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段学习法是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它能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中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学习上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
——刘春生
一、第一段:科学预习
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可分为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①课前预习。上新课前先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②阶段预习。用较长、较多的时间预习一章或数章的内容;③学期预习。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要通读整本教材,粗知全书的知识体系,找出预习中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措施。
以上三种预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在学习的空闲时间,能自觉合理地安排好学习。如果学期预习比较充分,那么阶段预习就可以少花点时间或不必进行了;如果阶段预习做得充分,那么,课前预习就不见得天天搞了。会学习的学生,在假期里、在学习稍微空闲时,会自觉地抓紧时间进行学期预习和阶段预习的。这样,就为学习紧张时减轻了压力,使紧张时不感到紧张。这种调节,可以使学习忙时不忙,闲时不闲,从而使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愉快。
1.预习四字法
预习的形式可用四个字概括:读、画、写、记,亦称“预习四字法”。
(1)读
读,即课前预读。也就是阅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必要时还需要阅读与新课有关的已学课文,有针对性地复习新课学习可能涉及到的旧课知识。
这里首先牵涉到一个读书方法问题,要进行预习,必须学会读书。读书的方法有多种,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学习,应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要求。课前预读对阅读的理解层次要求不高,如果将读书划分为粗读、细读和精读三个层次的话,那么课前预读只要求达到由粗读到细读的层次。
粗读,即用较快的速度概览全篇课文,观其大略,了解梗概,从而对新课有一个粗略和直观的印象,并对课文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细读,也就是仔细地阅读。细读中应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及个人的疑点所在。要求能把握中心,初步理解课文。
粗读课文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感觉,这证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指向。它会驱使自己的思维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这时应回过头来从本节课文的开头分段细读。在细读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和定理常常需要咬文嚼字地阅读,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理解概念和定理中最关键的字、词、句的特定含义。
预习前最好能草拟预读提纲,然后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和理解课文。预习提纲可根据与现行教材配套发行的各学科教学目标手册去拟定。手册中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且已划分出能力的达标层次,因此预读提纲不一定专门去写,可直接在目标手册上勾画或作些说明即可,只是要求预习者心中必须有目标,必须有预习提纲。像这样一种有目标导向的预读课文比完全盲目地去阅读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是教师安排的课堂预习,一般都会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新课知识点演变成一个个阅读思考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课知识导学系列,并真正做到知识题型化、题型多样化。其形式有说明式、填空式和问答式,也有习题式(选择、计算等)。这就是近十年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做法。这种做法将学生的预习阅读,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巩固训练熔为一炉,不仅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值得提倡。建议刚开始进行课前预习的同学,最好能配合使用这种预读提纲和思考题,这样可使自己较快上路,并能提高自己对预习的信心。
(2)画
画,即阅读时对课文中有关概念、定理和重点圈点画线,或者是注眉批、分段落,必要时还需要在一个专用的练习本上写写画画,特别是预习理科教材,阅读时准备好一支笔和一个练习本是很有必要的。不要小看这阅读中的圈圈画画,它留下来的往往是阅读者随课文内容而展开的思维痕迹。
圈点画线虽然并无统一的规定,但多数人却有一些习惯性的标记方法。如用圆点(·)或圆圈(○)表示重要精彩的语句;用双圆号(8)表示一段精彩内容或语句的结束;用几个并列三角形(△△△)表示课文中几个并列的观点或事物;用惊叹号(!)表示自己非常欣赏的语句;用问号(?)表示对课文中有关问题的质疑;用波浪线()表示关键性的语句和段落;用加重点(……)表示段落中关键性的字;用单直线()、双直线()和三直线(
≡)表示课文中重要程度不同的概念或定义。
每次阅读时可用颜色不同的笔加以勾画,这样有利于区别阅读的层次,由于颜色不同,会代表不同的见解和意义,使理解步步深入。但要注意:有所不画,才能有所画。阅读中也不要到处去勾画,勾画的太多反而有碍于重点的突出。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他会有一套自定的习惯记号,每种记号很自然地代表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假若写出眉批来则要比记号复杂得多。这样既简便明确,又节省了书写的地方。
但有时单靠符号是不能完全表达其意义的,这时就需要注眉批,一般在书的天头、地脚、段尾或篇末的空白处,都可以随读随写。诸如段落篇章的简单提要,阅读中的个人见解,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以及对课文中的问题质疑等等。
阅读中不要急于加批语,一知半解,支离破碎,没有领会课文精神实质的批注,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造成误批。眉批的语言应简短精炼,力求抓住要害,不要期望把一切问题都写透,也无须对个人见解加以发挥,更深入一步的工作应放在写预习笔记中去完成。
(3)写
写,即写预习笔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少,预习笔记的书写有不同的要求。
最简单的预习笔记可以只写出本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所以对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预习,或是在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时的课文预习,可以只完成“读”和“画”两步程序,而不用写预习笔记。因为通常在“画”的过程中,已经勾画出课文的重点、难点、个人的见解及对问题的质疑。
最复杂和要求最高的预习笔记,则是在自己对课文已经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写出的阅读笔记,这种笔记能反映全篇课文的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内容提要,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能达到这种高标准要求的,一般是有充裕的课前预习时间或是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同学。当然,有些比较简单、理解程度不高的课文,多数同学的笔记也能达到这一要求。如化学中的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文,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对新课中将要学习的具体物质,按照存在、制法、性质、检验和用途的研究线索,可独立而有条理地逐一拟出预习笔记。
有时为了避免预习笔记和课堂笔记重复,进行预习时,尽量选择那些教师依据课本设计板书的课文做预习笔记,并在写预习笔记时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听课时把教师讲授的有价值的内容补充进去。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课文,一般只要求写简单的预习笔记,预习时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和思考上,待上课听讲时再按教师的讲课思路写出课堂笔记。
