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使动用法。常用的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谓语,表示“使(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这个宾语发生某种变化或产生某种动作。一般可译为“使(让)+宾语+动词”的形式。如“动心忍性”意思是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又如“润物细无声”的“润物”,是使万物湿润。现代汉语里的某些词还保留着使动用法。如:端正态度=使态度端正;丰富文化生活=使文化生活丰富。
⑥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或名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它怎样”(形容词做动词表意动)或得“将它看作什么”(名词做动词表意动)的意思。意动用法的动词和它的宾语可变换为“以”(宾语)为(意动词)”式的结构。如“渔人甚异之”的“异”,是形容词,这里为意动用法,认为它奇特。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不认为万里路途遥远;草菅人命=以人命为草菅=将人命看作野草。
(4)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的一些词,它没有实在意义,只在句子中起修饰作用,但能帮助实词组成句子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其类别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少,但是它的用法比文言实词灵活,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古今变化也比实词大。如:
之:①代词。如“操蛇之神闻之”。(这件事)
②结构助词。如“永州之野产异蛇”。(的)
③动词。如“吾欲之南海”。(到)
其:①代词。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吾恂恂而起,视其缶”。(它们的,那)
②语气副词,如“其如土石何?”(岂,难道)
者:①代词,如“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
②助词,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表停顿,引出判断或原因)等等。
2.常见的文言句式的学习方法
古代汉语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六种:
①判断句:文言判断句基本不用判断词“是”,而常用“……者”、“……也”等表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被动句:常用“受”、“见”、“为”、“为……所”等介词或固定结构表被动。例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省略句:文言省略现象较现代汉语更普遍、更复杂,不仅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宾语、介词宾语都可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两次省略了谓语“鼓”。
④倒装句:古汉语的倒装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属于主谓倒装。“子何恃而往?”属于宾语前置。
⑤疑问句:古汉语表疑问,除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外,还使用一些表疑问的固定结构,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⑥否定句:古汉语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
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例如:“寡人无疾”。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把握句子的意义及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与掌握文言句式。
3.如何为文言文断句
学习文言文还应学会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能否准确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断句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通读全文,思前顾后,基本了解主要内容,特别注意读好句中的停顿,不要读破句,才可断句。
②要正确理解词义,注意词序,分析句式。切不可用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文言文。
③利用文言文整齐对称的特点断句。文言文对比、对偶、排比句子多,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和结构,可据此推断。
④利用“问”、“对”、“曰”、“云”等作为对话标志的字,推断出对话部分。
⑤利用虚词断句。如“盖”、“夫”作发语词,常在句首;介词“于”、“以”和连词“而”、“则”一般用在句中;语气词“也”、“矣”、“焉”、“哉”、“乎”等一般用在句末。
4.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治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作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主要应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译,二是意译,而以直译方式为主。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可掌握五点:
①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帝王的称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在译文中直接保留翻译下来。
②补。就是补充。古汉语中大多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单音词补充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古代汉语比较简练,往往省略某些句子或内容。在翻译时,就应当根据现代汉语,根据内容的需要,作必要补充,这样才能通顺地表达原意。
③换。就是替换。一是不少文言词语所表达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可现代汉语已不再用原来的词表示,而用另外的词表示。如“迁客骚人”应译为“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池非不深也”一句中的“池”,应译为“护城河”。其次,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里都常用,但表达的内容有差别,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古汉语,以免误解。如“牺牲”,古汉语指祭祀用的猪牛羊,而现代汉语则指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
④删。就是删去,不翻译。有些文言虚词,只有语法作用或只表示一定语气,现代汉语无相应的词对译,可删去不译。
⑤调。就是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调整词序。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些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调整语序。
5.巧记古诗的两种方法
(1)做个小小改编家
背诵是一件单调、重复性工作,往往影响背诵的兴趣,因而降低效率。所以不妨想点提高背诵兴趣的方法,多几条途径,往往可以提高效率、加深记忆。改编古诗即方法之一。
曾有人把杜牧的一首诗改编为两种形式。
杜牧的原诗是《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先改成词的格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改编成了小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时间和布景)
〔路上〕(地点)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中有舞台说明、人物、对话,是个相当完整的小短剧(连人物神情、动作的提示都有)。
这么改编是否可提高背诵的兴趣呢?
我们还可以把诗改编成诗剧,由几个人扮演不同角色,边背边演。例如《木兰诗》、《卖炭翁》等叙事诗。下面以《卖炭翁》为例:
(旁白)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上)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旁白)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卖炭翁,作远望状)翩翩两骑来是谁?
