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评曾国藩
12007100000055

第55章 事无巨细,必躬必亲(2)

清朝从道光年间以来,文武官员饮酒戏乐,轻慢拖沓已成为风气。曾国藩以公正、忠心、诚实、朴素而倡导天下人,即使是做官、领军,也纯粹是一派儒者气象。1861年,他制订了十六条劝勉训诫州县、营官、委员、绅士的规定,并向群众公布。劝勉训诫州县的条文是:“治理官署内务以端正根本,阐明刑律法令以廓清诉讼,重视农业生产以使人民生活富裕,崇尚节约俭朴以保持廉洁。”劝勉训诫营官的条文是:“严禁骚扰以安抚百姓,戒烟酒以警惕懒惰,勤于训练以抵御外寇,崇尚廉俭以使民众信服,勤学好问以增长才智,戒除骄傲、怠惰以端正习俗。”劝勉绅士的条文是:“保护愚昧怯儒的百姓以庇护乡里,崇尚廉洁谦让以奉行公务,禁止说大话以求务实,扩充才识以待来日之用。”

曾国藩的文章精深博大,气势雄厚,是文坛的盟主,而且历时已二十年。

他自己说是粗通文字,由桐城姚鼐先生启发而成。但其宏富的内容、豪放的文笔,是姚鼐所不能及的。当时汉学与宋学的争论最为激烈,曾国藩致力于调和二者,认为义理、考据,一个也不能缺少。他是这样说的:“文章的纯与不纯,只看表现出的道理有多少,以此为差别。所谓表现出的道理多少应分几点,一是深,二是博。后世文章的见解比不上孔子的,或是文章的深度比不上,或是文章的广博比不上。能够既有深度又内容广博,而且文章又不比古代圣贤文章的意义差的,自孟子而下,唯有周敦颐的《通书》、张载的《正蒙》,其文章淳朴正大,立意高远而少有人能与之相比。许慎、郑玄也能做到有深度且广博,但解释古书字义的文章,则失之于琐碎;程颢、程颐、朱熹等也能做到有深度且广博,但训导道理的话语,则失之于狭隘。其他如杜佑、郑樵、马端临、王应麟这些人,能做到广博却不能有深度,那么文章则流于枝蔓太多了;游、杨、金、许、薛、胡之辈,能有深度却不能广博,那么文章则伤于太简易了。因此有了汉学、宋学之分,相互争辩不休。我想名取两者之长,见解既有深度,且引证广博,而写成文章又要做到不堆砌。”

在名他的门下,如李元度、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都是文章写得特人别好的。黎庶昌就说过:“湘乡曾文正公出来后,将姚鼐的文风发扬光大,评将功绩、德行、语言统一到一起,吸取众家所长,沿着前人车轮碾过的痕迹曾加以综合而延用其方法,跨越诸子百家,从因循两汉而返回到夏、商、周三曾代,使司马迁、班固、韩愈、欧阳修的文风,断绝后又再次得到延续,这难国道不是所谓的豪杰之士、才德高尚的人所无法媲美的吗?大概从欧阳氏以来,藩仅此一人而已。”

又说:“曾氏的学问出于桐城。本来就知道他与姚先生的主张相合,而不是不着边际地宣扬自己。遵循姚氏的学说,摒弃六朝以来讲求对仗的习俗,来追求所说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法规越严格则文体越尊贵。遵循姚氏的学说,尽可能地吸取诸位学者多见识、究事理、广辨别、多考证的特点,将其全部纳入于雄奇万变之中,用以矫正桐城派末流空无内容的装饰,其道理互相补充,不能有所偏废。”这是他所推崇的,并不是过分夸奖。当时海禁刚刚解除,有志之士争相学习西方的学术。曾国藩第一个派学生到西欧国家留学,学习学术和技艺,造就的人才很多。他们学一点回来就有用处,后世的人尊称他们为“湘乡派”。曾国藩所着有《求阙集》。

曾国藩临死前所写的遗疏送入朝内,皇上惊悸悲痛不已,停止上朝三日,追赠太傅,按照大学士的惯例赏赐抚恤金,并赐予谥号“文正”,进入京城的昭忠祠、贤良祠予以祭祀,并在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门的祠堂。不久,湖广总督李瀚章、安徽巡抚英翰、代理两江总督何靖上奏陈述曾国藩历年来的功勋业绩。李瀚章的奏折大概说:“曾国藩刚到翰林院,就与已故大学士倭仁、太常寺卿唐鉴、徽宁道何桂珍讲习研明程朱理学,约束自己,反省自身,国藩后来实际上得力于这个。他遭逢艰难时世,毅然以天下为己任,将死生祸福都置之度外。他超人的胆识和魄力,在于能够坚持主见,不为轻浮的议论所动摇。用兵江、皖时,陈述四路进攻的策略;剿办捻军时,提出四面逼敌的建议。

