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态的构建
11882200000019

第19章 心态的状态(3)

恩格勒特先生因为发现了这个秘密而能活到今天。恩格勒特先生得了猩红热,康复后,却发现自己又得了肾炎。他遍访很多医生,偏方也都试过了,却医不好。不久,他又得了一种并发症,血压已上升。他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他,他的血压上升到214。当时形势很危急,他回家安排后事。

“我回了家,查了我的保险都还有效,然后向上帝忏悔我以前所犯的各种错误,坐下来很难过地默默沉思。我把每个人都弄得不痛快。我太太及全家一片愁云惨雾,我也不能自拔。过了一个星期自怨自艾的日子,我对自己说:你简直象个傻瓜!你可能一年内都死不了,为什么不让眼前的日子好过点?”

“于是我放松肩膀,挂上微笑,做出一切正常的模样。我得承认开始都是装出来的,不过我一直强迫自己开心。结果不但对我家人有益,更帮助了我自己。”

“首先我发现,我开始觉得好些了,简直象我假装的一样好,情况越来越好,直到今天——过了我的死期很长的时间了。我不但开心、健康、活着,连血压也下降了!我能确定的一件事是:如果我一直让‘快死了’的想法萦绕心中,医生的预测一定不会错的。相反的,我让我的身体有机会自愈,完全是因为我的态度改变了。”

至此,这里有问题:如果只要过得开心积极,就能救回这个人的生命,我们何必还要为一点芝麻小事去烦躁呢?如果只要过得开心就能创造快乐,又何必让自己及周围的人难过呢?

詹姆斯·艾伦所著《思想的力量》一书,对每个人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其中的两段:

“我们发现,当你改变对事物和其他的看法时,事物和其他的人对你来说就会发生改变……要是我们的思想向往光明,你就会很吃惊地发现,你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人不能吸引别人所要的,却可能吸引别人所有的……变化气质的神性就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思,也主要是我们自己……我们最终得到的,正是我们思想的直接结果……有了奋发向上的思想之后,一个人才能兴起、征服,而能有所成就。如果你的思想颓废,不思进取,你就只能一辈子生活在衰弱和愁苦的深渊里。”

“创世纪中,上帝给人类的最大礼物,就是让人类统治整个世界。可惜我对这份特权没有一点兴趣。我所希望得到的,是能控制我自己的能力——能控制我的思想,能控制我的恐惧,能控制我的内心和精神。在这方面取得相当惊人的成绩。不论在什么时候,我总是想:只须控制我自己的行为,就能控制我的反应”。

正如威廉·詹姆森的一句话“通常,只要把受苦者内心的感觉,由恐惧改成奋斗,就能把我们身上的所谓的邪恶,改变为对你有帮助的优点。”

让我们为我们的快乐而奋斗吧!

有一个能使你产生快乐的富有建设性的计划,名字叫做《只为今天》。这是已故的西贝儿·派屈吉所写的。如果我们能够照着做,就能消除大部分的忧虑,而大量地增加“生活上的快乐”。

只为今天

只为今天,我要很快乐。如果林肯所说的“只要下定决心,我们都能很快乐”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快乐是来自内心,而不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

只为今天,我要自然地适应一切,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去调整世界。试着调整一切,我要以这种态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业和我的命运。

只为今天,我要爱护我的身体。我要加强锻炼,珍惜照顾,不损伤它、不忽视它,使它能成为我争取成功的好基础。

只为今天,我要丰富我的思想。我要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我决不再做一个胡思乱想的人。我要读一些有品味、层次高、耐人寻味的书。

只为今天,我要用三件事来考验我的灵魂:我要为别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要让人家知道;我还要做两件我并不想做的事,而这样做的目的就象威廉·詹姆森所说的那样,只为了锻炼。

只为今天,我要做个讨人欢喜的人,外表要庄重大方,衣着要美观得体,说话低声,行动优雅,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对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干涉或教训别人。

