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1895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18年4月和毛泽东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20年初抵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回国。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党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1922年5月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1922年至1925年长期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并先后发表大量文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924年3月当选为中共北京区委委员。1925年5月参与组织和领导了五卅运动。
10月受党中央委托,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届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会后作为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留驻苏联,1927年4月回国。1928年底,作为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赴莫斯科。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曾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代理中央秘书长。1931年初从莫斯科回到上海,不久奉命去香港指导中共广东省委的工作,同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捕,随即被引渡到广州。8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家世
辛亥革命以后,当时在湖南省会长沙有两个为进步学生极力推崇的年轻人,他们是毛泽东和蔡和森。大家传颂着他们许多动人的故事,热烈拥戴他们为学生的领袖。
蔡和森,原号和仙,名泽鹰,字润寰,祖籍在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县)。蔡家世代以经营"永丰辣酱"出名。祖父蔡寿菘,早年考过秀才未中,曾在曾国藩的湘军中任职,后被遣散回家,仍以经营"永丰辣酱"为业,生活颇为富裕。父亲蔡蓉峰承业后,因不善经营,家业不断衰落。
1890年,他把铺面租给别人,自己带着妻子前往上海,在江南制造总局谋得了一个小职位。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就出生在这里。
蔡和森的母亲葛兰英,后改名葛健豪。她出身名门,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对蔡和森的一生影响很大。葛健豪生有三男三女,蔡和森是她第五个孩子,第六个是蔡畅。
1899年,蔡和森四岁时,随母亲从上海回到了湖南老家。不久,父亲也离职返乡,全家定居在永丰。因父亲不事生产,生活日益艰难。蔡和森十三岁时,便被送到永丰他堂兄开的"蔡广祥"
店当学徒。进店以后,堂兄对他并无照顾,店里的重活都叫他干。蔡和森从小患有哮喘病,体质很弱。他每天早晚开铺关店,举不动沉重的铺板,东倒西歪,有时摔倒在地,常常遭到店主的呵斥怒骂。当学徒还要替老板娘干家务活,有时因疲劳过度,稍一打盹,便遭鞭打。这种苦难的学徒生涯,使蔡和森在内心里产生了对旧社会的憎恨,埋下了强烈的反抗种子。三年学徒期一满,他不愿再呆下去,打起铺盖卷,便离开了"蔡广祥"店。
求学
蔡和森为了探求真正的生活道路,在学徒期间,他就偷着自学了一些文化基础知识。离开"蔡广祥"店后,他迫切要求上学,认为只有读书才能不受人欺压。可是,家庭经济困难,供不起他的学费。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变卖了一些家产,已经十六岁的蔡和森才进了永丰国民初等小学读书。有的同学看他年龄大,便讥笑他为"太学生",但他毫不介意,一笑了之。由于他学习用功刻苦,一个学期后就跳级考入了双峰高等小学。
进入高等小学后,他读书更加勤奋,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他除了学好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外,还很注意学习时事和政治,关心国家大事。他的求学不只是追求书本知识,而是根据书本上所阐述的"道理",联系自己所接触的社会生活,去思考和认识问题。他把国家的兴亡、人民的疾苦时刻记在心里。他的写作也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他从少年时代养成的这种勤阅读、勤思考、勤写作的习惯,为他以后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以及撰写有关革命斗争的大量著述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蔡和森开始懂得只有革命才有出路,为革命追求真理的欲望也随之迫切了。1913年初,他在高等小学读过一年书后,就离开家乡,进省城长沙考入了湖南铁路专门学校。这年秋天,改名蔡林彬,转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他与毛泽东相识,结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在进步老师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的引导下,他们以极浓厚的兴趣钻研文学、哲学、历史;同时又深切关注着社会问题,思考着如何挽救危难的中国。
