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和评曾国藩
【评主简介】
郭斌和,民国时期学者。生平事迹待考。
原文
一文化之能存在与否,当视此文化之有无价值而定。而此文化之有无价值,当视此文化所产生之人物有无价值而定。中国数千年来,旧有文化所产生之贤人君子,豪杰志士,史不绝书。最近复能产生曾文正公,道德文章事功,三者皆可不朽,文正之荣,亦中国文化之荣也。文正殁后①,忽忽已六十年。流风余韵,不绝如缕。吾人撰文纪念,固不胜其感慨。然旧文化之确有价值,则观于文正人格之伟大,而益坚其信心焉。
自然贵族②,昔日尊称之曰读书人,曰士大夫。其责任在为吾民族之领导人,为吾民族文化之继承者。遇有外侮或内乱,足以摧残吾民族,或吾民族所相依为命之文化,则士大夫中之优秀者,义愤填膺,投袂而起③,执干戈,冒矢石,奋死以与此大敌,相斗于血渊骨岳之中。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而不灭亡者,赖有此优秀之士大夫耳。曾文正公,即此种优秀士大夫之一领袖也。
今日中国不能产生伟大之领袖,其故实由一般人太缺乏宗教性。吾所谓宗教性”,即纯洁之动机、坚强之意志与热烈之情感而已……文正为人,极富宗教性,……运其人格感化之大力,以为一代之领袖。
我国过去教育目的,不在养成狭隘之专门人才,而在养成高尚品格、多方发展之完人。求之西方,以英国牛津、剑桥两大学之教育理想,与此最为近似。曾文正公,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生产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倶备,文武兼资。有宗教家之信仰,而无其迷妄;有道德家之笃实,而无其迂腐;有艺术家之文采,而无其浮华;有哲学家之深思,而无其凿空④有科学家之条理,而无其支离;有政治家之手腕,而无其权诈;有军事家之韬略,而无其残忍。西洋历史上之人物中,造论偏至者固甚多,然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者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虞。……曾文正公,旧文化之典型人物也。然中国之新事业,如派遣留学生,创设机器局,江南制造局内译西书等,皆造端于文正。
——节录自《大公报》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七日第八版《文学副刊》
【注释】
①殁(mo):死。也写作“没”。
②自然贵族:郭斌和把古代贵族分为“世袭贵族”与“自然贵族”。
③袂(m侉i):衣袖
④凿(zu6):指器物上的孔。
⑤觏(g6u):遇见。
【译文】
一种类型的文化能不能存在下去,要看这种类型的文化是否有价值;而这种类型的文化有没有价值,又要看这种类型的文化产生的人物有没有价值。中国几千年以来,旧有文化产生的贤人君子、豪杰志士,史书上对他们都不断地有记载。最近,中国文化史上又产生了曾国藩这样的人物,他的道德、文章、事功,三方面都可并称为不朽。曾国藩的光荣,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光荣。曾国藩死后,转眼已六十年,其流风余韵,不绝如缕。我们写文章纪念他,本来不胜感慨,然而,我们看到曾国藩的人格如此伟大,认为旧文化确实有价值的想法便更加坚定了。
自然贵族,以前他们或被尊称为读书人,或被尊称为士大夫。其责任在于充当我们民族的领导人,充当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如果遇到足以摧残我们民族,或摧残与我们民族相依为命的文化的外侮或内乱,那么,士大夫中的优秀分子,便会义愤填膺,投袂而起,抄起武器,冒着弹雨,与面临的大敌奋勇相斗,浴血相博。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经过数千年而没有灭亡,全靠这些优秀的士大夫。曾国藩就是这类优秀士大夫的领袖之一。
今天的中国产生不了伟大的领袖,其原因是一般人物太缺乏宗教性。我这里所说的“宗教性”,是指纯洁的动机、坚强的意志与热烈的情感……曾国藩为人,极富宗教性,……他运用其人格感化的伟大力量,成为了一代领袖。
我国过去的教育目的,不在于培养狭隘的专才,而在于培养出高尚品格、全面发展的完人。拿西方来比,以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教育理想与它最相似。曾国藩,是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产生出来的最好成果之一,所以他能够才德倶备,文武双全。他有宗教家一样的信仰,而没有其痴迷虚妄曰有道德家一样的忠厚朴实,而没有其迂腐之气;有艺术家一样的文采,而没有其华而不实;有哲学家一样的深思熟虑,而没有其空泛;有科学家一样的条理,而没有其散乱破碎;有政治家一样的高明手腕,而没有其权变欺诈曰有军事家一样的宏韬伟略,而没有其残忍狠毒。西方历史人物中,造诣士也职颇高的人尽管很多,但要找一些道德、文章、事人功三者的成就都得到平均发展,可与曾国藩相比人的人,却实在是屈指可数……曾国藩,真是旧文化的一个典型人物。但是,评中国的新事业,诸如派遣留学生、创设机器局、在江南制造局内翻译西方自曾然科学书籍等,却又都是从曾国藩开始的。
【评析】
对于曾国藩,郭斌和的评价可以说是慧眼独具。他把曾国藩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来研究,指出:“文正之荣,亦中国文化之荣也。”他从肯定曾国藩人格力量之伟大入手,进而推论出这是中国文化养成的。并进一步说明,有像曾国藩这样优秀的士大夫的存在,才使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历数千年而不灭亡”,从而也说明了中国文化之伟大。于是,郭斌和得出的结论是,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不应该全盘抛弃,而应该让“素不蔑视智慧之中国文化”“与西方科学互相调剂,收截长补短相得益彰之效”。
郭斌和在借评曾国藩以论证自己嘉许中国文化的观点时,对曾国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曾国藩人格伟大,有“纯洁之动机、坚强之意志与热烈之情感”,说他是“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倶备,文武兼资”。而且,这“最良之果”还有其他旧式“贤人君子、豪杰志士”永远无法与之媲美的思想与行动,那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求富求强,“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语冤。这就是曾国藩的极高之处。从这一点上,足见曾国藩是一位开明之士,而不是死守旧文化的抱残守缺之徒。但该文免不了受旧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少不了旧式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所导致的褒贬失当的毛病,不可能辩证地看待人和物,对曾国藩的缺点与错误,即使是从与文化相关的文化性格方面来分析,也没见丝毫披露。这是读者在阅读此文时需要认真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