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若修禅定或止观或密咒等,须谢绝世缘,入山静习。净土法门则异于是。无人不可学,无处不可学,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其净土。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弃耶!
问:前云修净业者不应排斥教理抛弃世缘,未审出何经论?
答:经论广明,未能具陈,今略举之。《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修菩萨行。《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云:佛告弥勒菩萨言:菩萨发十种心。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问:菩萨应常处娑婆,代诸众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灵芝疏主初出家时,亦尝坚持此见,轻谤净业。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以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志虽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未证无生法忍者,要须常不离佛也。
问:法相宗学者欲见弥勒菩萨,必须求生兜率耶?
答:不尽然也。弥勒菩萨乃法身大士,尘尘刹刹同时等遍。兜率内院有弥勒,极乐世界亦有弥勒,故法相宗学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并见弥陀及诸大菩萨,岂不更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又《阿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据上所引经文,求生西方最为殊胜也。故慈恩教主窥基大师曾撰《阿弥陀经通赞》三卷及疏一卷,普劝众生同归极乐,遗范具在,的可依承。
问:兜率近而易生,极乐远过十万亿佛土,若欲往生不綦难欤?
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问:闻密宗学者云,若惟修净土法门,念念求生西方,即渐渐减短寿命,终至夭亡。故修净业者,必须兼学密宗长寿法,相辅而行,乃可无虑。其说确乎?
答:自古以来,专修净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寿者。前说似难信也。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
问:有谓弥陀法门,专属送死之教,若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则往生东方净刹,岂不更善?
答:弥陀法门,于现生何尝无有利益,具如经论广明,今且述余所亲闻事实四则证之,以息其疑。一、瞽目重明。嘉兴范古农友人戴君,曾卒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忽尔双目失明,忧郁不乐。古农乃劝彼念阿弥陀佛,并介绍居住平湖报本寺,日夜一心专念。如是年余,双目重明如故。此事古农为余言者。二、沉疴顿愈。海盐徐蔚如旅居京师,屡患痔疾,经久不愈。曾因事远出,乘人力车磨擦颠簸,归寓之后,痔乃大发,痛彻心髓,经七昼夜不能睡眠,病已垂危。因忆华严十回向品代众生受苦文,依之发愿。后即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后痔疾顿愈,迄今已十数年,未曾再发。此事蔚如尝与印光法师言之。余复致书询问,彼言确有其事也。三、冤鬼不侵。四川释显真,又字西归。在家时历任县长,杀戮土匪甚多。出家不久,即住宁波慈溪五磊寺,每夜梦见土匪多人,血肉狼藉,凶暴愤怒,执持枪械,向其索命。遂大恐惧,发勇猛心,专念阿弥陀佛,日夜不息,乃至梦中亦能持念。梦见土匪,即念佛号以劝化之。自是梦中土匪渐能和驯,数月以后,不复见矣。余与显真同住最久,常为余言其往事,且叹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议也。四、危难得免。温州吴璧华勤修净业,行住坐卧,恒念弥陀圣号。十一年壬戌七月下旬,温州飓风暴雨,墙屋倒坏者甚多。是夜璧华适卧墙侧,默念佛号而眠。夜半,墙忽倾圯,砖砾泥土坠落遍身,家人疑已压毙,相率奋力除去砖土,见璧华安然无恙,犹念佛号不辍。察其颜面以至肢体,未有毫发损伤,乃大惊叹,共感佛恩。其时余居温州庆福寺,风灾翌日,璧华亲至寺中向余言之。璧华早岁奔走革命,后信佛法,于北京温州杭州及东北各省尽力弘扬佛化,并主办赈济慈善诸事,临终之际,持念佛号,诸根悦豫,正念分明。及大殓时,顶门犹温,往生极乐,可无疑矣。
劝人听钟念佛文
近有人新发明听钟念佛之法,至为奇妙。今略述其方法如下,修净业者,幸试用之;并希以是广为传播焉。
凡座钟挂钟行动之时,若细听之,作丁当丁当之响(丁字响重,当字响轻)。即依此丁当丁当四字,设想作阿弥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字为“南无”,第一当字为“阿弥”,第二丁字为“陀”,第二当字为“佛”。亦止用丁当丁当四字而成之也。又倘以其转太速,而欲迟缓者。可加一倍,用丁当丁当丁当丁当八字,假想作阿弥陀佛四字,即是每一丁当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当为“南无”,第二丁当为“阿弥”,第三丁当为“陀”,第四丁当为“佛”也。所用之钟,宜择丁当丁当速度调匀者用之。又欲其音响轻微者,可以布类覆于其上。(如昼间欲其响大者,将布撤去。夜间欲其音响轻者,将布覆上。)
