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风与政府建设
12009300000038

第38章 公务员素质、行政伦理与政风建设(5)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它包括在国家行政机关实行职务分类制度;对国家公务员录用必须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奖惩按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考核和职务升降要在充分注意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条件的前提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依据;公务员培训、工资、福利和退休的权利由法律来保障等等。

政府工作的法制化又要求加强人事行政立法、人事行政执法和人事行政执法监督,消除机构编制膨胀和选任政府领导干部方面的不正之风,把人与事的管理统一起来,在干部管理中走群众路线,突出群众公认原则,对政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无论涉及到哪个部门和人员,都要一查到底,认真严肃对待,妥善处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章规定对责任人员进行惩罚,追究有关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

在公务员录用与竞聘的资格审查上,要充分掌握分析个人资料、重在考前的政治思想表现和道德品质审查,注重“德”的考评。主要内容包括:拥护并贯彻执行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自觉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公仆意识和执政为民思想,廉洁奉公,淡泊名利,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人事部门要严格把关,绝不能让缺德者窃居官位。

在公务员录用与竞聘程序上,要严格遵守凡进必考、社会公示的原则,加强宣传,贯彻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绝不能让庸才蒙混过关。考试应依据职位分类、岗位法定原则,确定录用人员数量,明确岗位要求,设置试题的内容与难度。对竞聘上岗人员的考核形式要灵活多样,以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为主要考评依据。要加强对中高级公务员的考核力度,加强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考查,以促进其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要严肃考风考纪,考题难度适当,形式多样,切忌走过场,才能真正做到选优汰劣。

对新录用人员要加强岗前培训,开展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加强政风建设必须从加强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和工作作风抓起,对新录用人员要从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第一天抓起。报载,2002年8月6日,中央国家机关43个部门的500多名新录用公务员参加了人事部统一组织的上岗宣誓活动,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人事部将不断探索使之成为一项制度。誓词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忠于宪法,忠于政府,忠于人民;依法行政,严守纪律,保守秘密;爱岗敬业,清正廉洁,诚实守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宣誓是一种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形式,有助于增长新录用公务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造就一支具有公仆意识、廉洁、勤政、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具有重要意义。这无疑会对政风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

公务员考核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对政风建设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加强公务员考核工作,一是为了全面了解公务员的基本素质、才能和贡献,便于从中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二是对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情况作出公平合理的评价,为奖惩、培训、辞退等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三是通过考核,实现对公务员的合理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公务员考核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也基本反映了政府政风状况。

考核一定要全面、具体、严肃、认真,要注意那些埋头苦干、不计名利的实干家,绝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对投机取巧、哗众取宠、工作马虎、言过其实的人要严肃对待,追究责任。考核工作一定要注意纠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歪风,走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参与考评干部。人事行政部门要有严密科学的考核办法和技术手段,要坚持公开量化原则,多走访群众和专业人员,多征求基层的建议和意见,多进行问卷调查,确保考核工作务实、民主、科学、公正。

要严肃人事纪律,对在履行国家公务过程中玩忽职守、刁难群众、贻误工作、违法乱纪的公务员要予以相应的行政处分,以防止和纠正公务员的违纪失职行为,保障公务员按其职责履行公务,保证国家行政机构正常、高效、有序地运转。国家公务员纪律应是铁的纪律,它包括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遵守社会公德等许多方面。要通过人事纪律强化督促良好政风的形成和维持。

公务员培训也是促进作风建设的重要一环,它包括新录用人员的培训、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更新知识培训。要充分发挥行政院校作为公务员培训主渠道的作用,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全面提高广大公务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公务员的学风问题也反映政风状况,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权力观,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业务上求精湛,要使公务员成为公仆型的政治家和领导人才。

公务员交流制度,有利于开阔公务员视野,丰富经验,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有利于密切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相互交流信息、交流经验,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有利于避免长期在一地一处任职而易出现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防止宗派主义,发掘和培养公务员的潜在能力;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产生特权思想,培养和树立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加强国家行政机关廉政建设。这无疑会对作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国家公务员回避,是为了防止公务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亲朋好友徇私舞弊而对其所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作出的限制性规定。这可以有效防范因裙带关系、同乡及朋友关系带来的腐败行为,为公务员秉公办事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防患于未然。良好的人际环境必然会形成公正、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

人事行政要保障公务员的合法利益,在工资、保险、福利等方面满足公务员的基本生活和合理要求,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让靠得住有本事的人消除各种后顾之忧,有利于行政机关工作效率的提高。要完善辞职辞退、退休制度,使出口畅通,保证政府公务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要加强人事行政执法活动,上级和同级政府及其人事部门要对本系统、本地区的公务员管理工作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加以检查监督,坚决制止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切实保证吏治清明,政风优良。

(作者单位:四川行政学院)