(宫使上)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宫使)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当然,最省事的办法是将诗当成快板来背,边拍着节奏边背,背得快而且记得牢。甚至词也能当天津快板来背。如果你对天津快板比较熟悉,不妨试试看。
(2)以词带句
律诗、绝句是初中语文课文中需要背诵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讲,背下一首短小的律诗或绝句并不困难,与背诵其他文体的作品一样,首先要弄明白它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就能背得迅速,记得牢固。但背的诗作一多,你就会发现两个难题。一是易混。有些诗的格律一样且押相同的韵,很容易将这首诗中的句子混到另一首诗中去,即俗话说的“背串了”。二是有些诗明明背得很熟,可突然间就是想不起来了,即人们常说的“思维阻断”。这时只要有人提醒这首诗的头一两个字,你便会一下子突破阻断,把整首诗背出来。考试时你可能也有这样的体会,诗句填空的题如果给出的是上一句,你填下一句就觉得容易;如果给出的是下一句,让你填上一句就会觉得有些难度。这些问题在提示我们,应采取一些手段将背诵内容简化,因为越简化的东西记起来就越方便,越不容易出错;同时要强化诗歌中处于上句地位句子的记忆(这里说的上句,按照正规术语应称为“出句”。律诗、绝句的诗句数都是双数,四句或八句,诗中处于一、三、五、七单数位置上的句子叫“出句”,处于二、四、六、八双数位置上的句子叫“对句”)。实践证明,最简单省事的方法就是摘取诗歌中各句的头两个字,再加上第四句、第八句的末一个字,组成一句话来背。由于律诗、绝句自身格律的特点,这样组成的话在音韵上一定会琅琅上口,很容易记忆。例如背诵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背完全诗后,再着力记住标有着重号的词组成的两个句子:“剑外初闻却看狂,白日青春即从阳。”便可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将你背过的律诗、绝句都照此法整理一遍,我相信它一定会帮你将这些诗记得更牢固的。如果你还有兴趣,不妨再将此法推广到较长的古诗甚至词的背诵记忆上,一定会有所帮助。
六、文学常识的学习方法
文学常识的学习是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文学常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作家的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二是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三是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四是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词、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下面介绍一下学习文学常识的方法,望能对中学生朋友们有所帮助。
1.集中、分类、系统化地学习
文学常识的编排非常零散,分布在每一篇课文里。如果逐篇去记,会有一种凌乱之感,见木不见林。所以,学习文学常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一番归纳总结,把所有的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或关系贯穿起来。这样,不仅便于记忆,而且还可以对文学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最便于学习的归纳总结就是列表法。即先把每一册基本课文的作者按国别、朝代加以整理,将它们的国别、朝代、姓名、笔名、字、号、主要作品列成一览表,再把基本课文的体裁、选自何书、作品中主要人物等也列成一览表,然后对所有的表的内容进行归类,如作家可以分为中国作家和外国作家两类,其中,中国作家又可以分为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几类,古代的又可按照历史朝代由远及近地进行排列。这样画出一张大表,既可以对整个文学常识能够有一目了然的了解,又能够看出一些作家或作品在某些方面的联系。此外,还可以将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按照创作方法归类,如哪些作品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哪些作品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等等。或将课文中的人物归类,如散文、诗歌、回忆录、通讯中的人物是现实中的人物,而小说中的人物是根据现实生活虚构出来的人物,等等。
文学史上的一些专有名词有助于了解作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流派,是文学常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
①初唐四杰。唐初文学家王勃、杨迥、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在初唐文坛上较有成就,扭转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②唐宋八大家。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他们在散文创作上皆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③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以丰富知识,对自己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2.文学知识的联想记忆法
通过想像进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因为联想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文字信息的一个处理过程,这样会使记忆更加持久。这里介绍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望能对中学生朋友有新帮助。
学生对于古诗的作者、朝代总是张冠李戴,背了总是弄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位教师用书中的联想法帮助学生记忆:例如第一首诗是唐朝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杜”谐音成“豆”,“江”看成是个“浆”,“唐”想成吃的“糖”。然后他告诉学生,早晨我们要喝豆浆,豆浆没有味道,加点糖,这样就好喝了,浓缩成豆浆加白糖。“豆”指“杜甫”,“浆”指诗的题目《江畔独步寻花》。“糖”指的是朝代——唐朝。这样学生就把需要记忆的东西轻松地记了下来。还有唐代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如何记,他告诉学生:“今天你们去饭店,点了一盘菜,菜名是……”他还没说完,一名学生说:“黄瓜拌白糖。”剩下的内容就不再赘述了。
上篇提高各科学习成绩的有效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