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外国名人快读
11775900000033

第33章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

名人档案

全名 西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国别 奥地利

生卒年 1856—1939

出生地 奥地利(今捷克斯洛伐克弗赖贝格镇)

仰慕 夏尔科

爱好 文学

成就贡献

弗洛伊德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将其作为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在1896年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术语。他终其一生以毅力完成人类思考、感觉梦想等模式,发掘失常的周期性和引发的机制,进行了一些是非意识性和感觉的研究,专注于内心世界的究竟,建立关于心灵世界的通论。

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所有人都有一种无意识(本我)。它潜在的性、侵略冲动和抵抗这种冲动的力量,不断地在争夺着统治权,而且是人们自身可能不知道的——已使许多人觉得是一种浪漫的,科学上不能被证明的观念。他的论点——人类易受影响的所有神经疾病几乎总是性失调造成的,性欲不是从青春期开始而是从婴儿期就有的——戏剧性地阐释了俄狄浦斯情结(在希腊神话中,此人无意中杀害了他的父亲,且娶母亲为妻,是一种恋母情结),认为小男孩爱他的母亲而恨他的父亲就因于此。

弗洛伊德在专业上成名的书是《梦的解析》(1900年),一部不可界定的杰作——部分是梦的解释,部分是自传,部分是心灵的理论,部分是当时维也纳的历史。该书揭示了精神经历和存在,像物理的存在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精神过程不只是偶然事件;梦都有其“底”。

后来,弗洛伊德在1905年出版了《性吸引理论之论》作为其精神分析框架的第二支柱,发展精神分析法,把他的人性描述逐步扩展到整个文化范畴。晚期著名作品《文明和它的不满》,认为人类是一种不可满足的动物,社会的存在主要是牢牢压住性欲和敌对欲,而文明是一种期望和压抑的折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人类行为有革命性的探索,但他的理论和成果在人们膜拜和揶揄之中,现在仍反复未定——在艺术与科学之间,在心灵与肉体之间。

生活故事

弗洛伊德的父母是犹太人。在他童年时,家乡掀起了反犹狂潮,父亲雅可布只得在1869年6月率领全家出逃,迁往汉堡。后汉堡也发生反犹浪潮,全家又搬到莱比锡,待反犹骚乱平息,回到家乡,家业被毁,生意尽失。弗洛伊德一家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

弗洛伊德26岁大学毕业时,遇到一位秀美的犹太姑娘,叫玛丽·伯奈斯,比他小5岁。玛丽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人世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两人结识不久,坠入爱河,于1886年4月结为伉俪。有了支撑事业大厦的温暖家庭,弗洛伊德进一步在科学创造的大道上大步前进。

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一群暴徒占领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出版社,抄了弗洛伊德的家,他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干预下,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纳粹分子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同意让弗洛伊德出境,但在取得出国护照前,必须在一个证明文件上签字以表示作为一个学者得到了盖世太保的“礼遇与体贴”,并说明“没有任何可抱怨的理由”。弗洛伊德立刻明白了他们的险恶用心,机智地补上一句:“我将热心地向任何一个人介绍盖世太保。”

传世名言

自然与艺术的一切魅力,外部世界给我们感官所带来的赏心悦目的美真会化为乌有吗?芽不,不可能。相信一切魅力会消失殆尽,这或许太无意义、亵渎神明。

生活的幸福首要的是去追求美的愉快,无论美是被我们感觉所发现,或是被我们的判断所发现。人的优秀外表和动作,自然对象的美、风景的美、艺术的美,甚至科学的美,无不都是如此。作为生活的一种目的,审美态度虽然很少能防范痛苦的威胁,但却能做出大量的补偿。

生平大事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弗赖贝格镇。

1881年,获医学学位。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

1910年,建立国际精神分析协会。

1938年,从维也纳移居伦敦。

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