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12051100000009

第9章 语文实用学习法(4)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段文字,先写白杨树外形给人的印象,再写人们见到它后会产生的联想,揭示其象征意义。很明显从外形特点到象征意义意思深化了,应划分层次。再看揭示象征意义的几句话,作者用了四个反问句,意思明显是从“只是树——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的,如果划分层次的话,每个反问句就可划分为一层。

②议论文的层进结构

议论文中的层进结构,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如果一段议论文有这三项内容,就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如下段:

片面地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极端错误的。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的政治家,决不是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没有不努力读书的,完全不读书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议的。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本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真正有学问的学者决不能不关心政治。完全不懂政治的学者,他的学问是不完全的。就这一点说来,所谓“事事关心”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一切知识都要努力学习的意思。

请你在文中标示一下层次。

(第一句及最后一句各为一层)

议论文的这种结构又有专门名称,其提出问题的部分(有的即为论点)叫“引论”;分析问题进行论证的部分,叫“本论”;解决问题的部分,叫“结论”。划分一个段落,也可借用这种说法。

我们将划分层进式结构段落层次的方法总结一下:

层进结构要分层,递进之处须看清。

记叙文要看表达,先叙后议或抒情。

议论文有三层次,引论、本论与结论。

(5)作者“告诉你”

作者都希望把自己的意思条理清楚地告诉读者,为此,必然会时时向读者提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当然,作者不会明白地说“到这儿是一个意思,到那儿是另一个意思”(个别情况下也会这么明白地讲出来,如讲演稿),但总会给读者以显示内容层次的提示,如果在阅读中注意一下这些提示语,划分层次就会快捷得多了。

这类提示语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是重复性词语。一个段落中作者不会无缘无故重复某些词语,如果出现间隔反复(有时甚至是连续反复),此处往往该分层。例如《向沙漠进军》中讲:“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这里的“一种”、“一种”就是划分层次的标志。

二是显示顺序的词语,如一、二、三、四,“首先”、“其次”、“再者”等,例如《中国的石拱桥》一文中讲: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KH*2〗

文中的“首先”、“其次”、“再其次”都是分层的标志。

三是某些呼应性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总之”、“先……后……”等等。

四是关联词语。前边已讲过“但是”的作用,此外还应注意“因此”、“因为”、“所以”等。这些词语处也可能是划分层次的地方。

五是设问句“为什么呢”。这往往是从现象到原因的转折点,多半是要划分层次的,例如: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这段话先讲苏州园林建筑在布局上的特点——不讲究对称。再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为什么如此。先现象后本质,先结果后原因,这里的设问句正好是分层次的标志。

下面我们利用找语言标志的方法划分下面一段话的层次。

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因为他带给人们科学的实践精神,他教给人们怎样批判旧的学说,怎样认识世界。他首先告诉人们不要停止在事物的外表,而要依靠人类的实践,进行全面分析,深入事物的本质。譬如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就不能让直觉支配,以为太阳等恒星都在绕地球转动,而不去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太阳系内全部行星的运行。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要有勇气怀疑并且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学说。

我们先看到的是关联词语“因为”。这段话的第一句提出的是作者的看法,从“因为”起就来证明作者的看法,应划分层次。接着我们便会发现“他首先告诉人们”、“他还启示人们”,这里有重复性的词语(“告诉”、“启示”在此意思相近,也可认为是重复),还有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还”,这是对“因为”一句的具体说明,属于低一级的层次。用图表示如下:

哥白尼……新时代。|因为……认识世界。||他首先……行星的运行。|||他还启示……权威学说。

所以,注意上面提及的文章中的提示性词语对我们划分段落内的层次是很有帮助的。

(6)画思路树

我们在整理一段文字的思路,划分段落内部层次时,实际上也要用到画树的方法。即先从具体的句子分析起,将相同意思或属于同一类内容的句子逐渐归纳为一组,到再也不能归纳时,就是一层意思了。例如下段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前天我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段文字共14句,我们试着用画“思路树”的方法分析一下该段的层次。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身材、脸色、胡子

③衣着

④语言特点

⑤姓氏及绰号

⑥众人取笑孔乙己

⑦孔乙己买酒

⑧孔乙己排出钱

⑨众人继续取笑

⑩孔乙己争辩

众人揭短

孔乙己狼狈不堪

众人哄笑

这段文字很明显可以划分为两层。请你试用同样方法划分下段文字的层次。

听人家背地里议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这段文字可分三层:1句,孔乙己的身世。2—6句,孔乙己的坏脾气。7句,孔乙己从不赖账)

