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剑与火——俄罗斯反恐大行动
11922900000019

第19章 第二次车臣战争(4)

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令全世界瞠目结舌。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冷战沉寂下来,烟消云散。

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民主派似乎在向西方靠近,美国自然喜不自胜,于是,在1992年至1994年短短3年之中,俄、美两国首脑频繁接触,8次会晤。

然而,在紧锣密鼓的俄美交往中,美国所关心的是裁减核武器以及俄罗斯从波罗的海、中亚国家撤军等问题,而俄罗斯关心的则是能够从西方得到经济援助、投资、贷款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问题。俄罗斯需要振兴经济,以平息国内政治动荡;美国需要俄罗斯放弃前苏联的政治、军事扩张政策,防止冷战重新抬头。当然,前提必须是俄罗斯政权掌握在民主派手中。

1993年初,美国承诺推动7国集团给俄罗斯提供24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不久,又扩大到434亿美元,此乃雪中送炭。遗憾的是,美好的承诺只兑现了不到1/3,而且还附加了许多削弱俄罗斯政治、军事实力的条件。不仅如此,西方各国还对俄罗斯设置贸易壁垒,限制俄罗斯进入世界常规武器、战略原料及航天技术市场,使俄罗斯这些传统优势项目受到打压,外贸关山难越。

同时,在欧洲安全问题上,西方也趁机加速北约东扩,解构俄罗斯在波黑的影响。俄罗斯为了国家自身的安全,当然不肯就范。西方的种种做法,目的是希望彻底消除冷战的心理影响,将俄罗斯在世界范围内的威胁降低到最低限度。

此时,俄罗斯经济每况愈下,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国内危机四伏。叶利钦政府追求西方民主和自由经济的政策在国内受到严峻的挑战:以日里诺夫斯基为首的民族主义势力、以久加诺夫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以及民主派分化出来的形形色色的政治势力,结成一气,挑战叶利钦的权力。

西方各国担心俄罗斯航船的转向,希望叶利钦继续执政,于是,当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时,国内反对派对叶利钦政府出兵车臣大都持否定态度,而西方各国本应从人权、自由、独立的价值观对叶利钦动用武力解决民族问题的行为提出强烈抗议,但他们却基本上保持了沉默。

1995年1月10日,英国首相梅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俄罗斯在处理车臣冲突时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一事,向俄罗斯提出批评。但他坚持认为,车臣是俄罗斯联邦“不容置疑”的一部分。1995年2月10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斯蒂芬·格林豪斯撰写的题为《克林顿和科尔批评进攻车臣但强调支持叶利钦》的专稿,这正是西方此种心态的典型表现。

1999年12月,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西方国家采取了与第一次车臣战争时完全不同的态度,摇唇鼓舌,口诛笔伐。同时,他们还在行动上对车臣非法武装给予支持援助,并力图将车臣问题国际化,促使车臣最终脱离俄罗斯,从而导致俄罗斯的彻底分裂、解体,从世界版图上消失。

经过数年经济改革的阵痛,以及美国独霸世界野心的大暴露,俄罗斯国内各派已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共识,即俄罗斯应当重新崛起,重振大国雄风,以对抗美国和西方瓦解俄罗斯的阴谋。普京总统继任之后,这种趋势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都鲜明地表现出来。

眼见俄罗斯逐渐复苏、强大,西方各国开始担忧,决定抑制俄罗斯的前进步伐。从1995年开始,美国针对俄罗斯采取了几项重大举措:一是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坚持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形成强大的挤压态势;二是加快实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从根本上削弱了俄罗斯的核力量;三是无视俄罗斯的存在,绕开联合国,轰炸并肢解了俄罗斯的盟友南联盟;四是逐步向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乌克兰、外高加索及中亚地区渗透。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不肯就范的南联盟发动空袭。俄罗斯对其盟友受难发出强烈抗议。叶利钦总统声称“如果军事冲突继续升级,俄罗斯保留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其中包括军事措施,以此保障俄罗斯和整个欧洲的安全”。同时,要求联合国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停止北约军事行动的问题,并与北约断绝关系。与此同时,俄罗斯还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例如,将黑海舰队的7艘舰只调往巴尔干地区,在远东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派空降兵控制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等。

