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风与政府建设
12009300000030

第30章 政风评议与政风建设(1)

从社会认同看政府作风建设

陈国治

无数事实证明,政府作风建设对社会认同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就直接影响到能否树立政府应有形象。因此,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认真探讨政府作风建设问题,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一、社会认同度是衡量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所谓社会认同,就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对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各方面情况的性质、程度等的共识、同感和认可。由于社会生活中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方式、质量是有差异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有较大区别,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概率却可以反映出社会的进步程度和稳定程度、肯定程度等重要内容,从而得出对这个社会的总体评价,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这个社会的发展前景。在我国历史上,凡是奸臣当道、君主昏淫、民不聊生的时代,人们对社会的认同度就十分低下,这时的社会往往是“昏惨惨似灯油将尽”,这样的社会离全面崩溃也就不远了。而相反,凡是政治清明、贤主良臣、人民丰衣足食的年代,人们对社会的认同度就比较高,这说明社会认同度确实是衡量社会发展与稳定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速度加快,对社会的关心程度大幅度提高,加上民主政治的日益增强,人们获取社会认同的可能性增大。其认同度的高低更能随着社会状况的快速变化而变化,从而也就能更加充分、准确地反映社会的本质,更能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现状、预测社会未来的重要窗口和依据。

几千年的文明史说明,大凡一个政权要能够稳固地存在下去,一般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经济力量的快速增长,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改善;二是社会的安定和民心的稳定,即社会认同度比较高,所谓民心所向,就能保证政权的稳固。在现代文明社会,民主政治已日趋完善。尤其是我国现阶段,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不仅经济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政治、文化领域的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广大人民群众不仅从改革开放中获得了物质利益上的实惠,而且在精神领域、政治生活领域也受益匪浅。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活跃,自由环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宽松,精神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愉悦,从而,人们对政治的关心、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社会生活领域的这一新的变化,不仅表现出今天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也给政府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给政府作风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二、政风建设与社会认同密不可分

所谓政风,就是指政府的作风,而政府的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又主要反映在政府公务员身上,即他们所具有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态度、行为方面的表现。在现代社会,政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众对政府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民众对政府的认同度,从而间接影响到政权的巩固问题,它与社会认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政风状况是社会认同的基础性内容。从根本上说,民众既是社会的组成者,同时又是社会的被管理者。因此,民众与社会打交道过程中直接的对象就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而最直接的又是政府公务员。所以,政府公务员的作风状况,不仅关系到政府办事效率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支持率,也就直接影响到民众对社会的认同度。民众在自己的生活中,既有柴、米、油、盐等基本生活资料和条件的需求,也有交通、医疗、教育、就业等各方面多层次的生活需求,还有文化、娱乐、交流等高层次的需求。而这些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和满足的程度如何,一方面取决于民众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条件;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政府的管理能力与水平。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政府公务员的作风状况。政府公务员有较高的素质,较好的作风,工作扎实、清正廉洁、服务周到,能较好地为民众服务,尽其可能满足民众的各种正当需求,民众对政府的社会认同度就高;相反,如果政府公务员思想保守、工作浮躁、态度恶劣、生活腐化,不能很好地为民众服务,不能满足民众的各种正当需求,社会认同度就低。由此可见政府作风,尤其是政府公务员的作风状况是影响社会认同度的基础性内容,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

其次,社会认同状况是政风建设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政风建设的状况是影响社会认同度的基础性内容,因此,看一个政府的政风建设抓得好不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指标和标准,但最根本的、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民众的支持率,即社会的认同状况如何。

民众对政府的管理和作风满意度高,对社会的公益事业积极配合、大力支持、齐心协力,社会事业就能快速发展。社会发展了,稳定了,反过来又能更充分、全面地满足民众的需求,也就自然而然会拉动社会认同度的提高。在当前,我国各地党政部门和广大公务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改进作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社会认同度就有了较大提高。这从另一角度说明,这种较高社会认同度标志着抓“三个代表”思想的落实,抓政府公务员作风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和非常及时的。

最后,提升社会认同度是政风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我国,广义的政风建设其实还包括执政党的党风建设。中共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党风和政风建设问题,中央十五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这实际上是广泛意义上的关于政风建设的重要决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这充分说明,中央这个重大举措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抓作风建设,不仅提高党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也就是提升社会认同度,以便更好地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努力提升社会认同度

1.要实事求是地估价政风状况,争取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理论与宣传工作,有些侧重于研究和报道公务员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中的腐败问题,这对于整顿和纯洁队伍、惩治腐败、预防犯罪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正面的、先进的典型宣传不够,也很易使人们产生“洪洞县里无好人”的错觉,以致于对干部队伍失去信心,影响社会的认同度。

其实,在广大基层公务员队伍中有许多焦裕禄、孔繁森式思想好、作风好的好干部。他们成年累月地生活、工作在最基层,生活艰苦,工作艰难。干部队伍中虽然也有违法违纪的败类,但毕竟是少数。因此,引导群众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们,全面地认识他们,客观地看待政风状况,是提升社会认同度,争取民众心理认同的重要一环。

