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政府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
12032500000037

第37章 社会保障概述(6)

(2)老年贫困计划。政府规定对6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支付3~5美元作为生活补助。计划的初衷是补助贫困老人,但由于难以对全国的人口状况及财产状况进行准确核查,只能将3~5美元按月发放给每位65岁以上的老人。

(3)公共分配系统。印度独特的公共分配系统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政府监督和指导下,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专门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零售商业系统(平价商店)。当局向低收入居民发放购物卡,凭卡可到平价商店购买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政府每年拨出巨款进行补贴,仅粮食补贴一项,中央政府的支出已从1991~1992年度的285亿卢比增加到1997~1998年度的750亿卢比,1998~1999年度达900亿卢比。

(4)面向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印度的农业工人是农村中最贫困的一部分人,印度政府采取了专门面向农业工人的保障性措施,如规定农业工人的最低工资,鼓励建立工业合作社在农闲季节向农业工人提供就业等。这些措施也被认为是印度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改善和加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思路和对策

(一)基本思路

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对比情况可以说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多方的努力。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程度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在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问题,可以考虑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考虑社会互助力量;二是发展要有重点,主要是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和农村低保;三是管理要创新,必须有相关配套改革。

(二)基本对策

1.建立稳定的资金积累机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一直采用现收现付制。这种制度从长远来看会使筹资规模和保障支出难以稳定,甚至出现支付危机,产生保障负担沉重的问题。从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过渡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选择。积累制是根据就业可能和必然发生的养老、医疗、失业所需要的资金,预期先提取并进行储蓄积累,在实际需要发生时再行支出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制度。为克服现行社会统筹方式的种种弊端,可以开征社会保障税,同时,应该向社会账户与个体账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重点抓好养老、医疗保险和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按照“生(存)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保障原则,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注意两点:其一,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既能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又能防止因保障标准过高而形成养懒汉的倾向。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维持农民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当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和乡村集体的承受能力以及物价上涨指数。各地应在综合考虑上述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较为科学、可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其二,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大体上包括因缺少劳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致有合作医疗、统筹解决住院费、预期预防保健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为普遍的形式。实践表明,村办村管、村办乡管、乡村联办、乡办乡管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广大农民群众通过互助共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好办法。因此,各地应积极发展与完善农村合作医疗。需要注意的是:其一,正确选择合作医疗的形式及内容;其二,合理补偿医疗费用。建设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也要注意两点:其一,正确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缴纳方式。主要是处理好资金的负担比例和承担主体;其二,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保值增值工作。

3.做好社会互助工作。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不能单纯依靠国家,还必须发动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开展互助活动。

为此,首先要大力宣传社会互助的意义,并采取激励手段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率。其次,要拓宽社会互助的领域。从资助兴办农村敬老院、希望小学等公益事业到救济、募集物资等,都属于社会互助的范畴。第三,要坚持生活救济与生产扶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发展生产,增强自我保障能力。

4.必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执行过程中规范、监督工作和配套体制改革。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会涉及保障对象的确定、保障资金额度的确定以及资金发放时间等具体事宜,也是容易出现失范和违规的环节,所以必须加强规范约束和监督。另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再不能走城镇的老路,必须要与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配套进行,尤其是医疗体制的改革。配套体制改革跟不上,就会影响农村养老、医疗等制度的执行效果。

【案例】

新加坡的养老保险模式—储蓄基金制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加坡结合本国国情,选择储蓄基金制作为保障国民晚年生活的养老模式。该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弗·莫迪利安尼的“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消费者的生命周期中,其收入轨迹为一条抛物线,消费轨迹则为一条递增直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者青年时是净负债者,中年时是储蓄者,晚年时是储蓄使用者。由此可见,劳动者为了在退休后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必须在劳动期间积累足够的储蓄。

储蓄基金制的主要运作方式是:

(1)保险基金来源于雇员和雇主的缴费,费用全部进入个人账户,政府不负担任何费用。

(2)保险基金由政府直接经营,民主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法定机构——中央公积金局直接经营,由董事会制定决策。董事会由政府代表、雇主代表、雇员代表、专家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

(3)保险基金实行一次给付制。雇员到55岁时,除保留政府规定的法定存款(数量较少)外,可连本带息取走养老保险费用。

消费轨迹线青年中年老年年龄段新加坡的储蓄基金制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

(1)能培养良好的民族精神。在储蓄基金制下,个人退休后的保障水平取决于其工作期间存款数额的大小,因而新加坡人生活节俭、自强自立、积极进取。

(2)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央公积金制使政府能筹集到雄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3)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政府允许投保人提前支取保险金用于购买住房,解决了居民住房问题。然而,储蓄基金制过于强调个人储蓄,缺乏互助互济功能,是不完全的社会保障。

(资料来源:王国清、程谦主编,《财政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案例思考题】

结合储蓄基金制的养老保险模式,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险模式进行利弊分析。

【本章思考题】

1.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2.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结合实际,分析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张左己:《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李兴山:《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韩丽华等:《政府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2007-0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09-07。

穆光宗、苗景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保障网2004年4月29日。

张立荣、李海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中国劳动网2002年3月4日。

纪宝成、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新华网《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2004年9月7日。

唐钧:《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民政部网站,2004年8月24日。

林德民等:《日本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世界农业》2004年第5期。

陈继东:《印度的就业政策措施与社会保障体系》,《南亚研究》2002年第2期。

郑春荣:《德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分析》,《德国研究》2002年第4期。

刘翠霄:《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