初学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若以此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若摄心念佛,殊为不易。今以此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他喧闹之声,自可不至扰乱其耳也。又听钟工夫能纯熟者,则丁当丁当之响,即是阿弥陀佛之声。钟响佛声,无二无别。钟响则佛声常现矣。
普陀印光法师《覆永嘉论月律师函》云:“凡夫之心,不能无依,而娑婆耳根最利。听自念佛之音亦亲切。但初机未熟,久或昏沉,故听钟念之,最为有益也。”
注:此文原载《世界居士林林刊》第十七期,题上有“论月大师”四字。“论月”即老人别署。老人盛倡此法,而阅者不多,谨录于此。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今日万寿禅寺念佛堂开堂,余得参末席,深为荣幸。近十数年来,闽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师发愿创建;开闽南空气之先。大众欢喜,叹为稀有。
本妙法师英年好学,亲近兴慈法主讲席已历多载,于天台教义及净土法门悉能贯通。故今本其所学,建念佛堂,弘扬净土,可谓法门之龙象、僧中之芬陀也。
今念佛堂既已建立,而欲如法进行,维持永久,胥赖护法诸居士有以匡辅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会规则,约分两端。一为长年念佛;二为临时念佛。
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
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荐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
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持,犹可为也;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
因旧日习惯,惟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师文钞》中,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今略引之:
《与徐蔚如书》云:“至于七中,及一切时一切事,俱宜以念佛为主,何但丧期?!以现今僧多懒惰,诵经则不会者多;而又其快如流,会而不熟,亦不能随念。纵有数十人念者无几,惟念佛则除非不发心,决无不能念之弊。又纵不肯念,一句佛号,入耳经心,亦自利益不浅。此余决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
又《复黄涵之书》数通中,皆言及此。文云:“至于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余与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人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
“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持欲者,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
又云:“至于作佛事,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皆属场面。宜专一念佛,俾令郎等亦终随之而念;女眷则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则不但尊夫人令眷实获其益,即念佛之僧并一切见闻无不获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临坛,则僧自发真实心;倘主人以此为具文,则僧亦以此为具文矣!”
又云:“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虚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
又《复周孟由昆弟书》云:“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
又云:“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
统观以上印光老法师之言,于念佛则尽力提倡;于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则云决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又云诵经拜忏做水陆有名无实。又云念经佛忏做水陆等事皆属场面。又云徒作虚套。老法师悲心深切,再三告诫。智者闻之,详为审察,当知何去何从矣!