3.归纳段意的2种方法

一段文章的段意其基本要求是能全面准确地概括它的主要意思。第一是要不偏,第二是尽量不遗漏主要内容。

在具体写出一段文章的段意时,有繁、简两条路,下面就讲些具体的方法。

(1)选取中心句

一段说明文或议论文往往有中心句,其他句子都围绕中心句组织,因此只要有中心句,稍作调整就可以成为这段文字的段意。有的记叙文也可能有中心句,也可采取此法。例如: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这段话很明显是围绕第二句写的。首句写不同,用“可是”转到重点,写“同”,3句从实际写,4句总结3句,5句从愿望与实绩证明第二句。所以写此段段意只需在第二句基础上略加改动即可。当然还可再简略些,只写“概括苏州园林总体特点”也可以。

说明文的中心句多为对所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议论文的中心句是这段文字的论点。

(2)筛选字句概括法

有些记叙性文字,不好找到中心句或没有中心句,就可以采用筛选字句概括段意的方法。从一段话的各个层次中,找出最能概括一层意思的字句,组合成一段的段意。例如:

大豆原产于我国,在古代称为“菽”,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20世纪初,大豆还只有我国和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种植,近十几年,世界上到处引种,成了栽培面积扩大得最多的作物之一。目前,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有一亿多亩,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大豆品种众多,我国现有的品种不下五千种,无霜期在一百天以上的地区,就可以种植大豆,我国北起黑龙江的最北部,南至两广,大豆分布极广。东北地区、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三大集中产区。大豆色泽有黄、青、褐、黑和双色五种,子粒大小差别很大:小粒品种百粒重只有四五克,大粒品种百粒重可达五十克,小粒的重量约是大粒的十分之一。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全株的花开完大约需要半个月。

全段大致讲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大豆原产我国,现在栽培面积扩大得很大,我国即有1亿多亩。第二,大豆品种众多,在我国分布极广,东北、黄淮及长江流域是三大产区。第三,大豆的色泽、子粒差别及开花情况。从这些内容中进一步筛选,即可发现“原产”、“栽培面积”、“品种”、“开花”是概括力最强的词。再进一步调整语言即可形成本段段意:

本段介绍了大豆的原产地、目前的栽培状况、品种及开花情况。

一个自然段可以如此概括段意,几个自然段合起来构成的结构段,也可以仿照这样的办法来概括段落大意。例如下面的段落:

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光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三个自然段的关系正好是“总、分、总”的关系。首段提出观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第二段论述想和做怎样联结起来;最后一段是结论,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请你根据这个分析概括一下它的段落大意。

三、听、说能力的培养方法

听、说能力是语文基本技能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能力,要使听、说能力提高,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下还需掌握有效的方法。

1.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

良好的听的习惯有助于听知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听的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①养成集中注意力去听的习惯。不论听任何人讲话,只要听,就要全神贯注,思想不走神。

②对说话人要尊重有礼貌,不做与谈话无关的事,不搞小动作,用眼神关注对方,以表现出诚恳的态度。

③边听边注意观察,注意其表情、手势、动作,以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

④边听边认真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深入进行分析、判断,听后还要反复品味、琢磨,加深认识,力求把握和理解要义。

2.锻炼听力的有效方法

锻炼听知能力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到处都有锻炼听力的机会。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可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锻炼:

(1)听辨力的锻炼

主要是对语音的音节、音变、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和节奏、韵律的辨别,以及对说话对象的语音与外界干扰的辨别。锻炼的方式,一种是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和环境去进行锻炼,比如在听课、听同学发言、听别人讲话等情况下,注意分辨对方的话语。再一种是从主观上创造条件,即创设出有关的语言环境来进行锻炼,如通过听绕口令来分辨不同的音节,特别是相近或相似的音节,如:“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能把十四说成是四十,也不能把四十说成是十四。”再如播放说话速度比较快的录音,来锻炼迅速分辨音节的能力。还可利用课间活动、乘车、逛商店等机会,在人多嘈杂的场合,分辨不同说话人的声音。还可以专门组织几个人,同时朗读不同的材料,从中通过不同的内容来辨别不同人的声音,选择听的对象等。

(2)听述的锻炼