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强国利器
11657000000031

第31章 电子对抗与强国利器(2)

电子对抗侦察是指利用电子侦察设备截收敌方电子设备辐射的信号,经分析、识别,判断,得到敌方电子设备的工作频率、工作方式、信号特征等技术参数以及配置地点和用途等军事情报信息。电子对抗之前的侦察工作是打赢电子对抗的重要基础条件,所获取的各类电子情报是制定电子对抗作战预案和实施计划,研究电子对抗战术战法的技术对策,发展新型电子对抗装备的重要参考依据,又可直接为电子干扰、电子防御、摧毁辐射源以及其他战术行动提供相应的情报保障。当前国外主要电子侦察手段包括电子侦察卫星、电子侦察飞机、地面侦察站、海洋侦察装备、通信侦察装备。国外电子侦察装备的发展趋势包括,扩展电子侦察设备的工作频段,提高侦察设备的测向精度,发展快速机动的小型侦察测向设备,研制新体制下的侦察接收机,综合应用多种体制的侦察设备,发展不同原理且抗干扰能力强的光电侦察设备。换句话讲,缜密的电子侦察工作是获取目标区域各类指挥、控制,甚至是武器试验电磁信息等电子战所需基本特征信息的主要来源。

如警戒接收系统是一种被动雷达探测告警功能的电子对抗侦察设备。它可以在不太宽的频谱范围内搜索信号,并在运载器受到特定的雷达波照射且信号强度超过预定的电平阈值时告警,诸如飞机、舰艇、坦克和车辆等各种运载器都可以携带警戒接收系统。

电子侦察卫星则能实施全球范围内的电子侦察,也可以对特定目标区域实施定点侦察。它具有覆盖面积大、侦察距离远的优点。当卫星飞到敌方照射区时,卫星上的定向探测系统在全频段上收集电磁辐射信号,经预处理后作短期存贮。当卫星转回己方照射区时,卫星上的遥测系统快速地将存贮数据发回地面。通过地面站对信号源分析、判断,提取特征信号,以确定敌方电子设备的详细技术参数。由于卫星飞经每个照射区的时间是准确已知的,根据探测系统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就可以推算出地面电子设备的具体方位。

其次,利用电子对抗破坏敌方作战指挥体系。

电子干扰是电子对抗中的进攻性手段,为削弱或破坏敌方电子设备效能而采取的电子技术措施。这种技术将主动辐射和转发电磁波或声波,制造假回波或吸收电磁波,以达到扰乱或欺骗对方电子设备,使其失效误判或降低工作效能。一般而言,电子干扰按照不同的工作原理分类包括很多类型。如按照有无辐射能量可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按照干扰效果可分为“杂波干扰”和“欺骗干扰”。一般新式电子干扰系统兼有“杂波干扰”和“欺骗干扰”两种工作状态,以造成恶劣的环境和更多的虚假目标。有源干扰有“瞄准式”、“杂波—阻塞式”、“回答式”和“投掷式”,而“投掷式”又包括辐射电磁波和红外线两类。无源干扰包括无源诱饵和干扰物投放器方式。干扰物除箔条外,还包括敷金属气悬体、激光干扰气悬体和空气电离气溶胶等。电子干扰行动主要包括用干扰发射机向敌方雷达发射干扰信号,用高集中能量的干扰信号阻碍敌方接收机的正常接收。

利用电子干扰主动方式就可以破坏敌方的防空雷达、通讯系统、指挥系统等。尤其是无线电通讯是军队作战指挥的主要手段,在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飞机或舰艇编队行动、空降作战、海上登陆作战以及军队作战陷入困境时,无线电通讯将是唯一可行的技术联络手段。通过主动电子干扰、欺骗或摧毁敌人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就可使其联络彻底中断,指挥彻底瘫痪,并扰乱、迷惑和破坏敌方通讯及指挥系统。此外,有效的电子对抗还可以使敌方的武器失控、制导失灵、战斗部自毁或不能准确命中目标。