1915年夏天,蔡和森已在省立一师求学两年,他感到一师的课程太杂、太浅,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便于同年秋离开一师,转入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专修科文艺部乙班。蔡和森来到高等师范后,读书用功之勤、精力之专,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除认真钻研学校规定的功课外,还经常到图书馆博览群书。1917年6月,蔡和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他为了继续同在省城求学的毛泽东等探讨人生和救国的道路,把全家都搬进省城,先住在岳麓山下的饮马堂,不久迁居癎湾镇的刘家台子。他在这里除刻苦自学外,还特别重视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他经常同毛泽东等利用假日漫游农村,了解民情。他们把这种做法叫"读无字书",目的是考察和学习社会,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从中获得更多的真才实学。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道从刘家台子出发,徒步在洞庭湖附近的农村,作了一次为时半月的"游学",先后到过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县t了解社会风俗,特别是农民的政治、经济状况。蔡和森回到家里之后,向母亲、妹妹概述了这次经历,深有感受地说:"我们见人说话,遇事帮忙,获得农民的欢迎,得到了不少教益。看来,天下贫苦农民是一家,只要乐于助人,走遍天下也不难啊!"他们还经常在一起研究学问,畅谈国事。后来,蔡和森的家便成了这班具有远大志向青年聚会的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讨论,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感觉:国家要改造,自已要进步,非集合同志、组织一个团体不可。于是,一个"以革新技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盼新民学会,于1918年4月14日在蔡和森家居住的刘家台子诞生了。
到北京去在这次游历后不久,毛泽东、蔡和森接到了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老师的来信。杨老师告诉他们,北京有人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并要他们到北京联络这一工作,为湖南有志于赴法的学生找条出路。为此,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陈赞周等新民学会会员开会,研究决定在湖南开展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根据毛泽东在会上的提议,决定先派蔡和森去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这是新民学会成立后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会员向外发展的有力措施。蔡和森和毛泽东走在这一运动的最前列,、出力最多,为广大进步青年所赞许。蔡和森又是最早走出湖南的会员之一。
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从长沙搭上小火轮,过洞庭湖,经长江;到汉口,再搭乘北上的火车。
当他乘座的小火轮驶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时,正遇上狂风骤雨,他眺望着湖面波涛,联想到久为军阀铁蹄蹂躏的祖国,怀念着立志改革社会的新民学会的同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即兴吟咏了一首题为《少年行》的五言诗:
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
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
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
从师万里外,访友入文渊。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渊。
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谭州蔚人望,洞庭证源泉。
这首诗,正气磅礴,慷慨激昂,充分展现了青年时代蔡和森的崇高精神境界。
蔡和森初到北京,受到了杨昌济老师的热情接待,寄住在豆腐池胡同九号杨老师家里。经杨昌济老师的引荐,蔡和森到北京后的头两个月里,先后拜访了华法教育会的主持人蔡元培、李石曾等,向他们陈述了湖南青年加入赴法勤工俭学行列的要求,请求给予安排。蔡元培也把自己正在网罗海内人才的计划告诉了蔡和森,鼓励他多联络青年到北京来。蔡和森还拜访了李大钊,并读了李大钊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接着又参加了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由于当时留法勤工俭学尚处在创始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最紧要的是赴法人员的经费问题,还必须举办法语补习班,打好法文基础。这些问题,经蔡和森的积极努力并得到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的大力帮助,很快得到解决。但去法国的名额只能限定在二十五人之内。蔡和森将这些情况写信告诉毛泽东等学友,要求他们把众多的青年都发动起来,以造成一种巨大的声势。在信中,他还迫切要求毛泽东来北京主持这一工作。
毛泽东接到信后,于1918年8月15日,同新民学会会友罗学瓒、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二十四人从长沙启程赴京。不久,毛泽东经杨昌济介绍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其它会员分别入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蠡县布里村留法预备班补习法文。蔡和森既是布里村预备班的学生,又是该校的负责人。他一面学法文,一面教国文,并经常到附近的一个铁工厂去实习,养成工读习惯,专心致志于赴法准备工作。蔡和森和毛泽东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付出了极大的精力。他俩的这种革命热忱,深为杨昌济所赞赏。1920年1月,杨昌济在病逝前夕曾写信给友人章士钊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二子者毛泽东蔡和森也。"