只为今天,我要试着只考虑怎么度过今天,而不把我一生的问题都在一次解决。因为,我虽能连续一整天做一件事,但若要我一辈子都这样做下去的话,可能会使我丧失兴趣。

只为今天,我要订下一个计划。我要写下每个钟点该做些什么事;也许我不会完全照着做,但还要订下这个计划;这样至少可以免除过分仓促和犹豫不决的缺点。

只为今天,我要每天为自己留下安静的半个钟点,轻松一番。在这半个钟点里,我要想到上帝会使我的生命中更加充满希望。

只为今天,我要无所畏惧。尤其是,我不怕更快乐,我欣赏并享受人生的美好;我不怕失去爱人,相信我爱的人亦爱我。

在思想上看重自己

在苏格兰,一个贫穷的纺织工人,每天都要非常虔诚地做祷告。在他的祷告中有一项内容非常奇怪,他祈求神让他对自己有一个好的评价。其实,这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难道有这样的想法不对吗?如果我们对自己都没有好的评价,又怎么期望别人会对我们有好的评价呢?正如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不尊重自己的人,也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人们发现我们不自重,那么,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骗子,拒绝与我们交往。因为我们一方面对别人说,他们应该对我们有好感,而另一方面自己却对自己没有好感。事实上,尊重是建立在同一原则基础上的,无论是对自己的尊重,还是对他人的尊重。

“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某一段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这是林肯的至理名言。然而,无论何时,我们都无法欺骗自己。因此,要真正产生自尊的感觉,让自己配得上这种对自己的尊重是唯一的办法。

我们认为自己有多少价值,就不能期望别人把我们看得比这更重。人们有权利按照我们看待自己的眼光来评价我们。我们一旦步入社会,人们就会从我们的脸上,从我们的眼神中去判断,我们到底赋予了自己多高的价值。如果他们发现,我们对自己的评价都不高,他们又有什么理由要给他们自己添麻烦,来煞费苦心地研究我们的自我评价到底是不是偏低呢?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踏入社会的人对自己价值的判断是最真实、最准确的。

在沃尔夫将军被任命为驻守加拿大的英军统帅后,英国首相皮特刚好找到了一个机会领略了一番沃尔夫将军的自吹自擂。这个年轻的军官挥舞着佩剑不停地敲着桌面,在屋子里手舞足蹈,对自己将要建立的功勋夸夸其谈。沃尔夫将军的不自谦让皮特产生了厌恶之情,他忍不住对坦普尔勋爵说:“上帝啊,上帝,我竟然把整个国家、整个政府的命运交到了这样人的手上。”

但是,令这位首相感到意外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喜欢夸耀自己的年轻人竟然会不顾重病缠身,离开病床指挥部队在亚伯拉罕高地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其实,他的自夸是在预言自己未来所能做出的成就。“如果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德国哲学家谢林说,“那么,他很快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让他在思想上觉得自己重要,那么不久后,他就会在现实生活中觉得自己重要。”

如果一个人能够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很快就会拥有巨大的力量,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科苏特是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曾经说:“谦逊是一种智慧,这种品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轻视自立自信的价值,它比其他任何个性因素都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男人气概。”

“一个人要学会依赖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这就如同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就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一样。如果拥有了这样的基础,那么知识上的成就也就势在必得了。”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

青年人必须与各种各样的侮辱与不体面绝缘,培养自己的自尊,使自己超越于一切狭隘卑贱的行为之上。

作为辩护律师库兰在一次法庭辩论时说:“我研读过我收藏的所有法学著作,从中找不到一个象今天这样的案例——从来没有发生过在对方律师反对的情况下,还可以预先确定某项条件的事情。”

“库兰先生,我怀疑你的图书馆藏书不够。”主审法官罗宾逊打断了他的话。这位法官是因为写过几本十分糟糕、粗俗不堪的小册子才得到现在这个职位的。

“先生,我的确不富有,”年轻的律师直视着法官的眼睛镇静地说,“这使我购书的数量受到了限制。我的书虽然不多,但都是精心挑选的,而且是仔细阅读过的。我并不以贫穷为耻,相反,我觉得那些因为卑躬屈膝,或是用不正当手段而获得的财富才真正让人感到羞愧。我阅读了少数精品著作,而不是写一些毫无价值的小册子,然后才进入这一崇高的职业领域的。我或许得不到显赫的地位,但是,我至少保持了人格上的正直诚实。倘若我放弃正直诚实,而一味地追求地位,那么,我也许会象眼前的很多例子那样,得到我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在人们的眼中,我只会变得更加渺小。”听了这些话,罗宾逊再也不敢讥讽这位年轻的律师了。