2.恰如其分地介绍、宣传形势,争取人民群众的知情认同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要想争取人们对政权的认同和支持,就要使广大民众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真实情况,使之产生真正当家作主的心理感受。其实,及时、真实地宣传和介绍国际国内形势,恰如其分地说明情况,使民众掌握形势、了解工作任务,历来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是凭借这种优势,才争取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使他们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心甘情愿地用鲜血和生命来支持我们党的事业。在今天的条件下,这同样应成为广大公务员、尤其是广大基层领导者必须牢记和发扬的优良传统,经常、及时地向群众介绍和宣传客观形势,尤其是实事求是地介绍本地、本单位的形势,使广大民众了解真实情况,理解工作的难度。这样做,不仅可以争取民众对领导决策和所面临困难的理解,提升社会的认同度,还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共度难关。

3.建立健全民主政治体制,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同

有一句流行话叫“理解万岁”。过去,由于我们的政治体制过于单一,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上下级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缺少必要的交往,真有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有时领导与群众在许多问题上互不买账,除了别的原因外,缺乏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交流机制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隔行如隔山”,“大有大的难处”,“高处不胜寒”,这些都说明,很多时候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许多人站在自己这个角度,总是不理解别的单位、部门、岗位的难处,也包括领导不了解下属的难处,民众不了解领导的难处,而造成在认识和理解上较大的差距。因此,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政治体制,在地方和单位里,建立灵活的交流机制,包括思想交流、岗位交流,扩大知情度,了解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地位的难处,从而达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以提高社会认同度。

4.加大惩腐倡廉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任认同

在和平环境下,政府作风的突出表现是国家公务员如何掌权用权的问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公务员如何对待权力。因此,要从根本上抓好政风,提高民众的社会认同度,就必须下决心惩腐倡廉。对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包括打牌赌博、狎妓嫖娼等腐败行为,要从严从重从快惩处;同时要加强教育和监督,大力倡导为政清廉,“防范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务员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以达到增强人民群众信任认同的目的。

5.提高公务员素质,改进政风,实现人民群众的长期认同

要获得人民群众长期的根本认同,关键还是要进一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自觉、经常地注重政风建设,使广大公务员真正树立起清正廉洁、务实求真、勤政为民的好思想和好作风。毫无疑问,这一目标是涉及广泛、关系长远的巨大工程,但舍此别无他法。我们只有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与途径,全方位地大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大力改进政风,才能争取到人民群众的长期认同,我们的社会才会蒸蒸日上,永葆蓬勃旺盛的美好青春。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大学管理学院)

完善政风社会监督评价机制

张延黎

公民对行政机关的政风进行评价监督,要有健全的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作保障。

一、灵敏的反馈机制

要完善公民监督网络,畅通公民监督渠道,使社会公众评价及时得以反馈。首先,要坚持和完善监督制度,如信访举报制度、特邀监察员制度、行风评议制度等,确保其正常运转。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辟“电子民主”新渠道。加快“电子政府”建设步伐,架设政府与公民之间相互沟通和对话的“电子桥梁”;积极探索选用网络技术了解社情民意,如电子民意测验、网上讨论、电子投票等,为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要规范政府信息传播行为,各项政策法规必须及时上网,既便于公民遵守执行,又可为公民监督提供依据。再次,根据公民监督的不同区域、不同对象分别建立公民自身的监督组织。除已有的村民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公民监督组织外,还可引导建立一些带有监督色彩的公民自治组织,在不同行业不同社区建立监督评价组织,进一步完善条块结合的监督评价网络,发挥群体监督优势,为公民监督作用的发挥提供组织保证。

二、科学的评价机制

社会的监督评价,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保障,才能卓有成效。要考虑评价主体有广泛的代表性,如评估主体是企业职工,就应选择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企业。评价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尤其对公共部门的评价,不能忽略其使命,要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注重产出,而不是投入,使评价内容更具针对性。评价也要有层次性的差别,如对公共组织,主要结合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评价,把“公众满意”作为衡量行政组织绩效的重要尺度。而对公务员主要考核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从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实际效果等方面评价。监督评价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公开评议、量化打分,也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如质询、听证等。还有的地方推行巡视走访制,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巡视组通过走访调查,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后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做到下情上达;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对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走访视察,并了解和询问政府工作情况,及时向群众反馈。通过这种制度的推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新型关系。

三、严肃的纠错机制

社会监督评价强化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它一方面可以鼓励先进,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问题。评价既包括政风方面深层次的组织体制、机制和运行程序等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公务员个人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包括客观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对此,评价客体接受社会监督评价时,一要端正态度,把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不应反感或不理解。二要针对公众意见,认真找差距,找不足,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三要切实抓好事后整改,整改是关键。如果对政风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社会监督和评价就失去了任何作用和意义。整改要有时限性,要使问题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整改要有严肃性,对问题不能姑息,对犯错误的人不能迁就,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整改要有彻底性,要使问题最大限度地彻底解决,不留后患。

(作者单位:青岛市行政学院)

完善干部评价机制是治理浮夸歪风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