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古国印象(刘兴诗讲地球曾经的印记)
11764300000021

第21章 战火中的波斯王国

公元前一千年中期兴起的波斯帝国,第一次在较大的范围上打破了人类历史的闭塞性,开辟了当时文明世界——亚非欧三洲大交往的时代,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虽然在公元前四世纪后期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灭亡了,但是,它在世界历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波斯帝国是第一个世界帝国。公元前六世纪前期,戴着头巾的波斯人还是默默无闻地处于氏族社会的末期阶段,在米底人的统治与奴役之下。

公元前550年,帝国文明阶段由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秦汉帝国、罗马帝国、唐宋帝国、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演绎。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兴起。波斯帝国让美索不达米亚的太阳陨落,让尼罗河畔的金字塔隐退。

波斯这一名字源自其国家中一个叫帕斯的地区,它是伊朗在欧洲的旧称译音,位于西南亚地区。历史上这一地区曾建立过多个帝国,全盛时期领土相当广,东至巴基斯坦,西北至土耳其、欧洲的马其顿、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希腊人从公元前600年就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直到1935年,欧洲人也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但是波斯人却从萨珊王朝开始便将自己国家命名为“伊朗”,即“雅利安人的家园”的意思。

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正式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但尽管如此,“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一部分人使用。在中文里以1935年为界线,“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事物,而“伊朗”则被用于现代政治、经济等事物。

波斯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众多古代文明中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之一。公元三世纪,这一文明开始兴盛起来,并以波斯帝国的名号开始出现于历史舞台,这一称号一直持续到公元十七世纪。在波斯帝国之前的几个世纪,这一地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而被发源于地中海地区的势力所统治着。波斯帝国的建立恢复了属于本民族的自由与荣耀,并发展成为一个横跨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的帝国。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经属于当年古波斯帝国的版图。慢慢强大起来的波斯野心也越来越大,它不再满足于原有的版图,与强大的罗马帝国开始了夺取叙利亚、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整个阿拉伯半岛的控制权的战争,战争一开始便是数年,波斯的实力不断被削弱。直到公元364年,罗马人才和波斯人签订了一份和平条约。

下面,我们来看看波斯帝国走向独立的曲折历史。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的开创者居鲁士消灭了米底王国,建立了阿黑门尼德王朝,定都苏撒。它就成为了波斯帝国的发端。居鲁士于公元前529年在作战时身亡,其子冈比西斯继承了他的王位。即位后的冈比西斯为了加强王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大大引起了贵族们的嫉恨。于是,随之而来的一场政变,夺走了冈比西斯的生命。冈比西斯死后,其弟巴尔迪亚夺取王位,并继承先兄未竟之业,继续走上加强王权之路。此后,以大流士一世为首的阴谋集团终于发动政变,弑君篡位,巴尔迪亚与其兄一样,在悲惨中丧生。

大流士一世当上皇帝后,开始了加强中央集权,树立权威之路。中央集权的加强首先表现在形式上。自称为众王之王的大流士,大大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另外他以华丽的朝服企图显示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上朝时,不仅头戴闪闪发光的金皇冠、身穿绛红色的长袍、腰系金丝腰带、手握黄金“权杖”,另外,端坐在金阶之上的他,身后还站立着大群高擎羽扇和大伞的随从和侍卫。

波斯帝国规定大臣要跪在地上朝见,为了避免大臣的呼吸亵渎皇帝,在皇帝和大臣之间还要用帷幕隔开。为了维护自身安全,他建立了一支人数永远不变的“不死队”,多达1.2万人。另外,为了加强其中央集权,防止叛乱,全国分成了许多军区,军区长官只对他一个人负责,没有他的命令,其他任何人都无权调动这些军队。实行军政分治的波斯,行政上一改当地贵族担任行省总督的旧制,任用波斯贵族,这些波斯贵族直属国王。另外,他还下令修筑了一条“皇道”,是全长两千多公里的驿道。

在皇道当时的政权机构沿途设有100多个驿站,驿站的信差用接力的方法运送物资,十分快捷。而根据有关资料,此举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为了及时把大流士爱吃的爱琴海产的鲜鱼送到王宫,希腊人羡慕地说:“波斯王住在巴比伦,爱琴海鲜鱼进宫廷。”另外,为了军事目的,大流士还下令挖了一条运河,打通了尼罗河和红海,这就是著名的苏伊士运河的前身。驿站、运河的修筑,从客观上促进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经历多次战争平静后的波斯,在人类文化史上也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其中,特浓厚的那一划便是其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创造出的“楔形文字”。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打败了波斯,从此古波斯从历史上消失了。直到公元16世纪,新的曙光出现了。此时的伊朗人终于收复了自己的领土,与1300年前的古波斯人一样。随着波斯帝国的消灭,古波斯文明也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它所创造的楔形文字也早已成了一种“死文字”,没有人再忆起。直到一个远离城市的喧嚣、忘记了过去、也被人们所遗忘的角落的发现,使人们找回了这种失落文明的古文字。这个被忘却的角落位于波斯高原西部、伊朗与伊拉克边界旁的伊朗境内的一座名叫克尔曼沙的商业城市城东2公里-3公里处,这是一个名叫贝希斯敦的小乡村,它在这个偏僻的小角落一躺便是两千多年。直到一个名叫罗林森的英国人的到来,从此,这个毫不起眼的名字不仅走出了克尔曼沙这座城市,而且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

1835年,奉命前往伊朗的英军少校罗林森,出任库尔迪斯坦省总督的军事顾问。到任后不久,他就风闻这附近有一尊石刻。这位业余考古爱好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往人们所说的方向去寻找,果然在贝希斯敦村附近发现了一尊大型摩崖石刻。石刻本身高约8米,宽约5米,上半部是一个浮雕,下半部是用古波斯语、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三种楔形文字写成的铭文。这种文字是西亚的古老文字,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楔形文字是用木棒或者芦苇当作笔,在黏土制作的泥板上书写,然后将其置于太阳底下晒干或者用火烘干后,被当作“书”一样保存起来。如果是信件,则在泥板文书外涂上一层粉,再装进也是用泥制成的“信封”内传送。由于这种文字笔画呈楔形,考古学家称其为“楔形文字”。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现古波斯的楔形文字随着公元前330年波斯国的灭亡,逐渐变成了一种无人通晓的死文字,而另两种楔形文字也早已失传。因此,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石刻中文字的真实含义。在巨大困难面前,罗林森没有屈服,他决定解开这个谜。于是,他不畏艰险,爬上悬崖峭壁,拓下一片片铭文,之后便是艰苦地释译工作。也许是罗林森的毅力与恒心感动了上天,又也许是楔形文字命不该绝。经过12年的钻研,罗林森终于在1845年成功地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而剩余两种文字所述内容估计与波斯文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