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庶女无敌
1171000000172

第172章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她到底是小心谨慎的性子……果然是与她的兄长一般。”

马皇后眼睛也不瞄向桌案,只是说道:“皇上也是有些岁数的人了,这大过年的,也要好生养息才好。要知道天下百姓的指望,可都在您身上呢。您万一累着了,那可是天下百姓的事了,即便妾不心疼,天下百姓也要责怪妾的。”

朱元璋哈哈一笑,说道:“朕就知道,你不将朕拉回去睡觉誓不罢休。也罢,剩下的几道奏章就不看了罢,朕与你一道回去。”

马皇后笑了起来,温声叫道:“羊得草,将奏折收拾好封存好,皇上明日再看。”又吩咐身后的宫女:“将皇上的大氅给皇上披上。”

朱元璋笑道:“你自己穿着如此随意,却不担心冻着了。”

马皇后笑道:“妾也带了披风的。”

朱元璋披上大氅,宫女打着灯,这大明朝最有权力的一对老夫妻,就如寻常的村夫村妇一般,蹒跚的往内宫方向行去。

一边走,马皇后一边与朱元璋唠叨家常:“炽儿与煦儿还有炩儿一群人来拜年,您这爷爷也没空见见。煦儿身子倒是坚实得紧,炽儿却是有些肥胖了,走路都有些喘,这病根儿怎生想办法去掉才好。唉,说起来……都是这蒙古人给闹的,若不是当年燕王妃带着身子跟着燕王风里雨里,炽儿也不至于落下病根……”

朱元璋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皇后是念旧的人。”

马皇后微微叹息:“人老了,能不念旧么。今天在宁妃宫里坐了一会,偏生就想起当初宁妃给做的那些小吃食了,宁妃都说身子好了有闲了就再做给妾吃,妾可兴奋了好一阵呢……”

两人窃窃私语着,渐渐的去了。

羊得草一溜烟的跑上大殿,将奏折一本一本收起来。最上面一本摊开着的,那就是让皇帝陛下砸了一个笔洗的那本?

羊得草扫了一眼。只一眼。

里面一个名字扑进了羊得草的眼帘。弹劾燕王?

将奏折合上,迅速的又扫了一眼。没有看完,甚至还不知道具体大概,冷汗却涔涔冒出来。

颤抖着手将奏折收拾了,捧着去封存的时候,手一颤,又一本掉在地上。又打开了。

这本是皇帝没有批阅过但是马上要批阅的。

羊得草扫了第二眼。

马上知道宁妃为什么要生病,马皇后为什么要亲自来这么一趟了。不过马皇后来了这一趟,皇帝没有直接处理这道奏折,明天再起来看,处置方案应该会不同了。心中不由暗自佩服起郭英来,这……可实在是个厉害角色啊,连马皇后都能搬动。

当然,羊得草弄错了,马皇后不是郭英搬动的。

将东西锁好,心依然怦怦乱跳。

转身回到值房,吩咐跟着自己的小太监小灵子:“小灵子,明天早上宫门开后,你出去跑一趟……”将要紧的事情吩咐了,叹了口气,又说道:“小静子的家你知道不?听说他还有一个瞎眼的老娘。他那好赌的老哥根本不管那个老娘……我这里还有十贯的宝钞,你悄悄拿去,给那个老娘,就说是小静子孝顺她养老的……省着点花,别给老哥剥走了。”

小灵子低声说道:“我方才搜了小静子的床铺,还找到了一百多个铜钱,也一道拿去?”

羊得草说道:“铜钱就先藏着,带出宫门不易。等有机会再带出去罢。”

小灵子答应了。

郭英夫妇也是一夜无眠。一直等到了将近中午,终于收到了一条让他们放心的消息,于是郭英才觉得精气神上来了,吩咐丫鬟们弄一条羊腿,老侯爷中午要用。

老侯爷中午多吃了半碗饭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东跨院,郭铭也松了一口气。

等到了年初五,张家派人送来了一顶小轿。青布帐幔,缀着浅粉色的流苏,虽然恪于制度不能豪奢,但是那全新的轿子制作却也还精致。来到角门外,将郭莲珠接走了。丁氏这回到底扶病出门来了,拉着郭莲珠的手珍珠宝贝儿的哭了一场。郭莲珠的亲生母亲杨姨娘,却是远远的看着,看着丁氏表演,怯生生的不敢近前。郭莲珠给马夫人丁氏郭铭又磕了几个头,这才来到杨姨娘跟前,柔声告诉说道:“孩儿这就出嫁了,请姨娘放心,孩儿一定过得好好的。姨娘也好好的,每日多吃饭,等明儿回门了,孩儿再来看您。孩儿知道,您是太太的贴心人,有太太照顾着,孩儿也放心得很。”

杨姨娘呜咽着说不出话。郭莲珠转身又对丁氏说道:“母亲,当初您还帮孩儿收拾了两年的月钱,原先是说给孩儿出嫁的时候做陪嫁的,可这几天您都病着,事情都由老太太帮忙张罗。老太太事事考虑周到,这钱也用不着,所以孩儿也没有惊动母亲养病。现在既然母亲扶病出来了,女儿就顺口说一句,如果那点小钱还在母亲手中,就请母亲转交给杨姨娘罢。她到底养了我一场,十月怀胎也有些情分,我未曾回报,也略略做点意思罢。”

郭莲珠当着郭铭的面将这些话脆生生说出口,丁氏顿时觉得有些不好看。只是在这场面上,却是发作不得,当下只能说道:“瞧你这孩子,怎么之前不说,这几天一生病,我也将这事给忘记了……你放心,那点月钱,我回头就交给你姨娘,断断少不了你的。”

郭莲珠又对杨姨娘说道:“孩儿嫁过去是妾室,回郭家却是不易,好在是与二姐姐一道的。等二姐姐回公主府的时候,女儿就一道回郭家来看您。二姐姐也时常派人回公主府,那时候孩儿也会顺路让他们捎带一点东西或者讯息,您有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短缺的,也只管派人去公主府,请人转告一声……若是姑爷好相与,那就不用这么麻烦了……你瞧孩儿,都语无伦次了,有母亲主持家务,姨娘您能短缺什么东西呢,瞧孩儿说错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