1969年以色列空军在对埃及空袭时,由于以色列空军采用了有效的电子对抗措施,破坏了埃及军队近四分之三的雷达系统,最终夺取了战场制空权,确保以色列空军对埃及全境各军事基地实现畅通无阻的精确打击。

再次,保卫己方重要军事目标不被破坏和干扰。

一般而言,己方可在机场、桥梁、通讯指挥所等重要目标附近部署雷达干扰设备,干扰敌方轰炸机的轰炸瞄准雷达,可以使其发射的导弹失控。另外,使用伪装器材对重要目标进行电磁伪装,也可以减少被敌人打击摧毁的机会,同时对敌方实施电子侦察与电子干扰,确保获取对空作战的战场优势。此外,还可利用反辐射导弹直接摧毁敌方电磁辐射目标,消灭敌方电子侦察和干扰设备。

在己方电子技术设备遭到敌方电子干扰时,电子侦察设备应迅速测出敌方电子干扰频谱及干扰源的空间位置,以各种手段摧毁敌人的干扰源,最终确保赢得防御作战胜利。在作战时,对己方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须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反侦察、反干扰、反摧毁等防御措施,对于保障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压制敌方防空体系,掩护己方航空兵有效突防。加强电子伪装,积极采取反电子侦察等技术措施,使敌方上当受骗,造成错误行动,以达到隐蔽己方作战行动和企图的目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飞艇空袭英国首都伦敦,英国人则利用飞艇需要无线电导航的特点,使用电子手段将其诱骗到预定地点,然后由等候在那里的战斗机将其击落,从而使德国空袭伦敦的计划破产。

做好电子防御主要是为防止己方电子设备辐射的电磁信号以及战术技术参数被敌方侦察,消除或削弱敌方电子干扰对己方电子设备的有害影响,避免遭受反辐射导弹的破坏而采取的综合措施。这些综合措施主要包括扩展频谱技术、自适应天线技术、双基地雷达体制等。此外,运用反辐射导弹摧毁敌方的辐射源,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主动电子对抗手段。

电子防御战是电子攻防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电子防御战主要使命就是防空和反导两项内容。从实战数据统计,没有装备电子战系统或设备的作战飞机和水面舰艇,被导弹击中的概率为装备有电子战系统的三到四倍,而装备有自卫干扰系统的轰炸机,它的生存率可达七成以上,反之则不超过三成,由此可见电子干扰和电子防御在现代战场上的重要性。

第四,做好电子对抗技术装备的研制工作。

电子对抗装备是实施电子战的物质基础。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实践表明,电子对抗武器装备“一对一”的对抗方式已难以取得明显的作战效果,必须采用诸兵种、多种电子战手段联合实施协同对抗的综合电子战行动,才能达成最佳效能。通过最近几场局部战争分析不难看出,每一次空袭或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取得优势的一方大都是将多兵种、多手段协同的火力打击与电子攻击相辅相成、交替使用,使对抗一方的指挥控制系统、防空系统、供电系统、通讯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并失去控制,而己方以微小的代价获取重大战果。美军近年来在开发分布式电子对抗系统的同时,也开始规划未来电子对抗系统的协调管理,以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当前,电子对抗武器装备要充分运用“一机多能”、“一机多型”、“一机多用”等通用化、模块化、一体化发展思路,这种模式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武器装备效能的重要战略选择。同样,在最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军正是依赖高度一体化的电子对抗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了电子战装备的信息综合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如美军的“F—4G野鼬鼠”电子战飞机,将雷达告警系统、双模干扰吊舱、箔条和闪光弹投放系统、反辐射导弹发射系统与机上的雷达、导航、显示等电子战系统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对敌方雷达告警、识别和精确定位,然后酌情实施电子干扰“软杀伤”或发射反辐射导弹“硬打击”。“F—4G野鼬鼠”电子战飞机的机载电子战装备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战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和小型化”。同样,美军“F—15”重型战斗机的机载“AN/ALQ—135”电子干扰系统以及新研制的“AN/ALQ—165”电子干扰系统,都遵循了新的模块化、一体化设计原则。俄罗斯第一架改进型“伊尔—76”电子侦察和电子干扰战机也成功地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其性能可与美军最先进的电子战飞机“E—8C”相媲美。法国研制成功的“TMV—433”电子战装备,既可用于舰船、潜艇上,又可用于直升机、巡逻机和海岸上,并能够根据作战平台不同,及时调整系统组件。随着数字技术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蓬勃发展,今后的电子对抗系统将集“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于一身,其电子对抗能力也将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军队实施的是“地毯式轰炸”的电子战作战方式,美军“EA—6B”与“EF—111A”和“F—4G”三种电子战机一起组成联合编队,近距离压制伊拉克军队地面防空火力的制导、瞄准系统和通信指挥控制系统,十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此电子战机可谓一战成名。此后,各国竞相研发电子战飞机,中国也先后研发了具备一定电子战能力的“轰电—5”和“轰电—6”,填补了中国电子战实力的空缺。但电子战机的最佳代表或许还要看看美军的“军火库”。

