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政府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
12032500000074

第74章 区域经济管理(3)

第二次转向是1979~1999年,从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到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的转向。1979年开始,中国开始探索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启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与此相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发生变化,即开始从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东部优先发展战略。

突出表现是,这一时期,政府推出了沿海区域优先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优先发展沿海地区,通过沿海地区的发展带动内地发展的思路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思想。依据上述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六五”计划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设想方面,开始了由平衡发展向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的转变。1986年召开的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三大地带的划分,并突出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

第三次转向是1999~2005年,从东部优先发展战略转向全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八五”时期开始,针对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中国开始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明确了缩小地区差距,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具体来说,除了实施东部沿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以来,还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其中,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是两个已经开始实施的战略。20世纪末期,中央决策层开始认识到,伴随现代化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开发西部的战略时机已经到来,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2000年10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制定的“十五”计划将“实施西部大开发”确立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

在西部大开发取得阶段性成就以后,中共十六大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作为一个战略部署,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确立为一个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从2004年开始,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过程中,一方面侧重实施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另一方面,国家也加大了对东北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虽然已经提出和形成,但是具体的战略内容尚未最终确立,尚未进入战略实施阶段。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目标取向和理论基础上的。总体上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取向和理论基础的演变经历了从“平等优先”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演变。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全局出发,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整个“十一五”时期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和阐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标志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形成。这一战略具有完整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逻辑上层层递进。具体来说,包括下述几个方面:首先,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战略目标。如果说1949~1979年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词是“平衡”,1979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词是“不平衡”,那么,从现在开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将是“协调”。其次,以区域发展格局的全面构建,实施区域战略布局。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科学的区域战略布局作为支撑,《建议》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长远布局的要求和经济合理原则出发,提出了一个新的、全面的区域发展格局,即基于不同优势和功能定位的四个板块,即东部、东北、西部和中部,各个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格局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第三,以区域协调机制的构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区域格局的基础上,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还必须有科学的区域协调机制。《建议》提出了系统的互动性区域协调机制,这种机制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上述四个板块之间基于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的互动。第二个层面,发达地区对老少边贫地区的支持性和扶持性互动。第三个层面,城乡之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反哺性互动等。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

1.东南沿海开放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在“两个大局”思想的指导下,东部沿海优先发展战略开始成为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的主题。

中国在沿海开放布局中,首先创建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在总结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把海南省开辟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海南建省,海南岛列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试验场”,充分发挥了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四个窗口”的作用。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使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既带动全国的开放、改革和发展,也为中国的沿海开放构建了先行开放的发展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创举。以创办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为基础,于1984年及时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确定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形成了中国对外开放在沿海区域一个珠玑相串的链条。并在适宜的城市创建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将沿海开放扩展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漳厦三角地带,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前沿开放地带,以充分发挥其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辐射作用。随后又开放了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和环渤海湾地区,与原有开放城市形成环渤海开放带。这种点线连接、扇面扩展,形成了更大范围的开放面。1991年,邓小平提出,“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领头羊,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标志。这样,以浦东为龙头,把中国的沿海开放推进到沿江以及后来的多“沿”开放,沿海先先行开放战略,不仅在一个历史时期使沿海地区成为了全国开放度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而且带动了中国全方位的开放。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一架起了连接内地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沿海先行开放,构建起“外聚内散”、连接内外的桥梁和纽带。沿海地区已成为国际资本、先进技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高新产业的“孵化器”、技术扩散的“辐射源”和区域发展的“推进器”。

一搭建起中国走向世界的跳板和平台。沿海先行开放,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超常规发展。“长三角”正在建成中国重要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和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将发展成为广(东)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承接港澳技术转移的全球制造基地;京津唐地区正形成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带。

在“引进来”的基础上,沿海地区已经积极地“走出去”。

成就了改革开放的示范区。沿海先行开放,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在实践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思路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率先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与世界经济接轨,对全国的体制改革和全国的开放起到了示范效应。

一成了中国加快现代化的三大引擎。东南沿海开放战略,促进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中国三大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东部优先发展战略使得经济中心明显东移。东部优先发展战略成功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差距问是党中央贯彻邓面向新世纪所作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部地区发展滞后,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搞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优势,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空间。有利于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推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西部地区的市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与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起来,也有利于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拓宽市场,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依法加强耕地管理,严格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牧业税的政策,使农牧民休养生息,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发挥西部地区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搞好棉花、糖料、水果、肉类、奶类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拓宽农民参与公共工程建设、外出打工等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就业。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扶贫攻坚,力争在2007年以前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要扎扎实实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重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妥善解决农牧民长远生计问题,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一方面抓好重大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抓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小项目。

集中力量搞好交通、电力、水利、通信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交通运输网络和能源开发体系建设,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效益。合理安排各种水利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公路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建设。抓紧落实全国铁路网建设规划西部项目的施工。加强长江上游等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西部地区信息通道和网络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小型公共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县际公路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支持西部地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依托各类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能源、矿业、机械装备、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作用,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地区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特色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控制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转移到西部地区。

落实政策措施,加大对西部大开发扶持力度。要保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完善。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提高西部开发直接融资和利用外资的比重。积极吸引东部、中部地区资金和本地民间资金参与西部开发。

加快法制建设,依法保障西部大开发顺利推进。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开发欠发达地区的经验,加快西部开发法制建设。《西部开发促进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有关部门已启动研究起草工作。同时,抓紧研究制订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法规。

3.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振兴老工业基地既是东北等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条件已经具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这些都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