就在这个紧张的时刻,俄罗斯出动强大兵力,发动了对车臣的第二次讨伐。西方自然发出一片谴责之声,借支持车臣之名,行肢解俄罗斯之实。事实上,俄罗斯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必以拔除而后快。

美国带头发难,克林顿总统和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先后10次公开发表讲话,谴责俄军对车臣的军事行动是不祥之兆。美国媒体更是严厉指责俄罗斯在车臣进行灭绝人性的“种族清洗”,是“人道主义灾难”。

此后,几乎所有的国际会议,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议题:谴责俄罗斯在车臣的暴行,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措辞严厉地当面要求普京停止在车臣的“暴力”。英国外交大臣罗宾·库克、法国总统希拉克、意大利总理马西莫·达莱马、北约秘书长乔治·罗伯逊,也都紧随克林顿之后,以不同方式指责俄罗斯在车臣的行动。欧盟外长还建议拒绝与莫斯科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以此要挟俄罗斯。

面对国际性的批评和指责,普京总统不为所动,坚定地解释道:“俄联邦军队在车臣的军事行动与侵略毫无共同之处。车臣是俄联邦的一部分,俄军在车臣的行动是为了恢复那里的法律秩序,是为了剿灭匪帮。”

普京还明确批评了3年前列别德与马斯哈多夫签订的《哈萨维尤尔特协议》是错误的,它使车臣武装分子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并把车臣变成了训练国际恐怖分子的基地。如今,必须从中吸取沉痛的教训,不惜代价地对车臣恐怖集团重拳出击,毫不手软,决不妥协,坚持到底,直至胜利。他提醒民众:“我们要什么?是要微不足道的西方贷款,还是要保住大片领土?”

2000年1月13日晚,美国国务院一些负责人权、难民事务和研究对俄政策的官员会见了车臣非法武装的“外交部长”艾哈迈多夫。第二天,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就此事做出强烈反应,他立即召见美国驻俄使馆官员,对美方这一举动表示“遗憾和严重担忧”。

几天后,伊万诺夫又在与爱尔兰外长、欧洲委员会部长理事会轮值主席安德鲁斯会见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美国此举实际上是对国际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的支持。那些做出此类举动的人,正在使北高加索问题复杂化,并且正在加深车臣居民所遭受的苦难。俄罗斯希望美方不要放弃早先声明的无条件支持俄罗斯打击恐怖主义的立场。

2001年3月22日,美国国务院竟然以副国务卿级别的规格,再次接待了车臣的所谓“外交部长”艾哈迈多夫,表示支持车臣非法武装,同意予以经济援助。

6月18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普京在车臣加强军事力量大加指责,说俄罗斯在车臣“用武过多”,“没有处理好难民问题”,“对民众失踪调查的力度也不够”。与此相反,他们却把在莫斯科炸毁居民楼,以及在俄罗斯各地大搞恐怖袭击的恐怖分子称赞为争取自由的战士,甚至在2001年的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提出了谴责俄罗斯在车臣违反了人权的方案,并得以通过。

对此,普京总统针锋相对,予以反驳。6月18日,他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决不会让车臣独立出去,也不会让车臣成为叛乱分子向俄罗斯其他地区进攻的大本营。9月7日,普京再次对记者表示:“只要车臣分离分子承认并遵守俄罗斯宪法,所有武装分子无条件交出武器,并交出所有有血债的主要匪徒,俄政府可以与他们接触和谈判,但时间最多不得超过三个月,因为拖延时间已经没有意义了。”

