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官贪官各行其道
11918900000010

第10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1)

我们对于历史人物常常加以分门别类,例如说甲是政治家,乙是军事家,丙是文学家,丁是艺术家等等。这种习惯,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有 “循吏列传”、“酷吏列传”、“儒林列传”、“游侠列传”等分类法。其实,人的一生非常复杂,一个人既可能有多种才能,又可能有多种事业,苟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对于复杂的历史人物先加以简单化的分类,再人为地加以拔高或者贬低,就会使得其人面目全非,掩盖了历史的真相。

对于某些成就非凡,一生事业又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我们就很难用简单的分类法来加以概括。例如汉代的张衡,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是全世界最早测定地震的仪器,自然是不折不扣的天文学家;但是他的《两京赋》、《四愁诗》脍炙人口,我们又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位文学家。又如北宋的范仲淹,他既是主持庆历变法的政治家,又是捍卫西北边疆的军事家,更因《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而成为后世长期仰慕的志士仁人。

首先以清廉与敢言而出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两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改嫁长山朱氏,他就以朱为姓,名叫朱说。在渐渐长大之后,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就涕泣辞母,外出发愤求学。他先往山东长白山醴泉寺中读书,后复往睢阳就读于应天书院。在读书时,生活极为艰苦,即所谓“断薤画粥”,每天煮粥一大碗,划为几块,进食时断薤数茎和盐而食。读书疲倦了,他就以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后来他中了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就迎养母亲。到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时,他才改回原姓,更名仲淹。他并不以母亲改嫁为耻,一生中与朱氏异父兄弟友好相处,经常往还,足见他的为人很有人情味,不是一个读死书的道学先生。

他先后担任过学官与东南的一些地方官,以为官清廉与敢言而出名。宋仁宗初即位,刘太后临朝听政。仁宗曾经率百官向太后上寿。范仲淹大胆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不应拉百官同列,并且上疏请太后归政于皇帝。大家都为他的敢言捏一把汗,幸而宋仁宗对人宽厚,范仲淹并未因此获罪。太后去世后,他被召进京,担任右司谏(言官)。

有一次,江、淮大旱,又受蝗灾,百姓流离失所。范仲淹上书请派员前往安抚救济。朝廷没有及时批答,他很不客气地急奏:“如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宋仁宗并没有因此而不高兴,立即指派他前去安抚救济。他所到之处,开仓放粮,并且豁免一些苛捐杂税,使得灾区百姓得以度过困难时期。在完成救灾任务回到京城时,他特意把当时灾民所吃的一种名叫“乌味草”的野草运回几大捆,献给宋仁宗,请传示给六宫贵戚,要大家知道民间疾苦,劝戒奢侈浪费之风。

范仲淹担任言官,对任人唯亲、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随时发现,随时揭发,这不仅得罪了一大批贪官,而且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因为吕夷简就是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的总后台。吕夷简派人劝他“不要妄议军国大事”,名为劝说,实为威胁。他无所畏惧,坚决抵制,表示宁可丢官丢命,也不愿姑息养奸。吕夷简知道他不好对付,就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他“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也就是让他去担任“首都市长”。因为当时的开封是京城,皇亲国戚、勋臣贵族大都住在这里,倚官仗势横行不法的事情太多,地方官管不胜管,穷于应付。吕夷简以为他陷入一团乱麻似的繁琐的事务之中,也就无暇他顾了。范仲淹心中有数,抱着既不怕丢官也不怕丢命的决心,走马上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于任何案件,他都秉公执法,追查到底,对于有罪的人一律上奏朝廷予以严惩。在奏请处理几件大案之前,范仲淹作好了思想准备,先将“家藏之书有言兵者悉焚之”,并且告诫子女说:“我为国家除奸,必然得罪权贵,可能遭到杀身之祸。我死后,你们勿再走上仕途,只以耕读传家,教书为业。”范仲淹怀着必死的决心与那些不法的权贵较量,居然得到朝廷和一些正直官员的支持,一再获胜。仅仅几个月,他就处理了几件大案,使得素称难治的开封“肃然称治”,出现一片新气象。当时京城内外有民谣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城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他对开封的治理,给20年后的开封府尹包拯做了榜样。

为了除恶务尽,彻底揭开吕夷简任人唯亲,朋比为奸的真相,范仲淹亲自绘制了一幅《百官图》,献给宋仁宗。图中一一注明,哪些官员是循序升迁,其官职是合法得来;哪些官员不次提拔,其官职是非法得来。并且建议:“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这样一来,他和吕夷简的矛盾就趋于白热化,达到势不两立的程度。最后是两败俱伤,范仲淹外调,吕夷简亦罢相。由于西北边疆军情吃紧,许多城寨失守,范仲淹自请到前方效力,于是进龙图阁直学士,出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文臣出身的范仲淹从此脱离了与官场腐败现象作战的无声的战场,慷慨地走向保卫祖国边疆与入侵者作战的有声的战场,开始进入军旅生活。

“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军旅生活

自1038年起,西夏开始兴兵犯边,宋廷损兵折将,连失数城,重镇延州(今延安)成为孤城一座。1040年,范仲淹自请出镇延州,防御西夏军队,保卫祖国边疆,前后历时4年。

古语曰“兵不厌诈”,民谚云“慈不掌兵”,这些话并不可靠。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前后4年,始终保持着一种仁者胸怀。他对自己人号令严明,爱抚士卒,被士兵们视为慈父;对于敌人,他也很讲诚信,他打胜仗靠的是自己的实力,并不是欺诈的手段。在他镇守延州之时,加紧训练,更番出击,西夏人很畏惧他,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原先当地的羌人常为西夏所用,范仲淹先后招抚羌酋600余人,皆以诚信相待,从此羌人十分敬爱范仲淹,称为“龙图老子”(因为仲淹曾任龙图阁学士)。西夏最后被迫请和,与羌人助宋大有关系。从来善用兵者,并不希望能杀多少人,占多少地,而是希望达到作战的目的(以战促和)。1043年,西夏终于请和,正是范仲淹以诚信治军得到的成功。西夏请和之后,宋仁宗召回范仲淹,任为枢密副使(管理全国军事的副长官),就是充分肯定他治军的功绩。

范仲淹在前线4年,以军旅生活入词,作了几首《渔家傲》,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首,即《渔家傲·秋思》。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写得苍凉悲壮,使得从晚唐五代以来多写“绮罗香泽”的词风为之一变,成为词坛上苏轼、辛弃疾一派豪放词的先驱。后人多推苏词为豪放派之祖。其实,苏东坡在1075年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时所说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以天狼星借指自西北入侵的西夏)”不过是写写自己的豪情壮志,希望朝廷有一天能派自己到西北边疆去对抗西夏,杀敌立功而已,他并没有军旅生活的实践。而在30多年前,范仲淹却以文人领兵,真正奋战在西北边城,为保卫祖国经历了三四年的军旅生活。范词的写景、抒情都比苏词要真实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