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服务创新
11735500000005

第5章 主题报告(5)

另外,政府要为农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加大对农田水利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改变我国农产品的补贴环节,逐渐把对消费者的补贴改为对生产者的补贴。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根治流行病与地方病、提供清洁水源、提供计划生育服务、提供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建设乡村自来水网、乡村电网、乡村广播电视网、乡村公共电话网、乡村公共互联网等等。

6.针对我国当前突出的公共卫生体制薄弱的问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为全体人口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是加强公共卫生体制建设的目标,我们要从这个目标出发,改革公共卫生投资体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强化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要以为全体人口提供基本卫生公共服务为目标,不断缩小各地区之间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对差距,实现全体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各级政府要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便达到全国最低标准,使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要改革公共卫生投资机制,将公共卫生开支从高级专科医院转移到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初级社区医院,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效益很大的、能大大改善广大群众健康状况的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基本医疗服务,从而真正逐步改变原来的“重城市、轻乡村,重治疗、轻预防”的卫生投资格局。要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全体劳动者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形成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此外,还要加强公共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工作,按照国务院通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一个适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此文是作者在“首届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

上的发言,发表时有删节)

中国卫生体制改革

王陇德多年来,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方面,在社会公共服务提供和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先进做法,值得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经过非典的洗礼,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卫生发展问题。中国政府认真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公共卫生建设,更加重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发展卫生事业,增进人民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一、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中国政府强调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1.4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8.4%。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0.0502%。

一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中国现有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30多万个,医院床位313万张,卫生医疗技术人员523万人,分别比1980年增加了70.3%、43.5%和48.2%。此外,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9万人。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药品的生产能力和多数品种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要。

一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以及商业医疗保险等多层次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全国的职工医疗保险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目前,享受多种形式医疗保障的人数近2亿人。

一重大疾病防治取得了重要进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在人口死因中的位置,从上世纪中期的第1位下降到目前的第9位,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比上世纪70年代下降了97%,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等重大传染病。虽然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但多年来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2003年我们战胜了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2004年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类的传播。

一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高度重视和关心妇女儿童健康问题,彻底改变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传统生育模式,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目前,孕产妇产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0%,住院分娩率达到7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991年的3.31%下降到2001年的2.14%一卫生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目前中国与52个国家签有卫生合作协议,其中包括许多欧洲国家;与30多个国际组织开展密切的卫生技术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进行全面有效的合作并共同建立了69个合作中心。中国参与了全球人类基因谱的测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积极参与全球控制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战略。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也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中国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目前的28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我们为这些成绩感到自豪。

二、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卫生事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卫生事业发展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健全。当前,世界各国面对生物因素、有毒化学物质以及恐怖活动等潜在威胁,都在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和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新发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都可能酿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需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这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责。2003年初,非典疫情的蔓延,就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健全,重大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不完善,应急救治能力不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薄弱等问题。

第二,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与人民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目前,中国人口将近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医疗卫生资源只占世界的2%;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80%集中在城市,其中的2/3又集中在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服务能力低下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渠道单一,社会资金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不畅;医疗卫生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高水平人才和全科医师;社会医疗保障能力不强,群众个人医药负担沉重。这些矛盾集中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看病难、看病贵。

第三,现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疾病预防控制任务不适应。近30年来,中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并列成为主要病种;艾滋病、非典、人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中国正面临着多重疾病的负担。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疾病流行局面。

第四,卫生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中国的卫生法制还不够完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发展的需要,宏观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强。

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通过改革,增加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扩大医疗卫生资源;引入公平有序竞争机制,提高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加快农村和社区卫生事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间卫生服务差距;不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卫生需求;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中国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设想

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国民健康素质提高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我们相信,实现卫生事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成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为此,我们将确立以下目标并采取有力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责任

政府卫生部门的职能,一是加强宏观调节,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和市场准入,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二是强化市场监管。依法加强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医疗服务秩序,形成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完善社会管理,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公共危机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四是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扩大社会医疗保障范围,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提供保障,创造条件。到2015年,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和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国、纵横贯通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有效应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国家和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能力建设,做好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警与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健全各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同时加强各地卫生应急人员队伍培训和演练,有效实施各种突发事件中的医疗救治,减少人员死亡。依法加强卫生监督,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评价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监管体系,保护群众利益。

3.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

目前重点加强对非典、艾滋病、鼠疫、霍乱、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国家针对这些疾病制定了长期预防策略和对病人的救治、救助政策。中国将继续加强和巩固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和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工作。针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防治艾滋病问题,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并实施“四免费一关怀”政策,即: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对农民和城市贫困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的孤儿实行免费就学;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号召全社会关怀艾滋病患者,反对社会歧视。同时,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动员广大群众自觉抵御艾滋病侵袭。

4.加快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中国政府要求,各级政府财政每年所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中央财政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中西部农村改善卫生条件。中国政府制订规划,采取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办法,为农村每一个乡镇建设一所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卫生院,改善农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条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整治生活环境,预防和减少疾病。各级政府还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组织城市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并对农村卫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5.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城镇医疗机构按照社会功能和服务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分别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在政府统一规划,保证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以直接投资或对现有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等形式发展医疗机构;积极引进境外资金、技术和管理,发展医疗服务。鼓励各类医疗机构深入社区,为群众提供及时方便、价廉质优的服务。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改善保险基金管理。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关注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建立医疗救助制度。

中国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全面、均衡发展的小康社会。中国的卫生事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中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为实现上述目标而努力工作。

英国公共服务的经验和思考

杰夫·摩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英国政府关于公共服务改革的框架,公共价值的观念,以及我们改革议程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对于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关系的理解,最后介绍我们改革的成果和将要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