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服务创新
11735500000051

第51章 公共服务机制(22)

第二,以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为主,稳步向新公共行政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政府管理也经历了传统行政理论——发展行政理论——新公共行政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四个阶段,而且每一阶段的理论均适应那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有的学者从现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刻度和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应历史刻度相比较,进行分析,提出现代中国更适用于“发展行政理论”是有一定科学的历史依据的。据此,能否做这样的假设:中国欠发达地区更适用于“传统行政理论”,以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为主,稳步向新公共行政发展。传统公共行政、发展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与公共服务四者是有区别的,在内容上是首尾贯通,相互包容,任何人也无法将其截然分开。因此,以传统行政管理为主,并不会排斥公共服务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第三,以行政成本核算为基点,形成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政府推行公共服务的归宿点之一是提高行政效能与节约行政成本。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成本、磨擦成本、沟通成本”均高于发达地区,支付成本所取得的社会效果又不易衡量(例如:衡量磨擦成本和沟通成本所取得的绩效的“量化指标”),而欠发达地区又普遍面临行政经费不足。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应建立两个体系:一是行政成本核算体系。引进公共服务理论中的量化技术,对欠发达地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进行成本核算,消除只顾社会效果不计行政成本的行政现象。二是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的重点是“客观、公正”。要实现客观、公正应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总之,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应以行政成本核算为基点,做出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推动公共服务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第四,以公共财政管理为核心,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在现代“民主思潮”与行政改革浪潮冲刷之下,出现了一种现象,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公共需求量越大。在中国欠发达地区也有这种现象。为了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共有592个,欠发达地区共有485个(不包括西藏,西藏有71个县),占全国的82%。也就是说欠发达地区有485个县不能依靠自己的财力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国家财政支持。欠发达地区如何才能增加财政收入?科学的管理,合理安排、使用行政经费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绝不能因财力不足不能将社会公共需要适时转化为政策与管理制度,而影响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

第五,以深化行政改革为基础,生成公共服务的行政生态环境。中国欠发达地区应按照全国行政改革的整体规划与要求,积极推进其行政改革。中国持续不断的行政改革,内容广泛、计划周密、步骤稳妥、效果显著021世纪中国政府的行政改革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通过行政改革正确定位“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应以深化全国的行政改革为基础,生成欠发达地区实行公共服务的行政生态环境。

三、中国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的行政制度的共性日益增多,管理方式相互借鉴。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行政改革中,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经过“二度结合与开发”,将会逐步赶上国内发达地区,最终与世界接轨。

第一,中国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生成的基础因素分析。依据美国管理学家利格斯公共生态学原理,任何一个管理制度的形成均是特定行政环境孕育的结果。中国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制度,也受中国欠发达地区特定行政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要分析中国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发展趋势,必须分析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生成的环境因素:其一,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生成的地缘因素。

一是欠发达地区50%为边境地区,建有通商口岸,随着人流、物流的流通,不同的管理理念也直接涌入欠发达地区。不同管理理念与思想相互激荡,形成新的理念。二是欠发达地区拥有占全国总量90%的矿产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二,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生成的经济因素。一是欠发达地区经过50年的发展,已奠定了发展基础。二是中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已到了“两个大局”转变期。国家将对欠发达地区有更多的投入。三是西部省区占欠发达省区数的70%。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开始实施。其三,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生成的政治因素。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是共同富裕。既然是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让欠发达地区长期落后下去。二是欠发达地区多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多民族地区。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其四,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生成的社会心理因素。一是多民族的文化资源,形成融合开放的心理素质,比较容易接受新的管理理念。二是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是汉族欠发达地区均有强烈的区域强盛意识。这是一个巨大的无形发展力量之源。

第二,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分析。公共服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这个变革以“民主政治”为底蕴、科学技术为先导、社会管理为内容、经济实力为基础。中国政府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省、山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已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任务。公共服务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可以说在中国已启动,其进程也必然会受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分析公共服务在欠发达地区的进程应注意:其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干线的进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内容与改变方式,公共服务亦是如此。其二,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进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制约公共服务的进程。公共服务的民主与效率的管理方式本身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组成部分。其三,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进程。经济实力的增长速度决定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推进速度。经济学家已测出中国欠发达地区将在2050年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政府管理也可望在同期与世界接轨。

第三,中国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实践与理论应用需注意的问题。尚处初始期的中国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严重影响着公共服务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其一,急功近利。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持久、广泛、深入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可制定阶段性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但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急功近利。其二,形式主义。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是为了提高行政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使人自身得到充分发展。绝不能为建立服务型政府而建立服务型政府,大搞形式主义。其三,盲目仿效。当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有一定进展,取得一定经验时,其他地区便蜂拥而至,参观、考察,盲目仿效。其四,理论脱离实际。崇尚坐而论道,忽视实际应用。欧文·休斯在接受《中国行政管理》特约记者采访时,曾直言不讳地说道,我发现,中国的学者和学生都非常擅长理论争论和讨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也非常透彻。然而,却忽视实际应用。在欧洲有一句可为借鉴的政治名言:一个人总可以评价出一个制度或理论的科学性与缺陷,但总不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应适用于哪一种制度或理论。

总之,制度、理论与国情、区情相适应是中国欠发达地区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科学基础与活的灵魂。

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汪向东一、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趋势

这次行政大变革是围绕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关系展开的,其中心是变政治政府为服务政府,变权力政府为责任政府。公共服务在政府收缩和第三部门作用下,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趋势表现在公共性向社会性转变,自利性向公益性市场型转变,由集权型向分权型转变,还权于社会;公共产品由垄断向竞争,管理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由全能政府向市场型、民治型、服务型政府转化,由向上负责向对下负责转变,由远离社会向接近社会转变,由同社会对立向同社会融合、和谐转变……当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之间由对立关系走向合作互动互补关系,使政府服务越来越充分表现出公开性、公正性、透明性、自治性、公民参与性、非政府组织化、非国有化。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权力分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