"两代人"赴法国勤工俭学1919年3月,蔡和森同毛泽东送别了先行赴法的萧子舁后,毛泽东即经上海回到了湖南,蔡和森则来到保定。这时,原在布里村的青年也都转到了保定育德中学。
不久,震撼全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了。革命的风暴立即席卷全国。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各大城市和华南、西北、东北各地的学生,纷纷起来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蔡和森在北京密切注视着形势的发展,积极组织在北京的湖南青年投入这一运动。6月下旬的一天,当听说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将要在巴黎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消息时,蔡和森立即带领湖南青年陈绍休、贺果、唐铎等与北京法文专修馆的同学一起,参加示威请愿活动。那天,许多青年学生举着白色的长条刀旗,上面写着收回山东青岛、要求拒绝签字的标语,到达北洋军阀徐世昌的总统府所在地新华门前,强烈要求政府给予明确答复。他们在新华门前的院子里坚持了一天一夜,晚上就露宿在那里。在艰苦的条件下,大家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这场斗争对于促成五四运动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四"运动极大地激发了蔡和森的爱国热情,促使他加快了留法勤工俭学准备工作的步伐。
1919年6月底,蔡和森从北京回到长沙,他一面热情宣传"五四"运动后北京的政治形势,鼓舞湖南青年的斗志,一面积极鼓励和组织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为了实现"使女界同时进化"的愿望,他想动员自己的母亲葛健豪和妹妹蔡畅一道到法国去。他还要妹妹写信给当时在湖南任教的向警予,邀她来省城组织女子赴法勤工俭学。有一天,蔡和森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葛健豪和妹妹蔡畅。妹妹听了当然很高兴,可母亲却有些顾虑:一是手头经济不宽裕,担心到法国难以维持生活;二是自己年过半百,身处异国,一旦卧病将怎么办?三是对法文一无所知,担心能否适应学习的要求。蔡和森耐心地说服了母亲。他认为母亲有很好的刺绣手艺,这是勤工的一项重要手段,维持生活完全不用担心;再说法国医疗条件较好,有病可随时治疗;至于学习法语问题,从头学起,也是不难解决的。
在蔡和森的鼓励下,葛健豪决心赴法求学。当时有人笑她去当"老学生",她却坦然地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现在和儿女出去留学,将来回国,还想看到革命的胜利呢!"葛健豪去法国勤工俭学的事,一时成为美谈。
大家说她是一位"惊人的妇人"。后来,长沙的报纸也刊载消息,并发表评论说:葛健豪五十高龄,远涉重洋,"到法国去做工,去受中等女子教育,真是难得哩!"向警予接到蔡畅的信后,很快来到长沙。她与蔡畅一起在周南女校发起成立了"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团结了一批女青年知识分子,并邀了其中一部分一道去法国。由于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向警予、蔡畅等在女青年中赢得了信任,大家称赞她们是"女中豪杰"。她们远离祖国去寻求真理,在中国妇女界起了先导作用。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与母亲、妹妹及向警予等三十多人,乘法国邮船公司"央脱来蓬"船启程赴法。经过三十五天的海上旅行,于1920年2月2日到达法国首都巴黎。
巴黎素有"世界名都"之称,它是一座美丽而富有革命传统的城市。这里有曾经流淌过巴黎公社英雄鲜血的蒙马特尔高地;有曾经弥漫过1848年6月工人起义滚滚硝烟的圣安东尼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经在这里居住和战斗过。蔡和森来到巴黎,一下就被它吸引住了。他决心继续了解法国革命斗争的历史,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他们来到塞纳河畔,登上三百多米高的埃菲尔铁塔,放眼看去,巴黎全市风光尽收眼底。法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蔡和森赞叹不已。
蔡和森一家两代人赴法勤工俭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他们在巴黎停留了五天后,启程到法国南方的小县城蒙达尼,入蒙达尼中学学习法语。这所学校,设有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男子中学较有名,蔡元培、李石曾都是在这所学校毕业的。这次,来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大都来到了这里。向警予、蔡畅、葛健豪进了女子中学,蔡和森则进了男子中学。他们计划在这里学习三个月法文后,再到一个公司里去做工。
蔡和森为了尽快掌握法文,特地买了一本法华字典,每天天刚放亮,他就来到公园看法文报纸,开始要花很多时间去翻字典,后来虽然记了很多单词,但仍是字典不离手。蔡和森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公园里的一位管理人员,他主动地为蔡和森当法文辅导老师。
经过四个月的刻苦攻读,虽然时间短暂,但蔡和森终于从开始一天只能看一则消息,到一天能看整版报纸。通过读报学习法文,蔡和森获得了不少有关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知识。当他的法文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开始翻译法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为中国革命寻找经验而进行艰巨的劳动。
蔡和森能够这样专心自学,是与母亲葛健豪和战友向警予的支持分不开的。蔡母除在蒙达尼女校当"老学生"外,主要从事刺绣,以其收入补贴家用,支持蔡和森兄妹专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