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宋劫
1179100000023

第23章 苏氏兄妹(1)

你能读出下面这首诗的意思吗。

鸿钧合道天地分,蒙受开天功德恩,道祖传教定三界,成事败事巫妖争,天下大乱圣人出,地绝山折九州崩,巨鳖立地足顶天,变化自此气象新。

请支持我的二百万字作品《鸿蒙道》,鲜花砸起来吧。

这是每一节课上课时,赵宸都要例行向各位老师行的礼节,同时也是当时的传统。

“不必多礼。赵宸,今日你先把昨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一遍吧。”

“是,老师。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朝服衣冠,窥镜,而问其妻”

赵宸开始背诵起来,对于这篇他还在高中时就能倒背如流的文章,自然是轻轻松松没有任何滞涩地背完了。

苏洵一边听着一边微微颔首,表示赞同。然后问道:“这段时间读了战国策后可有什么疑问?”

“有,老师。”

“你且慢慢说来,为师给你解答。”

“老师,说起战国七雄,谁最为强大呢?”

“当是秦齐楚三国最强,赵魏次之,燕韩最弱。”

“敢问老师,七国之中有哪些名将?”

“白起、王翦、吴起、孙膑、田忌、廉颇、赵奢、乐毅之徒。”

“请问老师,七国之中有哪些贤能之辈?”

“宁越、余尚、苏秦、杜赫、齐明、周最、陈轸、楼缓、苏厉之属。”

“再问老师,七国之中最是尊贤重士、明智忠信、宽厚爱人者为谁?”

“当属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和魏之信陵君。”

“弟子还有一问,六国与秦国相比,土地和士兵孰多孰少?”

“六国的土地和士兵当十倍秦国也。”

“那么敢问老师,战国之时天下英雄辈出,六国之势远超秦国,为何最终天下归属于秦?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何在?”

苏洵沉吟良久而嚅嚅道:“唐人杜牧曾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余甚为赞同。六国之灭亡,全在于自身不珍惜自己,这才招致亡国之恨。”

“那么教师认为这个不珍惜自身一说,具体可有所指?”

“嗯。这个嘛,这个”

苏洵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就转念一想:“莫非这孩子年纪如此之小,就能有什么独特的看法不成?”

他便问道:“赵宸,你既然提出这个问题,莫非你有什么看法,先说来为师听听。”

“是,老师。”赵宸知道他可能一时之间还没有想到,就有意点拔于他,“学生认为,这六国的君王也太笨了。他们一个人打不过秦国,却不知道要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而是向秦国割地求和,还赔款无数。这样此消彼长之下,秦国自然一天天强大起来了。而且其他那些没有向秦国行贿的国家,也因为得不到他们的帮助,更是一天天陷入困境之中。因此,才最终六国灭而秦一统天下,致万世之基业。”

“你是说六国灭亡,弊在赂秦?”

“对,这就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呀。”

“弊在赂秦?弊在赂秦?”

苏洵喃喃自语,立即陷入了沉思之中。赵宸一见就知道火候到了,自己不能说得太多,免得引起他的疑问。

于是,就留下苏洵一个人在房中思考,自己跑出去玩了。因为他知道,现在苏洵是绝对不会找自己的。

这一天,苏洵在岳阳王府中早就了《六国论》,然后兴奋莫名地回到了家中,让下人准备酒菜,他要痛饮一番。

“父亲大人今天何事这般高兴?”

这时,却有三个孩子在窗外偷看,并好奇地询问起来。看官可知道是哪三个孩子呢?

可以说,他们中的每一个在现大都是大名鼎鼎的,那就是苏洵的三个孩子,长子苏轼字东坡年方十岁,次子苏辙年约八岁,小女苏小妹,年仅六岁。

刚才问话的正是苏东坡,因为他们今天趁父亲不在家偷偷地溜出去玩了,没有完成父亲布置的功课,所以现在先看看情况再进去。

“不知道,许是圣上今天又奖赏父亲了吧。”苏辙说。

“才不是呢。父亲今天是去岳阳王府中给那个爱捣蛋的小王爷上课去了。难道父亲是给那个捣蛋鬼给气糊涂了,回来要借酒浇愁。”

这是那个古灵精怪而又聪明异常的苏小妹。

“是呀,父亲今天没有上朝。那会是怎么回事呢?”

三个人听到苏洵在屋里哈哈大笑,全都摸不着头脑,只有面面相觑。

“你们三个家伙进来吧,不要在那里偷偷摸摸地了,是不是今天的功课又没有完成呀。”

“父亲大人,今天你怎么这么高兴呀,是不是有什么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