从制度上改进领导作风

李应忠

领导作风是政风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领导干部在领导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风格和方式方法,是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在领导干部身上的综合反映,在领导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领导作风虽然体现在领导干部身上,但代表着政府形象,对社会风气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与引导作用。因此,在政风建设中,领导作风处于先导和核心地位,必须针对目前领导作风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从“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人手,切实改进领导作风,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领导作风的形成和演变与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制度建设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领导作风。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改进领导作风要双管齐下,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在注重教育的同时,更多的要依靠制度建设。多年的实践证明,搞好领导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巩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有约束力的制度和机制,党中央国务院为此先后颁发了许多条例、规定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领导干部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条件下对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为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机遇。改进领导作风不仅要继续严格执行现有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监督制度和决策制度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要解放思想,进行大胆改革,探索制度创新,进一步健全各种监督制约机制,用制度和机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保证良好领导作风的形成和发扬。

首先,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探索建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新机制。领导作风的状况与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密切相关。

一方面,由于领导作风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领导干部是领导作风的载体。因此,可以说选用什么样的人必然带来什么样的领导作风。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优秀人格魅力的人担任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才有可能产生优秀的领导作风。另一方面,采用什么方式选人,采用什么标准选人,对在职的领导干部的作风也有一种示范和导向作用。

我国现行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革命战争年代延续下来的,基本是一种组织考核、集体决定,主要领导个人意见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制度,虽然经多次改进,但未从根本改变“由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这种制度导致了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视野不宽,也缺乏适当的识人选人标准和办法,用人的随意性较大,很难保证选出优秀的人才。二是在职的一些领导干部,为提拔升迁,“眼睛向E而无暇顾及群众”,“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影响了领导作风。三是出现了用人上的腐败问题,突出表现是跑官、卖官,群众把它看作当前腐败现象中“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上进性,尤其是助长了腐败现象,助长了领导作风中的不正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

必须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出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于是公开选拔制度应运而生,而且一经产生,便受到各方重视和认可。它是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考试和考核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使之走上领导岗位。实行这种办法,为广大干部提供了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防止和克服以种种扭曲形式表现的职务竞争和用人的不正之风,无形之中净化了领导作风。实行这种办法,不仅拓宽了用人视野,而且一批优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带来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作风,实现了领导作风的良性循环。

其次,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使之更为科学严谨。领导作风的状况与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密切相关。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领导作风的趋向与状况。考核是上级对下级进行工作指导、干部管理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的使用,对领导干部作风影响很大。比如,现行的行政体制一直使用一种不科学的方式来衡量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的政绩。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经济增长数字指标一直被认为是评估地方政府的重要标准。结果导致层层指标硬考核,级级唱高调造政绩,直搞得形式主义泛滥,表面文章盛行,弄虚作假成灾。利用数字造假成为一些人的为官之道。

改革的办法就是切断政府工作政绩与统计数字过分密切的关联,扩大群众对考核的参与权、发言权。这一案例表明,改进领导作风要与改进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考核程序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特定的考核办法,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党和人民的愿望积极努力工作,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再次,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拓宽现行监督渠道。领导作风的状况与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密切相关,监督在很大程度影响了领导作风的趋向和状况。改进领导作风要与完善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力度结合起来,把对领导干部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统一起来,严格约束其言行,促进良好政风的形成。目前,不少地方推行的政务公开制度实质就是一种广泛的群众监督制度,是对以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为主的现行监督机制的补充和完善。实行政务公开,就是提高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监督,使公共权力的运作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尽可能减少公共权力运作的主观随意性,保证其规范性,使各级干部和公务人员依法公正地行使权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在加强领导作风建设方面有以下三个作用:一是政务公开,疏通了联系群众渠道,创造和丰富了联系群众的方式,更加充分及时听取了群众的意见,有助于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二是政务公开为广大群众对政府权力进行最广泛的监督开通了渠道,从而有利于对领导干部事前监督、事中监督,扼制了腐败的源头和蔓延,有助于形成廉洁自律的作风。三是政务公开是实现政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措施,有助于领导形成民主的领导作风,防止主观武断盲目决策。

(作者单位:山西省行政管理学会)

关注公务员心态加强政风建设

刘白露

公务员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对其公务活动影响巨大。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积极心态,将是实现振兴经济,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首要条件,也是加强政风建设的内在要素。基于此目的,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的心态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研究分析。

调查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总体表现出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追求和重事业的价值取向,自我价值实现意愿强烈、主体意识较强烈。与此同时,我们还不能不承认,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队伍的心态现状和行为表现,存在着不尽人意和值得深入探析的突出问题。从现实意义上讲,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流行已严重影响了治政风气,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调查认为,当务之急,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有两大关键性问题:

领导干部的形象问题形象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领导干部的形象,是我们党和政府最,宝贵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形象问题,就是党和政府的信誉问题、权威问题,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施政能力,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良好的形象,有助于营造积极的社会软环境和充分调动全体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完成公共管理目标;良好的领导形象也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威信和号召力,获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因此,领导干部的形象事关全局,影响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