米歇尔·雷诺兹说:“独立个性的重要特征是依靠自己、相信自己。是它让所有在历史上留下声名的伟大人物们同属于一个家族,是它帮助那些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勇士夺得了桂冠。”

自尊与自信,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它能够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正如莎士比亚所说,那些自立者身上焕发出来的荣光,是那些懦弱无能、犹豫不决,凡事有依赖思想的人永远体会不到的。

将自卑踢到太平洋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象某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卑。自卑是人生成功之敌。自古以来,多少人为自卑而深深苦恼,多少人为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寻觅。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需要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也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道德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不管你承认与否,自卑者面对生活缺乏勇气,不能与强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挣扎。有谁愿意成为一个自卑的人呢?大概没有。所有在实际生活中说自己为某事而自卑的朋友,都认为自卑不是好东西。他们渴望着把“自卑”象一棵腐烂的枯草一样从内心深处拔出来,扔得远远的,从此挺胸抬头,脸上闪烁着自信的微笑。

自己瞧自己不顺眼,自己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这就是自卑。当然这“不顺眼”、“矮一头”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系的:“我皮肤黑”,是和别人比而显得“黑”“我个子矮”,矮是相对于高而言的“我眼睛小”,世界上有许多大眼睛的人,才衬托出了“小”。这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实实在在摆在那里,让你藏不了、躲不了、否不了、忘不了,于是你有了自卑的理由。你可怜自己又恨自己,于是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和时间精力,企图去改变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但却常常成效甚微。

杰克也曾经是个自卑的人。但自从他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这个工作以来,他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这一点可以从参加会议时他坐的位置来证实——过去,他总是坐在旮旯里,即便对某些问题有看法也不轻易发言;而现在他更经常的是坐在前面,即使对会议主持人也敢发表不同看法。这种变化,当然是得益于心理咨询,在为别人排解心理困扰的同时,杰克获得了观察、了解、认识人的许多新角度和方法,从而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周围的人。

有个小女孩的事情有点好笑,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自卑是自找的。

有个女孩儿为了自己耳朵上的一个小眼儿非常自卑,于是便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问她眼儿有多大,别人能看出来吗?她说,她梳着长发,把耳朵盖上了,眼儿也只是个小眼儿,能穿过耳环,不过不在戴耳环的位置上。

医生又问她:“有什么要紧吗?”

“哦,我比别人少了块肉呀,我为此特别苦恼和自卑!”

现实生活中象她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种人诉说他们因为某种缺陷或短处而特别自卑。把这些缺陷或短处集中起来,几乎无所不包:什么胖啦、矮啦、皮肤黑啦、汗毛重啦,什么嘴巴大、眼睛小、头发黄、胳膊细啦,什么脸上长了青春痘,统统都是自卑的理由。

一个自信的男人,会使女人获得安全感;一个自信的女人,会使男人感到温暖、安详。

自卑的人并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内心安全感。他们总是特别“善于”发现自己的缺陷、短处和生活中不利于自己的方面,然后把它们放到放大镜下去看,结果是吓坏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么能去和别人比,和别人竞争呢?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可能遭受的失败所打击(仅仅是“可能”),他们躲避竞争、回避交往,结果是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不断遭受的挫折似乎又在证明:瞧,你就是不行!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

只有打破自卑的恶性循环才能逐渐建立自信。但“打破”需要有点决心、有点勇气,还要讲究点科学——要求一个不自信的人去做一件对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能增加他的焦虑。“打破”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没有认知上的改变,很难有行为上的突破;没有行为上的突破,就不会产生新的体验。

自尊、自强、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