厦门泉州诸居士,归依印光老法师者甚众。惟望懔遵师训,努力劝导诸亲友等,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闽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闽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药师法门依据《药师经》而建立。此土所译《药师经》有四种——
(一)《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一卷,即《大灌顶神咒经》卷十二,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又相传有刘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一卷,今已佚失。或云即是东晋所译之《灌顶经》。
(二)《佛所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代达摩芨多译。
(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代玄奘译。此即现今流通本所据之译本。现今流通本与原译本稍有不同者,有增文两段。一为依东晋译本补入之八大菩萨名,二为依唐代义净译本补入神咒及前后文二十余行。
(四)《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代义净译。前数译惟述药师佛,此译复增六佛。故云《七佛本愿功德经》。以外增加之文甚多。西藏僧众所读诵者为此本。
修持之法,具如经文所载。今且举四种如下:
(一)持名经中屡云闻名持名,因其法最为简易,其所获之益亦最为广大也。
今人持名者,皆曰消灾延寿药师佛,似未尽善;佛名惟举药师二字,未能具足;佛德惟举消灾延寿四字,亦多所缺略。故须依据经文而曰“药师琉璃光如来”,斯为最妥善矣。
(二)供养如香华幡灯等。
(三)诵经及演说、开示、书写等。
(四)持咒。
所获利益广如经文所载,今且举十种如下:
(一)速得成佛,经中屡言之。
(二)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入大乘。
(三)能得种种戒;又犯戒者还很清净,不堕恶趣。
(四)得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
(五)得无尽,所受用物无所乏少。
(六)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盗贼、刑戮诸灾难等悉免。
(七)转女成男。
(八)产时无苦,生子聪明少病。
(九)命终后随其所愿往生:
(1)人中——得大富贵。
(2)天上——不复更生诸恶趣。
(3)西方极乐世界——有八大菩萨接引。
(4)东方净琉璃世界。
(十)在恶趣中暂闻佛名,即生人道,修诸善行,速证菩提。
灵感事迹甚多,如旧录所载。今且举近事一则如下——
泉州承天寺觉圆法师,于未出家时体弱多病;既出家后二年之内,病苦缠绵,诸事不顺。后得闻药师如来法门,遂专心诵经,持名忏悔,精勤不懈。迄至于今,身体康健,诸事顺利。法师近拟编辑《药师圣典汇集》,凡经文疏释及仪轨等,悉搜集之。刊版流布,以报佛恩焉。
跋
曩余在清尘堂讲《药师如来法门》,后由诸善友印施讲录,其时经他人辗转抄写,颇有讹误。兹由觉圆法师捐资再版印行,请余校正原稿广为流布。法师出家以来,于药师法门最为信仰,近拟于泉州兴建大药师寺,其愿力广大,尤足令人赞叹云。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药师如来法门大略》,如大药师寺已印行之《药师如来法门略录》所载。今近述者,为吾人平常修持简单之课仪,若正式供养法,乃至以五色缕结药叉神将名字法等,将来拟别辑一卷,专述其事。今不述及。
欲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供药师如来像。上海佛学书局有石印彩色之像,可以供奉。宜装入玻璃镜中。供像之处,不可在卧室,若不得已,在卧室中供奉者,睡眠之时,宜以净布覆盖像上。
《药师经》供于几上,不读诵时,宜以净布覆盖。供佛像之室内,须十分洁净,每日宜扫地,并常常拂拭几案。
供佛之香,须择上等有香气者。供佛之花,须择开放圆满者。若稍残萎,即除去。花瓶之水,宜每日更换。若无鲜花时,可用纸制者代之。
此外如供净水供食物等,随各人意。但所供食物,须人可食者乃供之;若未熟之水果,及未烹调之蔬菜等,皆不可供。
以上所举之供物,应于礼佛之前预先供好。凡在佛前供物或礼佛时,必须先洗手漱口。此外如能悬幡燃灯尤善,无者亦可。
以下略述《修持课仪》分为七门。其中礼敬、赞叹、供养、回向、发愿,必须行之;诵经、持名、持咒,可随己意——或惟修二法,或仅修一法皆可。
(一) 礼敬
十方三宝一拜。或分礼:佛法僧三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药师琉璃光如来三拜。此外若欲多拜,或兼礼敬其他佛菩萨者,随己意增加。礼敬之时,须至诚恭敬,缓缓拜起,万不可匆忙。
宁可少拜,不可草率。
(二) 赞叹
礼敬既毕,于佛前长跪合掌,唱赞偈云:“归命满月界,净妙琉璃尊。法药救人天,因中十二愿。慈悲弘誓广,愿度诸含生。我今申赞扬,志心头面礼。”
右赞偈出《药师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唱赞之时,声宜迟缓宜庄重。
(三) 供养
赞叹即毕,于佛前长跪合掌,唱供食偈云:“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
供养毕,或随己意增诵忏悔文,或可略之。
(四) 诵经
字音不可讹误,宜详考之。
诵经时,或跪或立或坐或经行皆可。
(五) 持名
先唱赞偈云:“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无边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续云:“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以后即持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一百零八遍。若欲多念者,随意。
(六) 持咒
或据经中译音持念,或别依师学梵文原音持念皆可。或念全咒一百零八遍。或先念全咒七遍,继念心咒一百零八遍,后复念全咒七遍(心咒者:即是咒中字以下之文)。
未经密宗阿黎传授,不可结手印;擅结者有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