁平网状组织管理结构取代传统的科层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管理效率。电子政务能够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便利,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现代国家之所以实行代议制民主,是因为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直接民主效率太低。电子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扩大直接民主的范围提供了可能性。电子网络高度发达之时,可能就是大国直接民主普遍实现之日。电子政务能够大幅度降低行政成本,减少浪费现象,有助于建设廉价政府。电子政务能够极大地增加公共决策的透明度,实现政府管理和工作流程的公开透明;网上办公程序可以对决策者进行制约,用电脑管人,有助于防止暗箱操作和舞弊行为。

(第二节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一、实现公共决策民主化是执政党的宗旨决定的

在中国,公共决策体现的公共性,就是人民性。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和政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同资产阶级政党相反,工人阶级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任务的人民的工具。因此,执政党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斗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决策的人民性决定其方式必然是民主的。

对执政党和国家而言,实行民主政治是实现其宗旨和管理目的的根本保证。公共决策的过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也是一种公共决策。民主选举、民主推荐,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开选拔,如近年浙江搞“民推竞选”,选拔领导干部1600多名,这是人民选择自己公仆的方式,就是公共决策民主化。公共决策不实行民主,是很难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笔者对此有深切的感受。人民公社时期,笔者所在的东北平原(有少许缓坡丘陵)曾经让农民大修梯田,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长官决策,农民是很不赞成的。但是,没有人来征求土地的主人——农民的意见。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表示不满,却遭到批斗,被扣上反对农业学大寨的帽子。缓坡地修梯田的结果可想而知,肥沃的土质被破坏了,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实现公共决策民主化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第一,公共决策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就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邓小平讲到:不依靠群众,你就一事无成。党和政府只有紧密地依靠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随时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法宝。如果脱离了群众,我们就丧失了力量和源泉,就会被人民群众抛弃,就必然要失败。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根据群众的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第二,公共决策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创造性,这是古今中外的实践所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很多创造性的工作是人民群众的发明,无论是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还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都是群众首创。决策者必须善于总结概括群众的经验,从而作出指导全局的重大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第三,公共决策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决策主体的执政和管理地位容易产生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必须同官僚主义习气进行坚决的斗争,否则我们就不能够作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的正确决策。第四,公共决策必须建立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调查研究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老一代革命家注重调查研究,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因而作出了正确的决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在调查研究方面要进一步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复杂情况。调查研究要抓住关键。必须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用这条路线统领决策工作。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发展。第五,公共决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根本制度保证。公共决策要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出科学的决策。

三、公共决策必须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

公共决策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能否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决策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邓小平提出,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江泽民提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作好各项工作,都是讲的要以人民群众为本。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不仅要听取群众意见,而且要从根本上体现民意,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反映人民的心声。经历过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人谁都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随之作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人民群众是怎样的欢欣鼓舞。把发展确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群众最拥护。2004年,中央为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将粮食补贴直接发到农民手上,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这一决策就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国家关心弱势群体如艾滋病患者,领导人亲自到医院探望他们。国家免费为他们治疗;积极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处理公共危机如“非典”期间采取隔离等重大措施,都是人民群众满意的决策实践。公共决策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准则,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公共决策很难满足所有群体的利益,必须对公共决策进行科学评估,衡量是否能够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并向人民群众作出交代。

四、公共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基础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实现决策科学化的意义在于降低决策的风险和成本,而决策的民主化则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最可靠和最有效的体制保证,使决策的科学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而且重大决策实现民主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全面推动科学技术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渗透的过程。重大决策实现民主化的目的和过程就其意义而言,都是要按照科学化的原则为重大决策服务,这种服务体现了重大决策本身的内在需求,即重大决策的质量(正确性和可行性的统一)高于一切的要求。

决策民主化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各种决策要素能够畅通、规范、高效、有序地发挥作用;而决策科学化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技术。科学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化”,因为科学化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科学化的程度与民主化的程度直接相关。科学在重大决策中“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主在重大决策中“化”的结果。决策科学化不单是指决策结果,更重要的在于决策过程,因此,决策科学化的关键在于决策过程的科学化。但科学化进程如果仅是少数人的意志和智慧,它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离开民主化,决策科学化不可能达到较高水准。

人们在重大决策过程中同时提出民主化和科学化两个概念,这是决策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就两者关系而言,民主化是实现科学化的途径和制度、精神保证。实现决策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先决条件。

重大决策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最直接的因素是科学因素,但重大决策科学化问题从来都是与民主化问题密切相关的。只有民主才能带来更多的科学因素,只有民主才能使科学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重大决策民主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较之以往更为突出了。当科学成为决策者的理念之后,重大决策的失误仍在所难免。其中一个很难克服的原因是决策者非理性的影响。一定范围内的理性在更大范围来看可能是非理性的、相对的。决策者的理性是有条件的,除了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理智之外,外在的条件对理性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在酝酿重大决策时经常谈到的所谓科学技术的负效应、科学的困惑、科学的反思、科学的挑战等问题,实际上都与决策者非理性的一面密切相关。

重大决策是一种权力,是权力运用的过程。民主化包含对重大决策权力的监督与控制,使之按照科学化的要求行使。民主化出现问题,科学化必然失控。归根到底,重大决策科学化绝非少数决策者所能为之、所能做好。否则的话,重大决策科学化就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了。科学离不开民主,历史上如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

(第三节政治参与的法治化)

如果说本章前两节主要是对决策主体中政府行为的分析和论述,这一节则是对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社会政治过程,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的阐释。这种行为称之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在现代社会,政治参与不仅是公民的宪法权利,也是政治体制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有效的政治参与能使政治体系获得公众的感情支持,促进政治的稳定,而无序的政治参与则可能导致权威的迅速流失,造成政治的不稳定。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变革必然导致公民政治参与要求的增加,这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如果发展中国家在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求不断扩大的同时,不能相应地提高其本身的政治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就有可能带来政治的不稳定。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实行社会经济变革的同时,通过法治化的途径,疏通参与渠道,健全政治参与制度,以有效地吸收和疏导公众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要求。

一、政治参与法治化是民主权利的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