(4)记
记,即预习的最后阶段对新课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如对重要的词、句和段落,重要的概念、定理和结论,要求能基本记住。
有的同学在分段细读之后,为了整理自己的预习思路,常常把课文从头至尾再细看一遍。或者是合上课本,闭目反思,把新课内容从头至尾过一遍。这时你会感到知识连贯、脉络清晰、有条理,这说明你对课文的内容梗概和中心思想已经比较熟悉了。回读、默想、反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记忆法。
在阅读记忆中,尽量让新课知识与已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也就是说预习时应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这样不仅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对于一些相似的新旧知识,譬如相似的概念、相似的词句、相似的公式、相似的名称、相似的实验和物质、相似的性质等等,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记忆。这种让新知识植根于旧知识的生长点上的预习,在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会更深刻。
有的中学生记忆东西非常快,一般阅读三到五遍就可以记住一段文章。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他采用了尝试再现法。即每当他拿到所要记忆的材料时,看过之后即放到一边,然后试图回忆所记内容;接着再回过头来重点看一遍没有记熟的内容,这样反复两三次就基本上记住了所学内容。这种阅读中的快速记忆法尤其适用于预习中的记忆。因为预习投入的时间不多,利用较少的时间记住一些重要的新课知识,进入课堂学习时,便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新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听课水平也就提高了。虽然快速记忆的有些内容保持时间不长,但在其后续的学习环节中这些知识还将不断得到强化,因而能实现预习中的高效率记忆。
当然,记忆的方法还有多种,由于预习中需要记忆的材料不多,且对记忆的要求也不高,因此有关科学记忆的艺术和方法后面将分专节讨论。
2.课前预习法
初步理解下一节要学的基础知识;复习、巩固、补习与新内容相联系的旧概念、旧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是课前预习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围绕基本概念、原理、法则、规律、公式等阅读教材。
②做课后练习题,目的在于检查自己阅读时的理解程度。
③结合做练习题,再读一遍教材,以期对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
④发现先前知识没有掌握的,回过头去补上来。
⑤做预习笔记,将自己的思维成果记录下来,预习笔记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化的笔记有利于记忆。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切实学进去。第27届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李平立就强调说:“自学一定要真正学会,很随便地看看书就说预习完了,这样的预习效果很小。”走马观花地看看书不是预习,预习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
②要有时间限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任务相当繁重,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进行预习;再者,长时间的预习会使人感到疲劳,效果也不好,一般来说,每天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进行预习是可行的。
③最好从一两门学科开始,待取得经验后,再推而广之。
3.阶段预习法
学习者以概要了解为目的,对近期将要讲授的功课内容从整体上进行粗线条式的浏览,以求得初步印象的一种预习方法。一般说,以章或单元为整体单位时比较可行;而像史、地等科目的预习则可以截取某个相对完整的时代或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整体预习的单位。
整体预习主要可以采取看标题、读目录、读概述、读提示语、读结语等办法。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大致了解全书或某些章节的内容。有些书在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要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各章节的中心思想,比标题具体得多。进行整体预习的作用是有助于为学习做好心理与物质的准备:①经过这样的预习,对某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量、难度、编排方式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信心;②据此而准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品,包括图表及参考资料等;③便于制订出科学的(短期)学习计划,协调各科的学习时间,提高对学习活动的预见性。
4.学期预习法
从整体上把握一本教材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独立驾驭教材的能力,即学会自己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自己处理基础知识,自己解答习题,从中培养自学能力。运用学期预习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粗读一遍教材,结合目录,自拟课程大纲。
②根据课程的要求及自己的学习经验明确学习对象。
③结合练习题细读教材,确定每章每节知识重点。
④将每章每节的重点知识依据一定的原则归纳在一起。
⑤记忆那些理解准确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进行学期预习,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初三及高中的学生可以尝试。
②最好先选择一科进行,一是弱科,一是拿手科。初步摸索出一定的经验,再将此法推广到其他学科的自学。
③不必纠缠于知识难点与难题,预习的目的不在于精确地掌握细节知识,而在于培养从整体上驾驭教材的能力。预习完一科后,应初步掌握基本概念及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当教师讲到某一知识点时,只要你能明确这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时,就达到预定的目的了。
二、第二段:高效听课
要想学习好,高效听课是关键。课堂上若能解决当天新课学习的问题,课下除了完成作业外,其余的时间全都成为个人的自主学习时间。你可以去看看书:看课外读物,预习第二天的新课内容;你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状况,选择做一些课外练习,或是补差、或是提高;你可以参加一些课余文体活动,唱唱歌、打打球;你甚至可以走进第二课堂,到那里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某些创造才能。而那些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的同学,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把许多课堂应该解决的问题留到了课外,加重了课外学习的负担。因为时间不够用,要么不能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要么靠开夜车打疲劳战维持每天的学习运转。但这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且按照这种方式学习,永远也不会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果有的同学今天仍是这种学习状况,那么请首先从专心上课做起。
1.专心听课的途径
要提高学习效率,专心听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端正课堂学习的态度
既然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那么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需要。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人所体验的需要越强烈,由它引起的活动越有力。一个学生只有产生了课堂学习的需要,他才可能形成渴求课堂知识的欲望,那种在课堂厌学的情绪也就不复存在了。同时它还会促使同学们从各学科学习的需要出发,听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门学科知识,而不会从兴趣出发去听课和学习。即使有时遇到棘手和枯燥无味的学习问题,或者当自己身体有所不适时,也会调动意志的力量,以强烈的求知意识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进而专注地完成课堂学习。
(2)尽快进入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