如美军最新的“EA—18G咆哮者”空中电子战飞机就是更高阶段的重要体现。2011年2月,波音公司宣布美国海军已经首次部署了EA—18G“咆哮者”空中电子战飞机。“EA—18G”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实施全频谱空中电子攻击(AEA)能力的飞机平台,同时还带有美国海军作战飞机“F/A—18E/F”第二批“超级大黄蜂”的目标定位和自卫能力。“EA—18G”电子战机由双座“F/A—18F”第二批衍生而来,具有较高的设计稳定性,飞行员既可以在航母甲板上也可以在陆地航空基地驾驶该飞机。“EA—18G”用于替代海军目前的电子战平台,即从1971年服役至今的“EA—6B徘徊者”电子战机。

2012年中期,美军把最新型“EA—18G”电子战飞机派驻日本厚木空军基地,以应对中国近年来大幅提高的夺取制空权的综合能力。“EA—18G”部署在美国驻日本军事基地,就可以有效压制“S—300”等俄制防空系统,扰乱敌方指挥和通讯系统。由于“EA—18G”还是全世界唯一在实兵演习中“击落”“F—22”隐身战机的电子战机,创造了“三代半”战机“击落”“四代机”的新纪录,如能在亚太地区与中国未来隐身战机“一较高低”,也是美军乐见其成的结果。此外,“EA—18G”这个“咆哮者”还安装了“干扰对消系统”,使得它能够在施放干扰的同时,与己方部队进行通信,电磁频谱不重叠覆盖,可有效地实现电磁兼容,而这点恰恰是“徘徊者”所不具备的。

“咆哮者”还装备有“AIM—120”雷达制导导弹,增加了空对空自卫能力。最重要的是,作为部队网络的关键节点,“咆哮者”装备了当今世界最为“坚固”的基于“Link—16”数据链的“JTIDS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时至今日,除了核电磁脉冲武器,连美军自己也没有干扰JTIDS系统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咆哮者”确实有咆哮的资本,而这一先进电子战机在亚太的实际部署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无疑也是最大的挑战,同时也对中国军队打赢电磁战争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美国海军计划在未来4年内配备52架“EA—18G”,此后再接收30架。美国空军和海军陆战队方面也正在考虑发展基于“F—35机型”的电子战飞机。但随着无人机性能的不断提升,无人电子战飞机也将逐渐走上战场,最终可能将承担这项危险但重要的工作。

当然,中国在电子战飞机上也不会一味地等、靠而无所作为,也会不断发展属于自己的先进电子战机。如今中国已经有很多很好的基础电子战机平台,如“歼—10”、“歼—11”、“飞豹”、“运—7”、“运—8”、“翔龙”等,由此开发衍生出来电子战新型号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