就在西方连篇累牍指责俄罗斯违反人权、普京对西方的指责和解释已感到厌倦之时,恐怖分子用铁的事实给美国、欧洲和全世界上了意义深远的一课,从而也改变了美国对恐怖主义、对俄罗斯车臣政策的态度。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时45分,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由波士顿飞往洛杉矶的波音767型飞机,直接撞向纽约曼哈顿区的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厦顶端。18分钟后,另一架被劫持的飞机又拦腰撞击二号大厦。两幢高411米、共110层的美国标志性大厦浓烟滚滚,火光熊熊,相继坍塌,化为一片瓦砾。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也遭到劫持飞机的袭击。

谁也没想到,恐怖分子居然对这个世界上的霸主动手了,而且深入它的本土,美国全国震惊,全世界震惊。

恐怖袭击的第二天,俄罗斯总统普京立即通过美俄热线,主动打电话给美国总统布什,对美国遭受的恐怖惨剧表示慰问,同时表示对美国政府坚决打击恐怖主义的态度表示支持。这是“9·11”事件后第一位国家元首打来的电话,令布什总统十分感动。

9月13日,俄罗斯全国为“9·11”死难者默哀一分钟。随后,普京表示,俄罗斯准备对纽约的救援工作提供支持。为了支持国际反恐斗争,普京不顾国内军方的强烈反对,决定对美国和西方的反恐行动开放领空。几天后,美国军用飞机即出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上空。

普京总统抓住此次难得的机会,为建立国际反恐战线大造舆论。9月21日,他对德国记者表示:“不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莫斯科炸毁大楼的是争取自由的战士,而在其他国家搞这种活动的人是恐怖分子,其实,他们都是恐怖分子。俄罗斯人民的鲜血和美国人民的鲜血都是同一个颜色。”

9月23日,普京再次电告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决定对美国的“人道行动”开放中亚,同时可以与美国分享有关方面的情报。

时值美国正向阿富汗和恐怖分子头目本·拉登实施军事打击,普京亦抓紧时机,向车臣非法武装下达最后通牒:在72小时内放下武器!

10月3日,普京对记者解释道,车臣武装分子同国际恐怖主义的联系十分明显,他们的特征完全一样。恐怖分子在莫斯科炸毁楼房和在纽约撞击世贸中心大厦同出一辙。俄联邦车臣事务首席发言人亚斯特布任斯基称:“对美国进行‘9·11’自杀性袭击的恐怖分子中至少有四个人到过车臣。”“那些向纽约和华盛顿派遣自杀性攻击者的人,在车臣进行过恐怖袭击的彩排。”

普京总统巧妙地将车臣问题与“9·11”联系在一起,为国际反恐行动划定了最初的轮廓。

由此,西方的车臣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首先将车臣巴萨耶夫非法武装列入了国际恐怖组织名单,在而后发生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劫持人质的恐怖事件和别斯兰中学人质事件中,西方各国都迅速做出反应,各国首脑以各种方式谴责了恐怖分子的罪恶行径,并对俄罗斯的反恐行动表示理解和支持。

当然,俄美之间的夙怨,各国的利益,以及新的战略冲突,不可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盟友,冷战思维并未完全消解。俄美之间在若干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但至少在反对恐怖主义方面,大家找到了共同点,结成了反恐联盟。由此,普京总统成功地构建起了国际反恐战线,这对车臣恐怖集团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车臣恐怖集团要想实现他们“独立”的黄粱美梦,只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国际上的支持与援助,当他们失去西方各国的支持与援助之后,他们只能疯狂地求助于伊斯兰世界中的极端恐怖势力,且不说伊斯兰世界中的恐怖主义早已臭名昭著,即使是经济、军事上的援助,也是相当有限的。当道义丧失之后,车臣恐怖集团已成为全世界的过街老鼠,自觉或不自觉地掉进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深渊,大势已去,决难“独立”,决难取胜了。

由此可知,尽管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普京总统上台后的内外政策,已巧妙地把握时势,将俄罗斯反恐与国际反恐结合起来,为俄罗斯反恐营造出了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车臣恐怖分子已成为全球通缉的罪犯,失去了国际生存的基本条件,车臣恐怖集团已完全陷入孤立,普京总统已为他们掘好了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