之后的成功,不外乎就是这些策略。”英翰的奏折大概说:“自从安庆被攻克收复后,曾国藩督军驻扎于此,整顿吏治,抚治创伤,培养元气’训导下属幕僚就像教育自己的子弟一样’对待平民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繁殖人口,积聚物资,教育培养,百废倶兴。到现在安徽民众安居乐业,都是曾国藩所遗留的功绩。一听到他死去,士民奔走相告,妇人小孩哭泣不已。以遗留于后世之爱而言,自过去的边疆大臣汤斌、于成龙以后,再没有像国藩这样感人至深的了。”何规的奏折大概说:“咸丰十年,曾国藩驻扎在祁门。

当时安徽南北十室九空,从金陵到徽州八百余里,遍地都是太平军,没有哪一天没有战斗。徽州刚失陷时,休、祁一带大为震惊。有的人劝曾国藩将军营移到别的地方,曾国藩却说,‘我初次进兵,遇到危险就退却,以后的事情怎么说呢?我离开这里一步,就没有死的地方了。’敌军到后,四面围攻。曾国藩亲笔写下遗嘱,营帐上悬挂佩刀,从容布置迎敌,没有改变平常的态度。死守了二十来天后,征召鲍超一起大战一场,将敌军驱赶到岭外。以十余年的时间共同诛杀未果的狂妄敌军,曾国藩领军四年,就依次荡平,都是因为他在祁门刚开始时不胆怯,能使敌军胆寒而振作士气。我听说他在京城做官时就很注意用人,出来领军之后也特别勤于考察。只要有一点才能,有一技之长者,无不选拔录用,且又多方培养使之成材。安庆攻克收复,则归功于胡林翼的筹划计谋、多隆阿的浴血苦战;金陵攻克收复,又归功于各位将领,没有一句话讲到他弟弟曾国荃。

他谈到忠亲王僧格林沁、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讲自己比不上他们的十分之一。清贫俭朴就像穷苦人家,所领的养廉银全部充公使用。没有购置一廛房地、一区田亩,吃饭不国超过四簋,男女婚嫁,不超过二百两银子。留下来的家训,有唐朝杨绾、宋藩代李沆的风格,其中尤为严格遵守、持之以恒的是‘不逛语,不晏起’。以前任两江总督时,讨论研究的文书,条理清楚严密。没有不是亲手制订的章程,没有不是亲自圈点的文书。前年他回任两江总督时,感激皇上恩情高厚,仍然令他坐镇东南,他说自己如稍有怠惰安逸,则内心会深感负疚。他利用工作之余接见各方面的客人,见到后必定要访问周详,殷勤训导勉励。对于幕僚下属贤明与否,事情的原原本本,没有不默默地记在心里的。他患病不起,实在是由于平日事无巨细均须亲自过问,用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所造成的。”承奉谕旨在安徽、湖北省城建立专门的祠庙。此外曾国藩曾立过功的省份,皇上均同意一起建立专门的祠庙。他的第二个儿子贡生曾纪鸿、他的孙子曾广钧,都赏给举人,批准他们一同参加会试。曾广镕赏给员外郎,曾广铨赏给主事,都等到了规定的年龄时分到有关部门学习行走。何规、李瀚章、英翰的三件奏折,都交付史馆,用以表示思念功勋大臣有加无已的崇高敬意。

【评析】

在蔡冠洛的《清代七百名人传》中,曾国藩是在“军事”篇中。也就是说,在蔡冠洛看来,曾国藩是一位军事家。但是,他对曾国藩的评价是独具匠心的。他认为,“其居官治军,亦粹然儒者气象”,是一位文人军事家。

蔡冠洛通过摘录曾国藩所作的劝诫州县、营官、委员、绅士十六条,通过引用曾国藩对汉宋之争的精辟见解,通过引用黎庶昌对“曾氏之学”的评价,表明曾国藩作为一名文人,能“挈揽众长,轹归掩方,跨越百氏”,由姚氏启之而又能扩而大之,以文章精深博大、气势雄厚而成为文坛盟主。同时又通过引用李瀚章、英翰、何环三人的奏折,表明曾国藩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具有胆略超人、多谋善断、爱护百姓、任人唯贤、清俭廉洁、事必躬亲的气质和作风,因而“居官治军”能功勋显着,泽及后人。

从整篇文章来看,蔡冠洛直接评述曾国藩的地方并不多,但通过摘录、引用,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当然,由于作者的阶级立场,文中有些表述如对太平军、捻军的称谓等自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客观公正地阅读这类文章,以此来了解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